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读《金瓶梅》品明朝社会   》 压抑千年的觉醒(1)      Mei Chaorong

  (薛嫂对西门庆说孟玉楼改嫁之事)青春年少,守他什么!有他家一个嫡亲姑娘,要主张着他嫁人。
  ——《金瓶梅》第七回
  原来出殡之时,李桂卿同桂姐在山头,悄悄对李娇儿如此这般:“妈说,你摸量你手中没甚细软东西,不消只顾在他家了。你又没儿女,守甚么?教你一场嚷乱,蹬开了罢。昨日应二哥来说,如今大街坊张二官府,要破五百两金银,娶你做二房娘子,当家理纪。你那里便图出身,你在这里守到老死,也不怎么。你我院中人家,弃旧迎新为本,趋炎附势为强,不可错过了时光。”
  ——《金瓶梅》第八十回
  “从一而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古代社会广大妇女的精神枷锁。秦汉时期贞节的观念就有了初步的发展。汉朝经学家刘向编《烈女传》,女圣人班昭又撰写《女诫》,为女子制定规范,把“贞顺”、“节义”等作为重要内容,好像是女子自始至终就没得到过人们的信任,以为广大女子都是不安定分子。甚至女子婚嫁都要明文规定出来。公元531年,隋高祖杨坚下诏令:“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禁止一部分寡妇改嫁的法律条文了。随着朝代的更迭,女人不但没有摆脱束缚,反而约束自己的所谓规矩是越来越多。
  宋理学使贞操观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他们大造贞操舆论,反对夫死再嫁,竭力鼓吹妇女寡居守节。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操观念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很多女子的青春和生命遭受摧残。
  明时期贞操观念进一步恶性发展到了绝对化的阶段。守节保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成为上上下下的一种普遍的自觉行为。这种控制和约束的发展被严重扭曲了,压抑了人性发展,成了以牺牲妇女为代价的“文明”。
  《金瓶梅》给人肤浅的感觉是一部淫秽书籍。可是,男欢女爱本来就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人,准确地说,不单单是人,世界上的其他动物不论是高级还是低级的也会有着一样的需求。
  明朝是从元朝衰落中建立起来的。尽管统治者们接受了一些认为元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方向上做了许多改革,但是,真正在思想领域里起作用的还是宋朝遗留下的程朱理学。
  明朝皇帝的龙椅安稳之后,便将宋朝时“格物”出来的新儒学——理学奉为独尊之位。明永乐年间饶州儒士朱季友给理学提了一点不同意见,算是学术上的商榷,明成祖知道后龙颜大怒,下旨“命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著书,曰:‘无误后人’。”朱棣的这一句话便开了明清两朝以程朱理学禁黜异端的先河,从此理学成了惟一的学问,其他都成为异端邪说而受到查禁。而明朝的科举规定得更是严格,必须从朱熹所编定的“四书”中出题,对其理解和运用也必须遵循程朱的注疏。所以,在明朝时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就是以讲述“存天理,灭人欲”为主的理学。在这样的朝代里,讲的是理学,用的也是理学,那时的空气里都弥漫着理学的气息。
  明朝主流文化的台面上高唱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高调,而它的背后流行的却是宣扬欲望的色情文学。虽然也时有遭受焚书毁版的查禁,可一部又一部的色情小说还是不断出现和流行。
  道士陶仲文,这个跟皇帝不分彼此的人,“见则与上同坐绣墩,君臣相迎送,必于门庭握手方别”。“其荷宠于人主,古今无两”。是以秘方见幸嘉靖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载:“嘉靖中叶,上饵丹药有验,至壬子冬,命京师内外选女八岁至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乙卯九月,又选十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言,供炼药用也。其法名先天丹铅,云久进可以长生。”陶仲文所献的秘方,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方子,而是一种春药。
  纵欲既有道教的理论基础,又得到了政治上的认可,还可以用来交换权力财富,于是风气蔓延,从宫廷到官府,而至民间,举朝上下,争谈秽事。春药、房中术在上可以求取功名,次下也可以发财致富,一时间成了社会上的主流时尚。人们乐此不疲地寻找、淘弄春药、房中术。陶仲文之后其他的如应天府丞朱隆禧、都御史盛端明、布政司参议顾可学等,皆以进方药而得飞黄腾达。御史万安“初因年老病阳痿,得门生御史倪进贤秘方,洗之复起,世所传为洗御史是也”,靠敬献这个秘方,此人居然一度爬到内阁首辅的位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千古一奇梅
杀人不见血的刀(1)杀人不见血的刀(2)杀人不见血的刀(3)太监敢顶半边天(1)
太监敢顶半边天(2)太监敢顶半边天(3)玩主坯子皇帝命(1)玩主坯子皇帝命(2)
玩主坯子皇帝命(3)父母还是亲生好(1)父母还是亲生好(2)父母还是亲生好(3)
特务行业很吃香(1)特务行业很吃香(2)特务行业很吃香(3)平民组织闹党派(1)
平民组织闹党派(2)平民组织闹党派(3)亲兄弟得明算账(1)亲兄弟得明算账(2)
亲兄弟得明算账(3)别人挖坑自己跳(1)别人挖坑自己跳(2)别人挖坑自己跳(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