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笑傲人生:李敖的冷眼狷行 》
4.老年人和棒子(1)
孙尘 Sun Chen
1961年11月1日,犹豫彷徨很久的李敖终于在《文星》发表《老年人和棒子》,从此把自己投进急湍里去了!
这是一篇行动的誓词,也是一代有为青年的宣言。犹豫的李敖消失了,以昂扬的姿态投入战斗的战士李敖正式走进了文化主战场!
两年前为了回避“罗”考研究所,李敖就没报名,现在,经过新店山居一段安静的准备,李敖终于考上了研究所。
事实上,李敖的成绩,在台大已经极为突出,识货的教授们早已谈“李”色变,“噤若寒蝉”。在李敖口试时,众教授(姚从吾会师在内)环坐,但没人“敢”提问题考他,最后,主试者文学院长沈刚伯问了一句:“你还要穿长袍吗?”遂在大家一笑状态下,考取了!
然而,李敖虽然做了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但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和整个研究所的气氛格格不入,和身边一个个头发斑白、硕果累累的老学者格格不入。他尊敬他们,却总觉得他们付出的与得到的实在不相称,特别是对一直眷顾自己的姚从吾老师,李敖更是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也就是从他身上,李敖得到直接的启示:决不能走姚老师他们的那条路。
1963年1月1日,李敖在《文星》第63期发表《十三年和十三月》,基本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这一立场:
多少次,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坐在姚从吾先生的身边,望着他那脸上的皱纹与稀疏的白发,看着他编织成功的白首校书的图画,我忍不住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忍不住油然而生的茫然。在一位辛勤努力的身教面前,我似乎不该不跟他走那纯学院的道路,但是每当我在天黑时锁上研究室,望着他那迟缓背影在黑暗里消失,我竟忍不住要问我自己:“也许有更适合我做的事,‘白首下书帏’的事业对我还太早,寂寞投阁对我不合适,我还年轻,我该冲冲看!”
于是,在寒气袭人的深夜,我走上了碧潭的桥头,天空是阴沉的,没有月色,也没有星光,山边是一片死寂,一片浓墨,巨大而黑暗的影子好像要压到我的头上来,在摇撼不定的吊桥上,我独立,幻想,更带给自己不安与疑虑。但是,一种声音给了我勇敢的启示,那是桥下的溪水,不停的,稳健的,直朝前方流去、流去。我望着、望着,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眼前的溪水已变成稿纸,于是我推开《窃愤录》,移走《归潜志》,拿起笔,写成了投给《文星》的第一篇文字——《老年人和棒子》。
《老年人和棒子》登出的时间是1961年11月1日,《文星》第四十九期。犹豫彷徨很久的李敖终于以这篇文章为里程碑,把自己投进急湍里去了!
早在读小学和初中时,李敖就立下了“用文字救世,鼓动风潮,关切苍生”的志愿。现在,他找到了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准确契机和方向,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李敖此文源于王洪钧的一篇文章《如何使青年人接上这一棒》,此文发表在《自由青年》第二十五卷第七期上。政大外文系主任李其泰读后很受触动,就剪下来寄给自己的老师姚从吾,并写了一封推崇这篇文章的信,而姚则在研究室里将这篇文章拿给李敖看了,李敖匆匆看了一遍,对姚老师说:“王先生在文章里说得很明白,他说‘首先不必谈如何使青年接上这一棒,倒要看看如何使老年人交出这一棒’。站在一个青年人的立场,我所关心的是:第一,从感觉上面说,老年人肯不肯交出这一棒?第二、从技巧上说,老年人会不会交出这一棒?我担心的是,老年人不但不肯把棒交出来,反倒可能在青年人头上打一棒!” 因此他告诉老师自己想写一篇文章抒发一下读这篇文章的感想。
文章紧紧围绕老年人如何交出棒子,青年人如何接过棒子理论。李敖首先从台湾的形势分析入手,指出老年人交出棒子已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中国的青年一代,经过多年的战争,从50年代起,大体上已在比较安定和平静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工作,到60年代已经基本成熟,已可以承担重大的担子,而老一代,无论学人也好,其他行业也罢,也都到了叫交出棒子的时候。
文章接着分析了拿着棒子的老年人的类别:一种人拿着“莫须有”的棒子,一种人拿着“落了伍的棒子”,一种人拿着“不放手的棒子”。第一种人除了麻将牌的技术外,大概什么也交不出来,所以不必担心;第二种人,李敖建议他们向胡适学习,永远做白头新人物,不要在年轻时代激进,老年时代冥顽不灵。李敖集中炮火批判的是第三种人。李敖反对“一面通宵打牌,一面‘我老了,看你们的了’的传统”和“一面庸德之行庸言之谨,一面舞着棒子‘杖于朝’的传统,也反对“只有老年为青年的安排与教训,没有青年自己的(真正的自己,不是‘代表’的‘模范青年’)的心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文章犀利地批判了传统的伦理教育:
我们的传统是“君子”式的“儒”,在这种传统底下,为一般人所称道的人格标准竟是态度颛顼的厚重,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莫管闲事,别露锋芒,别树敌,别离经叛道,要敬老。……这些标准上铸造出来的人格是可以想象的。
从我14岁到台湾开始,我亲身在这种世风,学风与文风里长大,并且亲眼看到这一代的儿童、少年与青年如何在长大,在恶补化的小学教育里,在模子化的中学教育里,在毫无性灵的大学教育里,在一窝蜂的留学考试里,我依稀看到这是一个悲剧的起点,一个恶果的下种,这个悲剧和恶果也许必须在这一代“当家”的时候才能明显地看出来。我们上一代承受了老祖宗们留给他们的悲剧的恶果,现在我们又要承受上一代,眼睁睁地静候他们的导演和耕耘。13年来,我对上一代的所做所为已经肤尝身受,我要坦白说,我失望透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团结出版社 |
|
|
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1) | 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2) | 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3) | 1.东北小“遗民”(1) | 1.东北小“遗民”(2) | 1.东北小“遗民”(3) | 1.东北小“遗民”(4) | 1.东北小“遗民”(5) | 2.颠沛流离(1) | 2.颠沛流离(2) | 2.颠沛流离(3) | 2.颠沛流离(4) | 2.颠沛流离(5) | 3.新鲜胡同小学(1) | 3.新鲜胡同小学(2) | 3.新鲜胡同小学(3) | 3.新鲜胡同小学(4) | 3.新鲜胡同小学(5) | 4.魂牵梦萦的小情人(1) | 4.魂牵梦萦的小情人(2) | 5.远走台湾(1) | 5.远走台湾(2) | 6.“抢去我的第一名”(1) | 6.“抢去我的第一名”(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