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非各部族中,最常见的还是表现男女情爱的舞蹈。许多部族都有这样的说法:不会跳舞的姑娘无人恋,不会跳舞的小伙子无人爱。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许多部族的男女青年总是把在节假日或劳作一天后的黄昏举行的舞会当成寻爱求偶的场所。不会跳舞,就无法同异性接触。反映这种求爱活动的舞蹈,最典型的要数布索加族的《塔梅纳—伊布加舞》、阿乔利族的《丁吉—丁吉舞》和在鲁犹马地区流行的《曼加卡舞》。在《塔梅纳—伊布加舞》中,先是少女上场,用胸部和腹部激烈起伏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柔情蜜意。被吸引的男子鱼跃上场,通过踢脚、扬臂等动作,尽情展现自己的刚健之美。一时间,男女对舞,旋转如飞。舞影憧憧,说明他们已进入如醉如痴之境。在《丁吉—丁吉舞》中,也是少女率先翩翩起舞,而小伙子们在一旁执琴携鼓伴奏。琴鼓节奏加快,舞步紧跟着飞旋。跳到激狂时,伴奏的小伙子们一涌上场。这时,杂沓的舞步和激越的乐声汇合在一起,男女互相追逐,气氛热烈。而在《曼加卡舞》中,少男少女则一齐上场,各自寻找自己的伴侣。少年看中一个姑娘,就双手抚摩她的头。姑娘若是有意,就莞尔一笑,同少年一起离开众人,迅即跳起双人舞。众人见此,呼啸一声,也随着他们跳起来,祝贺有情人终成眷属。
东非各部族还有大量舞蹈并无特定的主题,只是通过一些独特的舞蹈语汇,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布索加族的《萨米亚舞》和坦噶地区的《塞罗舞》是迎宾和群众集会时经常跳的舞,节奏强烈,动作刚劲,情感激越。布干达族的《巴基西姆巴舞》和马腊地区的《穆索马舞》则是婚娶、庆寿时常跳的舞,舒缓时表示祝福,激越时表示喜庆。
东非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艺术上也有鲜明的特色。如果说东方的舞蹈注重于运用手指、脚尖和眼神表达内心复杂细腻的感情的话,东非的舞蹈则主要通过身躯和四肢的大动作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激情。男演员喜欢以两臂和双腿的猛烈伸屈来带动全身,做出变化多端的舞姿。女演员总是以高耸的胸脯、柔软的腹部和宽大的臀部快速而狂放的扭动,来展示自己高超的舞艺。东非的舞蹈给人总的印象是,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显得热情奔放。这样一种特殊的舞蹈语汇,伴以暴风骤雨般激昂的鼓点和万马奔腾般急促的琴声,使舞蹈的节奏显得更加强烈。舞蹈的节奏其实是生活的节奏,是生命的节奏,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放情怀,也反映了他们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东非各国都有专业舞蹈团。而最常见的,则是各部族、各地区、各村落业余的舞蹈队。在迎宾时,在节假日,在群众性集会上,我们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而在他们的带动和感染下,往往形成几百人、几千人集体共舞的欢乐场面。这时,包括国家元首在内的一些政界要人也会参加进来,与民同乐。难怪有人说,东非人个个是舞蹈家。看到这种壮观场面,谁能不信服呢?
东非著名舞蹈家泰蕾扎?基索洛女士在同我们谈到东非人对舞蹈的酷爱时说:“我们是在娘肚子里跳着舞成胎,跳着舞来到世上,跳着舞生活、劳作,又跳着舞离开人世。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舞蹈。”确实是这样,对东非人来说,舞蹈是生活的闪光,是生命的跃动,是从往昔阔步走向未来的足音。
(1988年5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