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情到深處即為詩   》 第74節:林和靖:江頭潮已平(2)      納蘭秋 Na Lanqiu

  走進梅園的時候,林和靖驚呆了,不為梅花,而為梅樹下面的一個女子。
  女子穿一件紅色的風衣,撐一把油紙傘,像一尊雕塑一樣站在那裏,一動也不動,在銀裝素裹的世界裏,她就是一朵最大最鮮豔的梅花。
  這是一幅美妙絶倫的畫面,這是林和靖從未見過的情景,一嚮喜歡作畫的他想把眼情的景象畫下來,可是他沒有帶紙和筆。沒有紙,就把潔白的大地當作宣紙,沒有筆就用樹枝代替,要的不是一幅畫,而是作畫時的感覺和心情。
  當這幅畫接近尾聲的時候,林和靖擡起了頭,他看到的不再是紅衣女子的背影,而是她的一張臉,這是一張什麽樣的臉呢?不能用年輕和漂亮來形容,這一張臉既有雪花的潔白又有梅花的紅潤。這一張臉有一雙烏黑的眸子,眸子裏的秋水晶瑩剔透,這雙眸子正出奇的看着林和靖,看着雪地上林和靖所畫的"少女賞梅圖",雪地上的少女,那熟悉的背影正是紅衣女子自己。
  一切都是天意嗎?那一瞬間,女子被林和靖的才華所折服,林和靖被女子的美麗和氣質所打動。一眼萬年,兩個人都覺得對方好像是自己已經尋找了一萬年纔找到的那個人,於是他們相愛了,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在心裏。
  紅衣女子就是梅,這一年梅十八歲,林和靖二十歲。
  就是這個梅園,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開始了。
  人約黃昏後,月上柳梢頭。
  梅園成了他們心中永遠的老地方。轉眼間已經日落西山,林和靖和梅依依惜別,兩個人彼此深情的對望,很快月亮出來了,梅園裏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黃昏的朦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遠,看着眼前的梅,林和靖詩興大發,隨即吟出一首千古名句:
  衆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嚮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和靖把這首偶然得來的詩送給心愛的女人,梅在喜悅和幸福之中,在林和靖的目送之下,離開梅園。
  如果永遠是這樣該多好,可是這個世界上似乎沒有永遠。就這樣過了五年後,林和靖被嫂子趕出了傢門,杭州已經沒有他容身之處,他要離開了,他要去考取考取功名,否則的話永遠不要再回來。考取功名,這對一沒有錢財二沒有背景的林和靖來說又談何容易。可是,為了梅,他决定去試一試。
  而此刻面臨的問題是,他不得不要與梅分別了,分別多久?不知道,也許一年,也許五年,也許十年。
  分別的地點沒有選擇梅園,因為梅一直以來都想和林和靖一起去看看錢塘江的潮水,所以他們選擇了一個可以觀看錢塘江潮水的亭子。在這裏,他們面臨的是一場生離死別,但是當時的他們並不知道,他們都認為這衹是一次普通的離別。深明大義的梅還安慰林和靖男兒志在四方,應該出去闖蕩闖蕩,而她嚮他許諾一定等他回來。
  就在這個亭子裏,他們看了最後一場潮水,潮水退去後,離別的憂傷彌漫在兩個人的心中,用什麽來表達呢?衹能是詩歌了,於是,林和靖又為梅做了一首詩《長相思》: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林和靖就這樣離開了杭州,離開了他心愛的梅,這一去就是十年。
  林和靖從杭州沿運河北上,過蘇州、揚州,至盱眙一帶轉入淮河、汴河,北出曹州,然後折返南下,取道淮甸至舒城、無為一帶,渡長江進入今江西省中部,經安福縣抵達臨江軍乘船北上,隨即沿長江東過蕪湖、歷陽、金陵回到杭州。
  在這十年裏,正如他所料,在考取功名的路上睏難重重,即使他有滿腹的才華也沒有發揮的餘地,考場上的潛規則使得他對功名徹底失望。在這十年裏他衹交了一個朋友,也就是他遊學到江淮地區時,遇到一個叫李諮的人,剛中進士,知道他的人很少,獨林和靖慧眼識珠,稱李諮說:"他將來是一個做大官的人。"後來李諮果然做了三司使,成為掌管全國財物收支的最高財政長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詩人的眼淚為誰而流第2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1)
第3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2)第4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3)
第5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4)第6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1)
第7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2)第8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3)
第9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4)第10節:王勃:生如夏花(1)
第11節:王勃:生如夏花(2)第12節:王勃:生如夏花(3)
第13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1)第14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2)
第15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1)第16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2)
第17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3)第18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4)
第19節:李季蘭,春心怦動(1)第20節:李季蘭,春心怦動(2)
第21節:李季蘭,春心怦動(3)第22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1)
第23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2)第24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