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感悟   》 第51節:本色於丹(代後記) (3)      於丹 Yu Dan

  張越:你說你"臨事而懼",懼什麽啊?
  於丹:這種"懼",我覺得有很多方面。第一個方面,再講《論語》是一種責任。第二個方面,這次開講對自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第三個方面,就是我也懼現在的這種生活狀態。在講《〈論語〉心得》之前,我就是一個很安靜的大學老師。張越你認識我的時候,我都是在中央電視臺講電視傳媒。
  張越:對,在開策劃會的時候。
  於丹:我已經講了十多年的電視傳媒,這是我的專業。但是,現在各個地方請我的人都是讓我去講國學,講孔子,講莊子。這些內容都是我喜歡的,但是如果讓我不停地講這個,我內心也有懼怕,因為人的時間、精力就是那麽多,我一直講這些,那我的專業又該怎麽辦呢?畢竟我還要給學生上課,我自己還要再進修,那麽時間上就會越來越衝突。在我內心,所有這些都是懼的理由。
  張越:聽到你懼,我倒挺安慰的。我做電視做了十多年,每次錄節目之前都特別害怕。我以為別人都不害怕。我終於發現,大傢都以為於丹不害怕,其實她也害怕,我算踏實了。
  於丹:有太多人認為張越從來不知道害怕,你看你笑得多有迷惑性啊!現在說起來,我們都害怕,是吧?
  張越:嚇得後背都濕了。
  於丹:那是你穿多了。
  張越:"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這是聖人之道,但是其實我們還是會懼的。
  於丹:對。不過,孔子說到"臨事而懼"這四個字的時候,後面還有四個字,叫做"好謀而成"。也就是說,你遇到一件事,有點害怕,說明你心裏在乎,你認真對待了,但不能怕得連這事都不做了。你要好好用你的智慧,全心投入,認真謀劃,最後把它做成了。由"懼"而到"成",這個"懼"纔有價值。如果"懼"到放棄,它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張越:2006年"十一"期間你第一次開講《〈論語〉心得》,那時你覺得這有可能引發一場全國範圍的國學熱嗎?
  於丹:當時我以為衹是幫萬衛老師一個忙。今天想起來,開講《〈論語〉心得》這件事對我來說有一點喜劇色彩。後來弄成這麽大的一件事,我真是沒有想到。
  我們這個組的主編王詠琴老師曾經私底下給我透露了一個秘密的故事。當時臺裏决定講《論語》,讓她編《〈論語〉心得》節目,萬衛老師寬慰她說,沒關係,反正經典必須得講,這就算是上面加一個任務,如果這個節目做完後反響不好,不會追究你們的責任。你想,萬衛老師跟我熟,讓我講一個我就講一個,當時我就反穿背心上臺講。萬衛老師沒當回事,還跟王詠琴老師說做不好沒事。我們大傢都這樣放鬆。我估計這件事不僅我始料未及,連《百傢講壇》也始料未及。我們都覺得要認認真真把這個事做了,畢竟《論語》是經典,對着孔子我們不能不認真,但做完也就完了,後面怎麽樣我估計當時大傢都沒想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孝敬之道(1)第2節:孝敬之道(2)第3節:孝敬之道(3)
第4節:孝敬之道(4)第5節:孝敬之道(5)第6節:孝敬之道(6)
第7節:孝敬之道(7)第8節:孝敬之道(8)第9節:孝敬之道(9)
第10節:孝敬之道(10)第11節:孝敬之道(11)第12節:孝敬之道(12)
第13節:孝敬之道(13)第14節:孝敬之道(14)第15節:智慧之道(1)
第16節:智慧之道(2)第17節:智慧之道(3)第18節:智慧之道(4)
第19節:智慧之道(5)第20節:智慧之道(6)第21節:智慧之道(7)
第22節:智慧之道(8)第23節:智慧之道(9)第24節: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