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60节:论人(20)      李鍌 Li Xian

  3. 请依据《论语》各章内容,论述颜渊的人格特质。
  4. 请阐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义。
  (九)
  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②者立,而不耻者,其③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④?'"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第九·二六)
  章旨
  孔子赞美子路不因贫富而动心,并激励子路不断精进,不可自满。
  注释
  ① 衣敝缊袍穿着破旧的絮袍。衣,音yì,穿。敝,破败。缊袍,以旧絮制成的袍子。缊,音yùn。
  ② 狐貉以狐狸或貉的皮毛所制成的裘衣。貉,音hé,形似狐狸,锐头尖鼻。
  ③ 其大概,表示推测的助词。
  ④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个人假若不忌刻,不贪求,又怎么会去做不好的事呢?语见《诗·邶风雄雉》。忮,音zhì,忌刻、嫉妒。求,贪欲。用,为、做。臧,音zāng,善。
  析论
  孔子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读书人的耻辱,在于修道守道的意志薄弱,在于只知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子路身穿缊袍,与穿着狐貉大衣的人并立,毫无羞惭自卑之态,其中心有主、坚毅自信的气质,正显现出刚者的丰姿。
  不因纷华荣利而动心,不因生活寒俭而丧志的人,必不致"嫉人之有而欲害之"(赵顺孙《论语纂疏》),更不致"耻己之无而欲取之"(同前),能如此不忮不求,自然无所往而不为善了。孔子引用《诗·邶风雄雉》的诗句,赞美子路。其用意在此。
  子路受到老师这样的赞美,不免沾沾自喜,经常念诵在口。然而"不忮不求"并非道德之全,亦非众善之宗,若一味以此自足,或将画地自限,无以精进于道。因而孔子又警惕子路:"是道也,何足以臧?""不忮不求"既属做人的基本道理,自当力行实践,更上层楼,岂宜自以为善,而念念常在于口?
  读了本章,可知子路刚毅无欲之气象,亦可知孔子指点学生向上精进的用心;更可知义理无穷,学无止境,若有志于学问道术,怎能以眼前一点小小的成就为满足呢?
  (十)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①,惟恐有②闻。(《公冶长》第五·一三)
  章旨
  记述子路勇于行道。
  注释
  ① 未之能行还没来得及实行。
  ② 有音yòu,是"又"的假借字。
  析论
  子路为人豪迈果敢,凡是有意义的事,必勇于实行。一旦听闻善言善事,就迫不及待地躬行实践。从"未之能行,惟恐有闻"两句,可知子路黾勉实践善言善事的急迫心情。
  为学之道,固应多见多闻,修己善群;尤应即知即行,无所怠忽。经由躬行实践,亲身印证,更能悟得所"闻"道理的真切深刻,学养又怎能不日益精进呢?孔子认可子路为"升堂"弟子,或许就是因为子路勇于为学行道吧!
  有些人对于善言善事,全然不闻不见;对于学问义理,更是不理不睬。有些人虽然闻善知理,却无心实践。有些人既能闻善知理,也肯加以实践,但是缺乏勇毅果敢之气,不能即知即行,贯彻始终,而有为德不卒之憾。上述三种人假使读了本章,领会子路的情怀,必能奋然兴起,有闻必行,使其学问品格日进于高明。
  (十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②!"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公冶长》第五·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第2节:论道德(1)第3节:论道德(2)第4节:论仁爱(1)
第5节:论仁爱(2)第6节:论仁爱(3)第7节:论仁爱(4)第8节:论仁爱(5)
第9节:论仁爱(6)第10节:论孝友(1)第11节:论孝友(2)第12节:论孝友(3)
第13节:论孝友(4)第14节:论孝友(5)第15节:论修养(1)第16节:论修养(2)
第17节:论修养(3)第18节:论修养(4)第19节:论修养(5)第20节:论修养(6)
第21节:论修养(7)第22节:论修养(8)第23节:论修养(9)第24节:论修养(10)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