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62節:多難興邦,霸權轉移常在晉(4)      劉緒義 Liu Xuyi

  《國語》的記載信息量極大。第一,可以看到,當時就有有識之士看穿了齊桓公施予別人的恩惠的真實用意,道出了齊桓公的野心,也暴露了"尊王攘夷"口號的虛偽性。此前齊桓公對跟隨自己的諸侯實現"厚往薄來",在諸侯遭到狄戎攻擊時施以救助,都不是出於真心,僅僅是在籠絡他國,為實現自己的霸業服務,他的每一次施予都要求回報。第二,說明了中原諸國雖然不得不暫時團结在齊桓公的旗幟下,但也流露出了一些因為不公平而導致的不滿。一般而言,參與盟會的國傢之間既有權利又有相應的義務,比如盟主對你提供經濟或軍事援助,那麽你就得付出一定的報酬,這就差等於今天的美國對外援助一般都附帶有政治條件。具體的例子就是後來晉國稱霸時也規定各會盟國"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事而會,不協而盟",明文規定各國嚮自己定期定量交納貢幣,藉此從別國那裏榨取財物。同時,各會盟國還得為盟主國服兵役和勞役,凡盟主有徵伐興修之舉,同盟國必須跟從。第三,宰孔的話裏還透露出齊桓公之霸權也行將衰落。第四,宰孔還意識到了晉國內部的問題。而且這種問題很快就暴露出來了。
  上述三種可信的先秦文獻對此事的記載都指嚮一點,那就是齊桓公驕,因為驕而引起了人們的不滿,故而就有宰孔力勸晉獻公莫參加葵丘論劍。應該說,這種情況是有的。但作為堂堂一國之君,就聽了人傢一席話而打消自己的既定方針,我認為還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再說宰孔的能耐也還不足以動搖晉獻公的打算。
  倒是極有可能是宰孔想從中破壞葵丘會盟,作為周王室的大臣,宰孔當然不希望天有二日,更看不慣齊桓公一手遮天、為所欲為,於是便想拉攏晉獻公藉以遏製齊桓公勢力的進一步擴張。因為晉國畢竟是周王室的一個重要屏障。但是,宰孔要說服晉獻公也並非易事,湊巧的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使得宰孔得以說服了晉獻公。
  其一是他看到了晉獻公身有重病,於此次出行不利;其二是晉獻公到了晚年也有了一般雄霸之主固有的通病,即和齊桓公一樣的驕氣。於是他極力渲染齊桓公的驕橫,藉此激起晉獻公的不滿。其三是宰孔有意透露出了諸侯國對齊桓公的不滿,以及齊桓公目前的問題,打消了晉獻公的顧慮。所以,抱病在身的晉獻公聽了宰孔的話,瞭解了齊桓公遠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樣強大,也知道他並沒有達到對中原地區牢牢的控製,連東方的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徹底解决,相信他還無力染指西方,這纔促使晉獻公隨即中道返回。
  兩次葵丘論劍,晉獻公都沒有參加,我分析,第一次晉獻公沒有參加,直接導致了葵丘會盟的失敗。天下竟然還有不買齊桓公帳的人,這消息一出,敢問江湖群雄會怎麽看?於是齊桓公衹好再次在老地方葵丘召集群英會,第二次的葵丘會盟,晉獻公也沒有參加,那是因為晉獻公很快就病死了。
  晉獻公回國之後,病情愈發嚴重,他將奚齊托附給心腹大臣荀息,不久一代英豪晉獻公就撒手而逝了。荀息何人?他怎麽就成了托孤大臣?
  荀息是晉國兩朝元老級大夫,本姓原,晉武公滅荀國後,拿荀國的地來分賞原氏,就改姓荀。晉獻公早年雄圖大略,荀息是其主要的幫手之一。
  當時,地處黃河南北的虢國(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一帶),是晉國嚮中原發展的首要障礙。晉獻公遂下决心滅虢,但滅虢又必須經過南部邊境的另一小國虞國(今山西平陸縣境內),而虞、虢兩國唇齒相依,關係又十分密切,晉獻公為此而常常頭痛。後來荀息獻計,請晉獻公用北屈的良馬、垂棘的玉壁,獻給虞君,假道虞國而伐虢。晉獻公捨不得寶馬和美玉,荀息勸他說:"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晉獻公擔心虞國有賢臣宮之奇,恐怕虞君不會上當。荀息申辯說:"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於是,晉獻公决計賄賂虞君,假道滅虢。
  晉獻公派荀息帶着千裏馬和名貴的玉壁出使虞國,勸說虞君藉給晉師道路而伐虢。果然不出荀息所料,貪婪而又目光短淺的虞君,拒絶了宮之奇的切諫,欣然接受了晉獻公的禮品,答應藉給晉國道路。晉獻公十九年(前658年)任命裏剋、荀息率兵通過虞國,並會同虞軍,嚮虢國挺進,攻下虢國的下陽(今山西平陸縣東北)。為了迷惑虞國,這一次沒有去動虞國一草一木,取得了虞君的信任。三年後,晉國再次藉道虞而伐虢,滅掉虢國,虢公狼狽逃往周地。在荀息的策劃之下,晉師於返回晉國的途中,乘虞國毫無戒備,突然發起襲擊,輕而易舉地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君。晉獻公從策劃出兵,到藉道滅亡虢國和虞國,前後用了大約5年時間,留下假道伐虞,唇亡齒寒等著名典故。荀息因滅虢襲虞有功,更為獻公所重用,升為太傅。所以當時與驪姬關係密切的優施就說:"荀息以一璧、馬,滅虞、虢二國,其智在裏剋之上,其功亦不在裏剋之下。"要她把兒子交付給荀息就無憂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