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78節:江漢湯湯,問鼎中原唱大風(7)      劉緒義 Liu Xuyi

  鬥子文是楚武王時的一代名臣鬥伯比的兒子,從鬥子文的姓氏上大傢就能夠看出他出自若敖氏,可見子文係出名門。但子文的早年境遇卻與他貴族子弟的身份大有區別。子文的祖父若敖(非楚君若敖,乃若敖之後、以若敖為氏的鬥伯比之父)娶鄖國之女為妻。若敖早死,他的兒子鬥伯比曾一度生活在隕國的姑舅傢裏。伯比在隕國邂逅鄖國公主,兩人一見鐘情,私定終生,鄖女未婚先孕,生下了子文。
  未婚先孕,這對於隕國來說是一大見不得人的傢醜,所以鄖夫人知道後大發雷霆,為保顔面,不顧女兒哀求,斷然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子文丟棄於荒郊野外,希望將這個不光彩的事情隱瞞下來。正巧當時鄖公出外田獵,路過子文被遺棄的地方,赫然看見一隻老虎的身下躺着一個初生的嬰兒,老虎不但沒有傷害孩子,反而以乳哺之。鄖公大驚,剎是好奇,回傢後就把這件事講給夫人聽了。鄖夫人同樣感到不可思異,認為這孩子必非凡,急忙派人把孩子抱了回來,如此子文才得輓回性命。由於這個小孩子曾被老虎喂養,所以得名𠔌於菟,即老虎哺養之意。後來鬥伯比回國輔佐武王成就功業,被老虎養大的子文也就跟着回到了楚國。
  子文任相之後,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使國傢度過經濟難關。為此,子文做了很多實際工作,暫停對外戰爭,全力恢復生産,使楚國迅速度過了難關。特別是他"自毀其傢以紓楚國之難。"毫不猶豫地"自毀紓難",將全部傢財傾囊捐出,為國效力,成為千古佳話。《說苑·至公》還載子文族人犯法,廷理以其為令尹族人而將其釋放,子文則大義刑親,此事深得民心。國人相與歌曰:"子文之族,犯國法程,廷理釋之,子文不聽,恤顧怨萌,方正公平。"後世有個狂人嵇康還寫了一首《六言詩》,其中便寫到:"楚子文善仕,三為令尹不喜"。所以不待幾年,楚國的經濟狀況就發生了很大好轉,國力亦迅速恢復和增張。如此,楚國北上爭霸計劃再次啓動。
  楚成王初年,大事付諸於令尹。由於其得位不是那麽光明正大,不好冒然北上進犯中原,於是采取了與中原諸侯結好的外交政策,暫時停止了北上,而是着力開拓夷越之地,藉以鞏固後方,靜待時機。夷越是楊越的一支,屬百越,湖南東北部、湘中、湘南皆為古越族聚居之地。楚成王的開拓夷越,就是着力開拓湘江中下遊的越族地區。不僅擴大了楚國的地盤,而且增強了楚國的經濟實力,為楚國奠定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公元前659年,楚成王即位第十三年,他乘齊國正忙於存邢救衛,在北邊忙活之際,首次揮師北上,進攻中原門戶鄭國,開始了與中原諸侯爭霸之旅。鄭國是春秋史上地理位置比較重要的諸侯國,"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拒中國"。對於鄭國來說,其"附此則此重,附彼則彼重"。鄭國的屁股側嚮哪一方,哪一方的份量就不由得增重。緊接着,連續三年三次伐鄭,並囚鄭聃伯,逼迫鄭文公幾次試圖嚮楚投降。而當時的中原霸主齊桓公為了保住鄭國這塊戰略要地,製止楚國的北進勢頭,就在楚國三次嚮鄭用兵之際,齊桓公也先後三次會盟諸侯,合謀以救鄭。齊桓公采取的謀略是"奪楚援"、"翦楚黨","孤楚勢"。
  地理上的障礙,伐楚必須先經過楚國北面的蔡國。當時蔡國是楚國的屬國,無法拉攏。這就意味着攻楚必先攻蔡。可是蔡國沒有任何違逆之舉,同時它又是姬姓封國,齊桓公"尊王攘夷"也攘不到它的頭上,戰爭理由又從何來呢?為了尋找先伐蔡國的藉口,齊桓公使出了一個絶招,一個今人看來都覺得絶得不能再絶得絶招。
  齊桓公愛美人,一生寵幸無數,身邊姬妾甚多。話說某日風和日麗,正是湖上泛舟的好日子,齊桓公與娶自蔡國的蔡姬一同在園子裏坐船遊玩。想必蔡姬也是頗得桓公寵愛的寵妾,平日裏的相互調情恐怕也少不了,所以蔡姬和自己這位霸主丈夫在一起時也沒什麽放不開,毫不拘束,有意晃動船身與桓公打趣嬉戲。船身在水中蕩漾,桓公表現的很害怕,叫蔡姬住手,蔡姬全當玩笑,依然如故。霸主丈夫藉此發怒,叫她滾蛋,把愛妾一腳踢回了娘傢蔡國。
  蔡姬衹因與齊桓公嬉鬧就被遣送回國,這對蔡國嶽父傢來說可謂奇恥大辱。自己傢的女兒嫁了給你,到你那兒也沒任何品行不端的事情發生,你齊桓公竟然找了這麽個莫名其妙的理由就把女兒給我踢了回來,你叫你老丈人的臉往哪兒擱啊?蔡侯一怒之下就將蔡姬另嫁他人。
  老丈人覺得臉上挂不住,怒嫁蔡姬於他人,這在我們看來也是情有可原。但不要忘記,蔡姬雖然被齊桓公遣回,可婚姻關係並未解除。何況蔡侯也不想想,如今這天下衹有女婿齊桓公欺負他人的事,那有別人敢在自己這位蠻橫女婿頭上動土的道理?蔡國將尚未與自己解除婚姻關係的蔡姬另嫁他人,齊桓公馬上以此為藉口,會合諸侯討伐蔡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