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論北大   》 第59節: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産(1)      錢理群 Qian Liqun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産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之後,我因重讀《北大右派分子反動言論匯集》而寫《不容抹煞的思想遺産》一文文收《原上草: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又收錢理群:《學魂重鑄》,文匯出版社,1999年。,重新喚起了1957年發生在北大校園的“五·一九民主運動”的歷史記憶與敘述。
  今天,2007年,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慶的前一年,我又重讀《開拓——北大學運文獻》(香港,田園書屋,1990年),寫這篇《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産》,試圖喚起對1980年發生在北大校園的“選舉運動”的歷史記憶與敘述。
  這都是北大校史,以及中國現當代思想史、政治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兩次重新記憶和敘述,其間經歷了十年滄桑。無論是中國社會,北大自身,還是我自己,都發生了變化。這變化引起的感慨是難以言說的。
  強調“不能遺忘”,是因為想起了一件往事:也是在北大百周年校慶的時候,我曾經生活了十八年的貴州安順的一份地方小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對北大的現實表現表示失望,並有這樣的質問:“在歷史關頭舉起過‘五四’大旗的北大,為什麽在‘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歷史時刻,你就沒有登高一呼的再度輝煌?你是沒有準備好,還是最為珍貴的傳統已經‘流失’得太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麽你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表現自己的機會?被北大人一再提起的輝煌為什麽總是集中在蔡元培時代的北大?”景風:《聖壇上的北大》,原載1998年6月15日《貴州廣播電視報·安順版》副刊《小世界》第23期。對北大現實的不滿,自然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也是這篇文章引起我共鳴之處;但作者對八十年代初北大的歷史卻顯然缺乏瞭解:這正是有意遮蔽與強迫遺忘的結果。問題是,當時我在看到這篇文章時,竟也沒有想起1980年的選舉運動:這種歷史在場者(1980年我正是北大的研究生)的遺忘,或許是更嚴重,更令人警悚而深思的。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産
  論北大
  而我的記憶的恢復,卻是發生在十年後的今天,大概也不是偶然的。正是這些年,改革的問題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式改革道路”的反思。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反思是應該追溯到歷史的起點的。於是,發生在1980年以北大為代表的“中國校園選舉運動”中圍繞“中國改革道路”的討論與辯論,就重新進入了我的視野。
  讓我們回到當年歷史的情境中——
  (一) 不平常的時刻,不平常的地方,
  不平常的一代人 〖1〗
  改革關鍵時刻的校園民主運動
  據《北京大學選舉運動大事紀》介紹:北大選舉海澱區人民代表的工作是從1980年10月6日開始的。北大學生和研究生單獨劃為一個選區。大約10月中旬,“北大部分學生公民開始醖釀競選”。11月3日學校公佈選民榜,開始醖釀候選人。當天上午,經濟係、國際政治係、技術物理係幾個學生相繼貼出競選宣言,這是北大第一批站出來的候選人。以後,哲學係研究生、國際政治係、中文係、哲學係、經濟係的一些學生也相繼宣佈參加競選,候選人達18人之多。由此展開了極有聲勢與活力的競選活動:除張貼宣言、大字報外,還組織選民見面會,答辯會,舉行民意測驗,出版《競選短波》等中立刊物。12月11日正式選舉,投票率達91?25%,僅一人當選為海澱區人民代表。12月18日進行補選,候選人均未過半數。選舉運動遂告結束。
  實際上在北大開展競選運動之前,北京大學一分校就已經開始了競選活動,一位歷史係學生早在10月16日就在校園裏貼出了《競選宣言》。到11月初,和北大同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學院、中央民族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航空學院等高校也都掀起了競選運動的熱潮。而在此之前,在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决定修改選舉法,將縣級人民代表改為直選以後,從1980年2月起,選舉在一些地方進行試點,就陸續有民間的競選活動;而在復旦大學、上海師範學院、湖南師範學院、貴州大學、山東師範學院等全國各地的高校,也都先後出現了競選活動。北大的競選運動正是把這樣的潮流推嚮了高潮。
  值得註意的是,在北大的一次“民意測驗”中,有52?5%的選民認為這次選舉是“實行社會民主化的最初步驟之一”。而最早站出來發動和參加競選運動的一位競選人,在他寫的《對競選運動的總結》裏,則明確指出,這一次的競選,“是人民群衆打破原來舊的選舉形式而力圖創造一種新形式的一次嘗試”。他這樣看待競選的意義:“競選可以造成一個群衆性的運動,使群衆在實踐中學會如何運用自己的民主權利。而且他們將在不受任何操縱的情況下,學會如何辨別是非,區分真假。他們將用自己的頭腦進行獨立的分析、思考、判斷,並且用自己手中的票進行裁决”,“民主制度的條文章程可以在短期內製定(如選舉法、刑法、婚姻法等),但民主習慣、民主風氣的形成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每一次民主競選活動,都是培養大傢民主習慣、民主意識的極好的方式和機會”。——這裏,着眼點在對“群衆”(當時還不太習慣用“公民”的概念),特別是年輕一代民主意識、民主習慣、民主風氣的培育,是長期的民主基本建設工作。但在1980年發動這樣的民主競選運動顯然有更現實的意義。作者並不回避這一點,他明確地提出競選的“宗旨”:“我們幾乎所有的競選者都是一致的,這就是促進我國的民主改革,反映人民群衆的意願。”他同時提出,“這次競選在青年知識分子中是對改革的一場大動員、大討論。它不但是對改革的一次巨大的支持,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改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1)第2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2)
第3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3)第4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4)
第5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5)第6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第7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第8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
第9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2)第10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3)
第1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第1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2)
第1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3)第1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4)
第15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5)第16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6)
第17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7)第18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8)
第19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9)第20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0)
第2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1)第2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2)
第2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3)第2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