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校 》 論北大 》
第52節:燕園的三個學生刊物(12)
錢理群 Qian Liqun
不過,當時人們似乎並不熱心於做詩人,即使是詩人也有某種政治傢的氣質,政治抒情詩因此而成為主要的詩歌類型(另一重要類型是政治諷刺詩,“廣場詩歌”中就有王國鄉的《一個“積極分子”的自白》、《一個落後分子的自白》,江文的《新樂府四首》均收入《右派言論匯集》。等代表作):這倒是和那個時代詩壇的總體氣氛相一致的,衹是政治傾嚮有所不同。
吸引《廣場》裏的大多數人的,是更加直接的政治參與。《廣場》的發起人坦然宣稱,他們所要推動的,不衹是“思想解放的啓蒙運動”,還有“群衆在擁護社會主義的前提下,自下而上地爭取社會主義民主的政治運動”《北大民主運動紀事》,收入《原上草: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頁21。。在私下的談話中就說得更加明確:“要把《廣場》辦得像《星火報》一樣。”這是直接從蘇聯共産黨的歷史中得到的啓示:在五十年代的中國,《聯共黨史》是大學的必修課,因此,每一個大學生都知道,《星火報》是當時俄國社會民主黨(蘇聯共産黨的前身)的機關報,在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現在,《廣場》的年輕人所看重的,正是列寧所說的報刊的“組織者”的功能。
於是,就有了後來批判者所說的“《廣場》綱領”(實際上是《廣場》的編委葉於勝提出的“對實際活動的建議”):把“促進法製的建設與改造,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化”作為《廣場》的總目標,具體的步驟是:“充分揭發三害事實”,並“逐步把中心轉移到探討三害的根源,使大傢明確認識問題不單是作風,而是牽涉到國傢制度”。同時提出的是“輿論自由”、“取消出版的檢查制度”、“確保言者無罪”等要求,以及使“自己的社團成為當前群衆運動的核心”和“成為長久性的組織”,並“通過各種形式擴大影響”,直到“校外”去的設想。謝自立:《〈廣場〉反動小集團的反動本質》,收入《粉碎〈廣場〉反動小集團》。
前述《廣場》的自我定位:“面嚮全國的綜合性同人刊物”,“面嚮全國”即體現了這一追求。據批判者調查,《廣場》通過各種方式取得聯繫的大學即有:“(北京的)人民大學、地質學院、石油學院、農業機械化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學院、鋼鐵學院、航空學院、礦業學院、林業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工業學院,以及天津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師範學院,更遠及上海、湖南、開封、太原、青島、內蒙、新疆等地。”餘光清:《〈廣場〉反動小集團在校外的陰謀活動》,收入《粉碎〈廣場〉反動小集團》。
這當然為當時所不能容忍,也不被一般民衆所理解。因此,當6月9日(《人民日報》社論《這是為什麽》發出反擊右派的號令的第二天)《廣場》送到北京印刷一廠時,工人即認為“裏面盡是反對共産黨、反對社會主義的反動言論”而拒絶排印,並當面質問前來校稿的張元勳等人。參看署名“北京市印刷一廠全體職工”與“丁虹遠”等青年工人的《第一印刷廠工人給北大同學的信》(兩封),載《浪淘沙》第3期。——《廣場》的組織者之一的陳奉孝在四十多年後回憶此事時,則堅持“這顯然是當時的北大黨委和北京市委搞的”陳奉孝:《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風反右運動》,收入《沒有情節的故事》,頁505。。
在正式鉛印受阻以後,就决定自己動手油印,以《北大民主墻選輯》為名,印了500份,散發一空,同時宣佈《廣場》暫時停刊。
但《廣場》的成員卻在有組織、有領導的“反右運動”中無一例外地遭到了嚴酷的審問與群衆性的批判,7月19日、20日(正是“五·一九”民主運動發動兩個月以後)連續兩天,全校師生員工與部分外校師生一萬一千餘人召開了規模空前的“揭露、批判《廣場》反動小集團大會”,會上宣佈:“《廣場》的反動性已經遠遠超過了刊物本身的範圍”,“《廣場》編輯部是一個具有相當嚴密的組織和一套完整的綱領的徹頭徹尾的反動集團。它實際上已經成了我校右派分子的一個大本營,成了我校右派分子嚮黨、嚮社會主義猖狂進攻的司令部,成了社會上右派集團在北京大學的一個縱隊,還力圖使自己成為首都乃至其他地方一些高等學校學生右派分子的總指揮部”。謝自立:《〈廣場〉反動小集團的反動本質》,收入《粉碎〈廣場〉反動小集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1) | 第2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2) | | 第3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3) | 第4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4) | | 第5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5) | 第6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 | 第7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 | 第8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 | | 第9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2) | 第10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3) | | 第1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 | 第1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2) | | 第1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3) | 第1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4) | | 第15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5) | 第16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6) | | 第17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7) | 第18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8) | | 第19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9) | 第20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0) | | 第2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1) | 第2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2) | | 第2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3) | 第2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4)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