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中的女子背影   》 第50节:自述与古典诗词的不解情缘      Jiang Huyeyu

  江湖夜雨自述:与古典诗词的不解情缘
  1.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我们国家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很多朋友喜欢看《周末鉴宝》之类的节目,对那些价值连城的古钱、书画、金银玉器等宝贝羡慕不已,但我觉得那些古董固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贝,而那些古典文化、古典诗歌同样是祖先留下来的甚至可以说是更有价值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不像古董珍品一样需要花大量的钱才能够买下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谁的?谁能读懂了她,享受这首诗中的意境,她就是谁的。正像苏轼的《前赤壁赋》中说的那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古典文化也是这样,只要我们有心欣赏她,她是完全是我们的,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
  当然,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古典文化中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有了一定的隔膜,虽然如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后记所说的那样从古到今人的感情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古人的生活习惯,甚至语言典故都和现在有了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对古典文化进行新的解读。
  2.在解读古典文化时,力求做到的三点
  →不诬古人,事事有来历
  解读古代人物和古典诗词等,我认为不能像写小说一样可以随意想象。即使有想象,也只能在一些小细节上润饰一下。但有人大写蔡文姬和左贤王什么的浪漫爱情故事啦,董小宛和顺治帝的旷世情缘啦,这个写小说可以,作为解读古典文化的书,我觉得不合适。对此近代史学家孟森先生在《董小宛考》中有番话,很是精辟:"凡作小说,劈空结撰可也,倒乱史事,殊伤道德。即或比附史事,加以色泽,或并穿插其间,世间亦自有此一体。然不应将无作有,以流言掩实事,止可以其事本属离奇,而用文笔加甚之,不得节外生枝,纯用指鹿为马方法,对历史上肆无忌惮,毁记载之信用。"
  再就是不可捕风捉影,胡乱翻案,为翻案而翻案。明代大儒王世贞曾批评过当时就有这等人:"今之学者偶有所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出其上"。意思就是说,现在有些人刚有一丁点儿发现,就大作文章,把原来前贤的论调统统推翻,这其实是哗众取宠的一种表现。
  →不为贤者讳,不妖魔化人物
  过去我看到的有些文章中,有喜欢为贤者讳的倾向。比如过去讲唐诗的文章,讲那个诗人,似乎那个诗人的做法就是完全正确的。比如李白投奔永王李璘这事儿,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且不说按古代的正统观念,唐玄宗已让位于太子李亨,李璘再来抢就是乱臣贼子,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张巡正在苦守孤城,永王兵精粮足,不思救援,却打"内战"想割据江南,也是不对的。
  再就是对于某些人物,避免妖魔化,像我写秋瑾时,对秋瑾的老公王廷钧也重新进行了评价。原来尤其是80年代以前的文章中常痛骂王廷钧,将之贬得一钱不值,但我们如果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来看,王廷钧当然赶不上秋瑾的思想境界,但是他也不是坏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那种人。把古人客观地放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来考虑,不苛求古人,不丑化古人,全面立体地展现古代的历史,这是我们的责任。我的文字中,总是力求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波诡云谲。
  →古典和时尚的统一
  让古典文化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尊重古典文化,并不等于把古典文化供奉起来,我们不要食古而不化。有继承也要有发扬。这一点,我非常崇拜金庸先生,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文字带着明显的古白话文的韵味,他的小说中有非常丰厚的古代文化色彩,我反正有这样的感觉,其他像古龙之类的武侠小说中出来的所谓高僧,根本不像佛门中人,除了给他安排了一个高僧的名号,披了一身袈裟外,说话办事一点高僧的味也没有。甚至连僧味都没有。而金庸先生笔下的高僧,完全不是这样的感觉,他就是一个佛佛门中的大德高僧。但同时,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又融合的了时尚的特点,比如像两情相守始终如一的爱情观,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民族观等。
  我在解读古典文化时,也希望能找到古典和时尚相统一的契合点,激浊扬清,把古典文化中最有价值,最有魅力的亮点介绍给大家。
  3.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和创作历程
  说起我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我的作品的创作历程有很多一致之处。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当时是七十年代初,也没有多少书好看。当时家里有一本《水浒》,那纸又粗又黑,但当时是我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当时觉得《水浒》上的文字很好看,而且博大精深,所以当时我也就七、八岁吧,就大体上看了一遍《水浒》,当然好多地方尤其是诗词半懂不懂。所以我写书时,第一部就是《江湖野语品水浒》。
  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就喜欢上了唐诗,什么《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之类的诗都是哪时候开始看的。当了初中,我就买了一部《唐诗鉴赏词典》。所以我第二篇东西就是《唐才子评传》。
  可是到了高中时,情况就有变化了,父母开始打压――怕看这些东西影响学习。《唐诗鉴赏词典》之类也成了"禁书",但我的性格天生有一股倔强的脾气,越不让看,我越喜欢,当时我四大名著中的三国、西游、水浒等早在上初中前就粗看过一遍,但是《红楼梦》一直不让我看,说是怕学会谈恋爱。我偷偷拿过年时姥姥给我的压岁钱买了本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歌赋评注》一书(《红楼梦》全本太贵),自己偷偷地看,这本书带我走进一个痴迷颠倒的红楼世界,虽然当时此书还有好多政治套词,比如什么阶级的观点之类的,但蔡义江先生此书中详细的典故,严谨的考据,也让我大开眼界。由于不让看红楼梦的全本,我只好从这本《红楼梦诗词评注》中猜测揣想书中的一些情节,这感觉现在看来不亚于如今的"红学家"们凭借"脂批"探究八十回后的佚稿的情景。呵呵,谁能想到在1988年左右,居然有一傻小子凭照一本《红楼梦诗词评注》来揣测《红楼梦》的情节?这一段时光,虽然阅读面有限,但对于诗词境界的理解应该说更精了一层,这也算不幸中之幸吧。
  上了大学后,我的阅读面才豁然开朗,老庄、《红楼梦》、金庸小说、琼瑶小说、张爱玲、柏杨等等这些,几乎无书不读。不过我有个特点,或者是缺点,就是对外国作品读得不多,平生不喜欢读外国的文化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都非常喜欢,包括琴棋书画。
  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解读古诗词也是这样。只有透彻地了解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等才能恰当地解读古代文化。同样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让七岁的小孩来理解,只不过是描写了春天的美好景致而已,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感慨他们是解读不出来的。
  人生阅历、知识储备不一样,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一样。这就是境界的差别,只知道"无名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这种境界的剑客教人使剑,绝不会达到华山论剑的高度,我觉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领悟后,稍微有了那么点"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感觉,我也希望能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大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Source】天津教育出版社
第1节:国色照酣酒天香夜染衣(序)第2节:女帝卷 金轮垂照掩日光(1)
第3节:女帝卷 金轮垂照掩日光(2)第4节:女帝卷 金轮垂照掩日光(3)
第5节:后妃卷 西宫夜静百花香(1)第6节:后妃卷 西宫夜静百花香(2)
第7节:公主卷 秦楼鲁馆沐恩光(1)第8节:公主卷 秦楼鲁馆沐恩光(2)
第9节:公主卷 秦楼鲁馆沐恩光(3)第10节:公主卷 秦楼鲁馆沐恩光(4)
第11节:公主卷 秦楼鲁馆沐恩光(5)第12节:公主卷 秦楼鲁馆沐恩光(6)
第13节:公主卷 秦楼鲁馆沐恩光(7)第14节:和亲公主卷 公主琵琶幽怨多
第15节:宫人卷 月过金阶冷露多(1)第16节:宫人卷 月过金阶冷露多(2)
第17节:宫人卷 月过金阶冷露多(3)第18节:名媛卷 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1)
第19节:名媛卷 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2)第20节:名媛卷 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3)
第21节:名媛卷 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4)第22节:名媛卷 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5)
第23节:名媛卷 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6)第24节:名媛卷 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7)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