诗人评传 情到深處即為詩   》 第8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3)      納蘭秋 Na Lanqiu

  從戰場回來以後,駱賓王萬沒想到自己會蹲監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國傢怎麽能這麽對我?入獄之前,駱賓王當上自己有生以來最高的官職--御史臺御史,這本是一個快樂的結局,可沒想到卻是一個悲劇的開始。
  剛上任沒多久,由於駱賓王孤傲正直的性子,人際關係搞的很是糟糕,最後竟被人誣告他收受賄賂,他百口莫辯,身陷囹圄。
  在獄中,駱賓王受盡磨難。
  誣陷他的人竟然買通獄卒,對駱賓王進行嚴刑拷打。他一陣苦笑,沒想到自己從戰場上死裏逃生,竟然落一個慘死獄中的下場,這個世界天理何在啊,這個世界小人的數量怎麽就那麽多呢?他搞不明白。他受苦受難之際,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時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他說自己就像是蟬兒,居高飲潔,品行高蹈超邁,可是卻敵不過肅殺的秋風秋露的摧殘,使它欲飛不能,欲響無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誰能相信我的清白呢?誰能為我表達心聲!他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吶喊,控訴這個不公平的世界。
  從監獄出來的時候,駱賓王的頭髮已經花白了。度日如年的煎熬和無休止的精神折磨使他老的速度加快了。駱賓王出獄後,繼續直面慘淡的人生,似乎他的悲慘之路沒有止境。
  駱賓王重獲自由後,唐朝發生了一件大事。
  唐高宗李治一命嗚呼。中宗李顯即位,但武則天已柄政多時,不願意釋去攥在手裏的權柄,因此大開殺戒,任用武氏族人充當爪牙打手,誰反對武則天,誰就得死。
  武則天從一個美女變成了青面獠牙的惡魔,她一方面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元老勳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時大開告密之風。因此天下人心惶惶,到處都籠罩着一派恐怖氣氛。
  駱賓王目睹了武則天的殘忍,滿懷着一腔憤慨和拯救天下的責任感南下揚州去也。
  在揚州,開國功勳徐茂功的孫子徐敬業已經扛起了反抗武則天的義旗,老駱决定加入討伐武則天的行列中。他恥於同武則天合作,他從心底瞧不起這個女人。
  駱賓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站到了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勢、而且心狠手辣殺人如麻的女人的對立面。
  他憑什麽?衹憑一股子蠻力嗎?非也,駱賓王雖文弱但有智慧,更令人戰慄的是他的筆桿子。他發誓要用自己的筆,殺死那個女魔頭。
  未去揚州之前,駱賓王在易水之濱送別友人。
  天下形勢不容樂觀。各地反抗武則天的戰火洶涌澎湃。駱賓王義不容辭。在送別友人之際,忽想起史書上荊軻刺秦王的一段故事。
  戰國末年,燕太子丹為了輓救國傢免於喪亡,派刺客荊軻入秦刺殺秦王嬴政。臨行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駱賓王悲情涌起,豪氣盈胸。遂吟出此詩: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寥寥十六個字,千載之下猶聞悲聲。
  英雄荊軻雖然已化作歷史的煙塵,但英風壯采的事跡卻凜凜如生。那份豪氣,那份悲慨,那份壯烈,那份無畏,那份士為知己者死的氣度,讓人心潮澎湃。英雄膽略,誕生胸際,自己也要嚮英雄荊軻一樣,壯士發憤,義無反顧。
  一見易水寒聲,至今日猶聞嗚咽。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俞陛雲在《詩境淺說》中如此形容。
  駱賓王以荊軻故事抒懷詠志,一種誓死不與武則天共存的態度,一種推翻武則天統治,匡復"李唐"的决心,一種捨身報國,萬死不辭的豪邁,一種赴湯蹈火,為自己的信念執着以赴的熱情,洋溢而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詩人的眼淚為誰而流第2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1)
第3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2)第4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3)
第5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4)第6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1)
第7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2)第8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3)
第9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4)第10節:王勃:生如夏花(1)
第11節:王勃:生如夏花(2)第12節:王勃:生如夏花(3)
第13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1)第14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2)
第15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1)第16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2)
第17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3)第18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4)
第19節:李季蘭,春心怦動(1)第20節:李季蘭,春心怦動(2)
第21節:李季蘭,春心怦動(3)第22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1)
第23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2)第24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