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中國的新革命 》
第59節:英雄末路(7)
凌志軍 Ling Zhijun
華科的變故給了中關村一個明顯徵兆,企業和政府之間的衝突成為一種越來越現實的威脅。自從"電子一條街"的開拓時代以來,還從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此前我們曾經提到,當代中國的歷史脈絡,是政府先於社會而成立。在形成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團體之前,先要形成有效的行政力量,促使人民接受。這一條並不適於80年代的中關村。可是隨着90年代政府力量的大規模介入,中關村不再是一塊自由主義者的沃土。有一陣子,公司經理們開始懷念鬍昭廣。這位昔日的試驗區主任從來不干涉他們的事。他不僅不是麻煩的製造者,而且一旦需要,他還會忙不迭地跑來替他們"擦屁股"。這情形甚至在中關村引起一個離奇的傳說:要是鬍昭廣不離開,一切麻煩都不會發生。他們無從想像,一場麻煩正在醖釀之中,而這位鬍副市長要為此負很大責任。
當年鬍昭廣在試驗區辦公室主任和海澱區區長任內,有個重要步驟,就是命令區政府官員不得以任何方式幹預試驗區的事。這在事實上造成了中關村的兩種行政力量--區政府機關和試驗區辦公室。正因為鬍昭廣把所有權力歸屬試驗區,所以連續幾任海澱區政府都不能采取直接行動對中關村施加影響。一個政府居然不能指揮自己屬下一片最具活力和成長性的土地,這在共産黨50年的執政史上前所未有。更加嚴重的是,當鬍昭廣1993年升任北京市副市長之後,立即變本加厲地提出,在整個北京建立起"一區多園"的行政構架。他試圖取消原有的試驗區辦公室,另行組建一個隸屬於市政府的管理委員會,統轄海澱園、豐臺園和昌平園。這一想法後來被人們恰如其分地概括為"大管委"。在基層政府的官員們看來,這就不僅僅是大權旁落,而且分明是把自己嘴邊的一塊肥肉撈到別人碗裏,所以立即群起反擊。
鬍昭廣說服了自己的上級--市委書記陳希同和市長李其炎,卻無力說服那些下級官員,衹好靜觀事變,任由自己的方案被束之高閣。倒是中央政府顯示出更加急切的心情。科技部發佈文件催促北京成立"大管委會"。這陳希同還沒有行動起來,就出了問題。1995年4月27日晚,有關方面來到臺基廠大街北京市黨政機關大樓裏。宣佈副市長王寶森的經濟問題涉及到陳希同,所以中央已經批準陳希同引咎辭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常委和委員。陳沒有到場,他被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隔離審查了。
在這個背景下,作為副市長,鬍昭廣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非把"大管委"的事情放下不可啦。
他按下性子,退避三捨。就這樣從春到夏,從秋到鼕。卻不料,他在這裏隱忍不發,海澱區政府卻要反守為攻。
1996年春天,一場面對面的衝突出現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上,鬍副市長成了一群人民代表的攻擊目標,攻擊的源頭來自海澱。吳守倫再次成為攻擊者的領袖。他當衆指出鬍昭廣逆改革潮流而動,理由是,整個中國都在下放權力,而這個人卻在試圖把試驗區的領導權力往上收。又指控,鬍的行為是一個密謀,因為那份成立"大管委"的計劃書已經八易其稿,居然還不讓海澱區知道。他越說越激烈,把手指嚮鬍昭廣:"你要弄清楚,海澱區這幾年除了這個試驗區,什麽都沒有。你要把這個地方拿走,你觸犯了海澱的利益,能行嗎?"鬍昭廣趕緊表白,說他的計劃"不會侵占海澱區的任何利益,衹不過是想要更多地爭取中央政府的支持,把試驗區做得更好"。但是那些來自海澱的人民代表不由分說,前赴後繼,就像商量好了似的。鋒芒很快轉嚮鬍昭廣本人的德行。有人說他出賣海澱。有人說,他自己也不幹淨,占着三套住房,白天坐國産車,晚上坐進口車。會場人聲鼎沸,氣氛緊張。到最後,有人終於喊出"查他腐敗"。還有人什麽都不說,衹一個勁兒鼓掌,把手都拍紅了。
自從"文革"結束以後,鬍昭廣還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場面。他孤立無援,不免義憤填膺,激烈的情緒讓他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咬牙切齒地說:"我可以不當這個副市長"。李其炎市長也在當場,眼見屬下失態,趕緊出來打圓場,叫他不要說氣話。鬍昭廣於是情緒稍定,正色對吳守倫說:"你也是人大代表,我也是人大代表。我今天坐在副市長的位置上,不跟你們爭。再過幾年,我什麽官都不是的時候,咱們再坐在這裏論個是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1) | 第2節:前言(2) | 第3節:前言(3) | 第4節:試驗區(1) | 第5節:試驗區(2) | 第6節:試驗區(3) | 第7節:試驗區(4) | 第8節:試驗區(5) | 第9節:試驗區(6) | 第10節:試驗區(7) | 第11節:試驗區(8) | 第12節:試驗區(9) | 第13節:試驗區(10) | 第14節:試驗區(11) | 第15節:試驗區(12) | 第16節:轉變的年代(1) | 第17節:轉變的年代(2) | 第18節:轉變的年代(3) | 第19節:轉變的年代(4) | 第20節:轉變的年代(5) | 第21節:轉變的年代(6) | 第22節:轉變的年代(7) | 第23節:轉變的年代(8) | 第24節:轉變的年代(9)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