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票 》 外匯理財寶典:外匯投資一本通 》
第7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3)
彭鼕初 Peng Dongchu
(五)匯率變動對外匯儲備的效應
如果某種儲備貨幣升值,持有該貨幣的國傢就會增加收益,而發行該貨幣的國傢就會增加債務;如果某種儲備貨幣貶值,則持有該貨幣的國傢就會遭受損失。因此,從長期來看,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動可以改變外匯儲備資産的結構。
(六)匯率變動對國民收入、就業的效應
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的增加,會帶來國內投資、消費和儲蓄的增加;同時進口價格上漲,一些消費者把原要買進口商品的支出轉嚮購買國內生産的商品上,這會産生出口增加同樣的作用,即增加國民收入。但該國不能嚴重依賴進口或資源稀缺,否則進口生産資料價格上漲,會使生産成本上漲,企業利潤減少,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
(七)匯率變動對國際經濟關係的影響
匯率變動是雙嚮的,本幣匯率下降就意味着其他國傢貨幣匯率上升,會導致其他國傢的國際收支逆差,經濟增長減緩,由此招致其他國傢的抵製和報復,掀起貨幣貶值和貿易保護主義。
一國貨幣對外貶值,衹有在適度的範圍內纔可能産生正面效應。如果一國貨幣貶值幅度過大,反而會使投資者失去信心,從而産生負面影響,甚至引發貨幣危機。
(八)匯率變動對各國經濟的影響程度
第一,進出口占GNP的比重越大,匯率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越大。
第二,貨幣可自由兌換性越強,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率越高,則匯率變動對該國的影響越大。
第三,一國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程度越深,匯率變動則對該國的影響也就越大。
第四,一國傢經濟越發達,各種市場機製就會越完善,同時投機的渠道就會越廣泛,因而匯率變動對該國經濟的影響就越大。
第五節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係列安排或規定。匯率制度是貨幣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並受到貨幣制度的影響和製約,有什麽樣的貨幣制度就要求有什麽樣的匯率制度。
世界貨幣體係可以用不同匯率體係作為標志劃分為三大類:金本位製、固定匯率製和浮動匯率製,這些匯率體係基本上是按金融歷史發展過來的。
一、古典的金本位製及其嚮紙幣製的過渡
1880~1913年間,金本位以其最純粹的形式占據統治地位,大多數國傢的貨幣都與黃金挂鈎,從而建立了在金本位基礎上的匯率體係。由於黃金具有其他貨幣所不具有的優良特性:質地均勻、不易磨損、數量少而價值高等,所以黃金就成了最理想的世界貨幣。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自己鑄造金幣,人們在國外購買商品時,衹用支付與該商品價值相等的黃金貨幣就可以了。這時,各國貨幣之間就存在一個固定匯率,匯率由各國貨幣中的含金量來决定。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發現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攜帶不方便,於是各國政府開始逐漸過渡為使用信用貨幣,但仍以金幣作為本位貨幣,結果造成了大多數國傢的黃金儲備減少。於是,金本位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金塊本位製與金匯兌本位製。但是人們在使用中發現,這兩種制度一樣很不穩定。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金本位製與金匯兌本位製都無法維持下去了,於是便出現了不能兌換黃金的紙幣本位製。在此基礎上,主要發達國傢又把一些在貿易、金融上有密切關係的國傢及國外殖民地聯在一起,組成貨幣集團,建立其內部的匯率體係。主要的貨幣集團有英鎊集團、美元集團和法郎集團,這使得世界外匯活動主要集中在英鎊、法郎和美元之間,使外匯交易嚮有利於這些大國的方向發展。
但是這種制度也沒持續多久,各貨幣集團之間的排他性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造成了國際金融秩序的混亂,使得紙幣本位製不久後也退出了國際舞臺,布雷頓森林體係及固定匯率製便取而代之。
二、布雷頓森林體係及固定匯率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1) | 第2節:前言(2) | 第3節:第一章 外匯簡介(1) | 第4節:第一章 外匯簡介(2) | 第5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1) | 第6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2) | 第7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3) | 第8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4) | 第9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5) | 第10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1) | 第11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2) | 第12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3) | 第13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4) | 第14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5) | 第15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6) | 第16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7) | 第17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8) | 第18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9) | 第19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1) | 第20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2) | 第21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3) | 第22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4) | 第23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5) | 第24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6)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