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西潮   》 第70节:第十九章 反军阀运动(3)      蒋梦麟 Jiang Menglin

  省政府和南京的国民政府一样充满着改革和建设的精神,中央政府的重大施政,我将在下一章加以叙述。省政府的建设计划相当庞大,但是革命之后,此项计划难免受经费支绌的限制。因此只能把工作集中在铺筑公路上面,几年之内的确铺了不少公路。省城本身也有许多道路经省政府指定拓宽或添建。两年之后,杭州城内已经添筑了许多宽阔的马路。西湖沿岸和苏堤也辟了马路,直达西山各名胜,另有一条公路与上海衔接,招徕了不少度周末的游客。短短三年之内,杭州已经焕然一新了。市区之内,西湖之滨,以及湖边山麓,新建洋房别墅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人口激增,商业也盛极一时。
  各县市也新建了许多电灯厂。若干乡村里还装设了蒸汽帮浦灌溉稻田。因为浙江是丝织业中心,政府开始提倡科学养蚕法,以科学方法培育蚕种,然后转售给养蚕的人。头一年里,科学蚕种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对,因养蚕的人受了以传统方法培育蚕种的人的影响,对于科学蚕种发生怀疑。但是事实胜于雄辩,第二年中,政府出产的新式蚕种已经供不应求。
  为了改善田租制度,政府举办全省耕地调查,工作继续了好几年。浙江省所采用的办法,与共产党对农地所采的激烈手段适成对照。浙江省采取一种比较温和的"二五减租"办法,也就是佃农付给地主的田租普遍减低百分之二十五。佃农通常以主要作物收获的百分之五十付给地主田租,"二五减租"以后,佃农就只要付收成的百分之三七点五了。田租的租率已经维持了几百年,计算方法各地互有差别,实行"二五减租"以后,有些地方的佃农得到很大的利益,在另一些地方,这个减租办法却在地主与佃农之间引起严重的纠纷。减租委员会所收受的讼案多如山积,全省各地普遍发生纠纷,减租办法终于几年之后放弃。推行减租最力的沈玄尘(定一)被暗杀,死因迄今未明。
  不久之后,扫除文盲运动开始。经过六七年时间,除了普通的小学之外,短期的民众识字班增加了几千个。
  省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一次新试验。国立浙江大学成立,由我担任校长。浙大不但主持高等教育,并且主管全省公立学校。教育厅取消,浙大校长则成为省府委员。另外两省也继起仿效,各自成立大学。经过两年的试验,另外几省发生内部纠纷和政治争执,整个制度终于在民国十八年即一九二九年废止,那时我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所以培植这个制度和埋葬这个制度的都是我自己。
  我在杭州整整住了一年,翌年膺任教育部长,同时兼任浙江大学校长,因此经常往返京杭之间。民国十八年,我辞去浙大校长兼职,在南京再住了一年,后以中央大学易长及劳动大学停办两事与元老们意见相左,被迫辞职。
  我当时年壮气盛,有决策,必贯彻到底,不肯通融,在我自以为励精图治,在人则等于一意孤行。我本世居越中,耳濡目染,颇知绍兴师爷化大为小化小为无的诀窍。今背道而驰,自然碰壁。武力革命难,政治革命更难,思想革命尤难,这是我所受的教训。
  在我辞职的前夜,吴稚晖先生突然来教育部,双目炯炯有光,在南京当时电灯朦胧的深夜,看来似乎更觉显明。他老先生问我中央、劳动两校所犯何罪,并为两校讼冤。据吴老先生的看法,部长是当朝大臣,应该多管国家大事,少管学校小事。最后用指向我一点,厉声说道:"你真是无大臣之风。"
  我恭恭敬敬的站起来回答说:
  "先生坐,何至于是,我知罪矣。"
  第二天我就辞了职,不日离京,回北京大学去了。刘半农教授闻之,赠我图章一方,文日:"无大臣之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天津教育出版社
第1节:前言:边城昆明第2节:第一章 西风东渐(1)第3节:第一章 西风东渐(2)
第4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1)第5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2)第6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3)
第7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4)第8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5)第9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6)
第10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1)第11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2)第12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3)
第13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4)第14节:第四章 家庭影响(1)第15节:第四章 家庭影响(2)
第16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第17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2)第18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3)
第19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4)第20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5)第21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6)
第22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1)第23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2)第24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