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53節:第五章(7)      劉緒義 Liu Xuyi

  也正因眉眼之美,纔引起了下一句千古絶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後人對此兩句推崇備緻。“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語。”(方玉潤語)“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絶唱。”(姚際恆語)“《衛風》之詠碩人也,曰‘手如柔荑’雲雲,猶是以物比物,未見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則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直把個絶世美人,活活地請出來,在書本上滉漾。千載而下,猶親見其笑貌。”(孫聯奎語)這兩句之妙,妙就妙在把前五句寫美人之形,進一步神化了。或者說,前幾句都衹着重於美人的靜態美,這二句則把美人寫活了。本來,女人之美,還可以從無數的角度來寫,但這裏,詩人不寫美人之發,不寫美人之臉,更不必寫美人之胸啊、腰啊、足啊之類,傳神衹在阿睹,這就夠了!這樣的美人,足夠讓人産生“春風不知著,好來動羅裙”的非分之想了。
  後世有大才子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東傢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四個美喻也脫不了這首《碩人》的樊籬。
  周人愛頎碩,楚宮好細腰,漢魏標清秀,六朝喜嫵媚,隋唐尚豐豔,宋金樂雋雅,明清愛妖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標準。讀到這裏,我不禁懷疑詩中的美人就是莊薑嗎?這樣一個風華絶代的女子,為何會落得個玉環飛燕的下場?
  讀到這裏,我不禁要問:你能說莊公好色嗎?放着這麽一個寶貝似的尤物不寵,卻去寵別的女人,天底下哪有這種色男人、傻男人?
  回想當年小薑初嫁,雖談不上雄姿英發,我莊公也是一個貴族君子。你莊薑美則美已,我亦愛呀愛在心中。當年婚禮的的隆重和盛大,恐怕以文王武王之聖,也不敢想像。
  齊侯固然疼你,我莊公也格外待你。齊侯派出了浩大的送親隊伍,我莊公也擺出了隆重的迎接儀式。當小薑坐着四匹馬拉的馬車,一出現在衛國的近郊稍事休息的時候,我莊公就派出了雉尾披覆的王後乘輿把你接上朝中。詩中第四章,還是寫這場婚禮的排場的。七句之詩,竟連續用了六句疊字: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薑。”
  那洋洋蕩蕩的黃河之水,浩浩殤殤地北流入海;那撒網入水的嘩嘩聲,那魚尾擊水的唰唰聲,以及河岸綿綿密密、茂茂盛盛的蘆葦荻草,這些壯美鮮麗的自然景象,都是為迎接那“庶薑,庶士有朅”:人數衆多、聲勢浩大、清一色的俊男美女的送親隊伍的。
  不要怪我無情無義,我莊公畢竟是衛國的堂堂國君,又是周天子正宗的姬姓皇親,作為一個男人,作為一代國君,我心裏不能衹有你呀,我得把這江山、把這宗廟傳到我的兒子、我的孫子手裏,這樣代代傳下去啊。可是,我的兒子在哪裏?我的孫子又在哪裏?美人啊美人,不是我不懂得享受你的情你的愛,生為男人,我有責任。我寧願做一個負心漢,也不能做一個亡種人啊。你的悲劇不是我一個人造成的,要說悲劇衹能說是你我共同的悲劇。
  然而,後世沒有幾個人懂得莊公的心,倒是曹雪芹同志在《紅樓夢》裏寫到警幻仙子出場時的情景,便道出了人世的這一段凄涼和無奈:
  “香臉輕勻,黛眉巧畫宮妝淺,雙蝶綉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香。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雲。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樹樹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日日雙眉鬥畫長,行雲飛絮共輕狂。不將心嫁冶遊郎。 濺酒滴殘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彈淚說凄涼。
  雲一渦,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蠃。”
  芄蘭:從來虛名衹誤人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衛風·芄蘭
  《詩經》仿佛一隻遠古的魔瓶,一打開,什麽都來了。善的美的,醜的惡的,君子小人,貴族平民,甚至還有人讀出孌童癖來了。故皮錫瑞在《經學通論》中說,“《詩》比他經尤難明,其難明者有八”。王國維先生也說,“《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於六藝中最難讀”。但難讀並不等於可以亂讀。《詩經》時代是周禮隆盛之時,周禮是《詩經》時代的客觀存在。衹有用那個時代的禮製禮俗解釋《詩經》才能切近詩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