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感動世界的三位女性傳記   》 第8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7)      海倫·凱勒 Helen Keller

  莎莉文老師走進了我的生命,讓我在黑暗中裏張開了心靈的眼睛。
  我的哈佛時代
  雖然歷盡艱難困苦,我的入學考試總算結束了,我隨時可以進入拉德剋利夫學院。然而,傢人和朋友都建議,入學之前最好再由基思先生輔導一年。因此,直到1900年,我的大學夢纔實現。
  在拉德剋利夫學院第一天的情景至今我仍記憶猶新。這是我人生最有意義的一天之一,對於這一天我曾經懷抱着無限的期望。我也知道前方還會有許多障礙,但我决心要剋服它。我牢記着一句羅馬名言:"被驅逐出羅馬,衹不過是生活於羅馬之外而已。"
  我熱切地開始了大學生活。在我面前的,是一個正敞開大門美麗而光明的新世界。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運,在心靈上像別人一樣的自由。在我看來,大學的講堂裏應該充溢着先賢先哲的精神和思想,教授則是智慧的化身。然而不久,我發現大學並非我所想象的浪漫。許多幼時無知的夢想也漸漸變得不那麽美麗動人了,我逐漸發現上大學也有其不利之處。
  首先,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沒有時間來沉思,自我反省。以前,我常常獨自靜坐,聆聽從心靈深處發出的美妙音樂。這音樂衹有在安靜閑暇之中才能聽到。而現在,人們進大學似乎僅僅是為了學習,而不是思考。進入大學之門後,就將許多最可寶貴的樂趣--孤獨、遊玩和想象一起棄之門外了。或許,我應該這樣來安慰自己:現在的忙碌是為了將來的享受,但我是個無長遠打算的人,寧要眼前的快樂而不願未雨綢繆。
  大學第一年的課程有法文、德文、歷史、英語寫作和英國文學。法文方面,我欣賞了高乃依、莫裏哀、拉辛、阿爾弗、雷德·德米塞和聖·貝夫等名傢的作品;德文方面讀了歌德和席勒的作品。我很快就把從羅馬帝國的滅亡到18世紀的歷史復習了一遍;在英國文學方面,用批判的眼光研究了彌爾頓的詩歌和他的《阿羅派第卡》。
  我也常懷疑自己是如何剋服進入大學後的種種具體睏難的。在教室裏,我單獨一個人,教授好像遙不可及,莎莉文老師盡可能將教授講課的內容拼寫在我的手上。然而在匆忙之中,講課人的個性特點卻喪失殆盡。對於那些急速地拼寫到我手上的字,我就好像追逐野兔的獵犬,常常望塵莫及。在這方面,那些記筆記的女生並不比我好多少。一個人忙於一邊機械地聽講,一邊急匆匆地記,是不可能把多少心思用在考慮講課的主題或解决問題的方式方法上的。
  我所學習的各種教材很少是盲文本的,因此,不得不請別人將內容拼寫在我手中,於是預習功課的時間也就要比別的同學費時得多。有時,一點兒小事要付出很大的心血,不免急躁起來。一想到我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才能讀幾個章節,而別的同學都在外面嬉笑、唱歌、跳舞,更覺得無法忍受。但是不多一會兒我就又振作起精神,把這些憤懣不平一笑置之。因為一個人要得到真纔實學,就必須自己去攀登奇山險峰。既然人生的道路上是沒有任何捷徑的,我就得走自己的迂回麯折的小路。我滑落過好幾次,跌倒,爬不上去,撞着意想不到的障礙就發脾氣,接着又製服自己的脾氣,然後又嚮上跋涉。每次鬥爭都是一次勝利,再加一把勁兒,我就能到達璀璨的雲端、藍天的深處--我希望的頂峰。
  在奮鬥中我並非永遠是孤獨的,威廉·韋德和賓夕法尼亞盲人學院的院長艾倫先生,他們盡量為我提供所需要的浮凸印刷書籍。他們的關懷幫助,給了我莫大的激勵。
  可大學生活中最恐怖的卻要算各種各樣的考試了,雖然我已順利通過了許多次,把它們打翻在地,但它們又爬了起來,張着一副猙獰的面孔朝我撲來,嚇得我靈魂出竅。考試的前幾天我拼命地往腦子裏塞各種神秘的公式和無法消化的年代資料,猶如強行咽下那些無法入口的食物,真使人希望同書本和科學一起葬身海底,一死了事。
  大學生活,對我來說,是從浪漫主義嚮現實的過渡,這當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如果沒有這段實踐,我是根本不會懂得世界的。我所學到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耐心,我們接受教育,要像在鄉村散步一樣,從容不迫,悠閑自得,胸懷寬廣,兼收並蓄。這樣得來的知識就好像無聲的潮水,把各種深刻的思想毫無形跡地衝到了我們的心田裏。"知識就是力量。"我們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廣博而精深的知識--就可以分辨真偽、區別高低。掌握了標志着人類進步的各種思想和業績,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如果一個人不能從這種脈搏中體會到人類崇高的願望,那他就是不懂得人類生命的音樂。
  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對我來說,知識就是幸福。有了知識,你就可以區別真理和謬誤,可以分清高尚與渺小。當你瞭解到各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行為時,你就會對發展到今天的人類産生同情和親近的感情。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生平年表
  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緻盲緻聾。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成為海倫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年,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從此開始了寫作與演講的終身職業。
  1908-1913年,寫作《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墻之歌》、《衝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莎莉文去世,她失去了"最親愛的朋友與老師"。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徵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莎莉文·梅西》,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奬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勳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八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第2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1)
第3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2)第4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3)
第5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4)第6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5)
第7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6)第8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7)
第9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1)第10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2)
第11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3)第12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4)
第13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5)第14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6)
第15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7)第16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1)
第17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2)第18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3)
第19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4)第20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5)
第21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6)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