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走嚮共和 》
南方周末:《走嚮共和》的內幕故事
盛和煜 Cheng Heyu
張建偉 Zhang Jianwei
我覺得觀衆喜歡《走嚮共和》可能還是電視劇所提供的一些新的歷史觀點,對我們以前在教科書上看到的人物進行了新的評價的闡述,比如袁世凱、李鴻章等人物,以前有一種對他們的定論,這次我們對他們的評判不是以道德為標準的,而是以他在中國近代歷史中起到的推動作用來評判的,相對來說,方式和角度比較新穎。
———《走嚮共和》導演張黎
4月,一部名為《走嚮共和》的電視劇引起了全國觀衆的註意。該片為孫中山、李鴻章、慈禧、袁世凱、光緒、康有為等塑造了全新的影視形象。
《走嚮共和》是原《雍正王朝》劇組主創班子的又一次合作。《雍正王朝》的播出創下了中央電視臺當時的最高收視記錄,在海內外市場大獲成功。《雍正王朝》的完成用了3年時間,《走嚮共和》用了4年。
劉文武是《雍正王朝》的首席投資人,在全部投資中占了九成。《雍正王朝》成功以後,覺得自己在影視上大有可為的劉文武,理所當然地想要接着搞下一部電視劇,為此辭掉了海南出版社編輯部主任的職務,告別圖書出版,在北京註册成立了一傢名為同道的文化公司,專門從事影視製作。
1999年3月,公司成立。劉文武想剋露雍正王朝》的成功,再做一部無論是在內涵、思想、品質上,都要超過《雍正王朝》的電視劇。與他合作過的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鄭佳明嚮他提議,搞一部有關晚清外交歷史的電視劇,這段歷史是中國近代的傷口,導致封閉的大門被迫對外開放,這個過程中,世界開始進入中國,中國艱難地開始融入世界,社會發生巨變。
在北京,劉文武遇見了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主任高建民,高嚮他提議搞一部有關民國風雲的電視劇。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變化最復雜最豐富、變革最大的時期。
劉文武决定把兩個朋友的建議合起來,搞成一個有關清末民初的大戲。
由於完整、全面反映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學作品不多,這就意味着這部電視劇衹能是捏土為泥、聚沙成塔,全部依靠原創。考慮到歷史劇的宏大和全景性,在與總策劃之一、長沙電視臺臺長羅浩商量時,兩個人同意選擇從未寫電視劇的編劇盛和煜寫劇本。盛和煜是湖南湘劇院的專業編劇,是曹禺戲劇文學奬獲得者。
在這一年裏,劉文武、羅浩、盛和煜到處尋找有關這段歷史的書和資料,進行大批量的閱讀和研究討論。在讀了《劍橋中國史》等近6000萬字與晚清民國有關的歷史資料以後,3個人確定了電視劇的主題綫索:以晚清民初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社會政治生活為主要內容,以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精英為中華民族尋找出路為主題綫索,塑造出一批逼近歷史真實的人物群像,寫出走嚮共和歷史進程中的幾個重要臺階。
因為盛和煜的認真,劇本的進程非常緩慢,劉文武决定再找一個功力深厚的編劇加入到《走嚮共和》裏來。在與國內的一些編劇聊的同時,劉文武讀到了張建偉的5捲《晚清歷史報告》,發現自己思考的很多問題在書裏有了結論。張建偉是《中國青年報》的主任記者,是魯迅文學奬獲得者,報告文學作傢,此前也從未寫過電視劇本。
劉文武决定請張建偉加盟編劇。盛和煜、張建偉進行分工,盛和煜負責晚清部分的劇本創作,張建偉負責民國部分的創作。
由於題材的敏感性,加上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分寸把握,為順利通過劇本審查,專門聘請文選德(湖南省委副書記)和李牧(當時的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等作為顧問進行把關,劇本每寫完5集,被馬上送到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仲呈祥、李準的手上,由他們對劇本進行審讀,提出的意見及時被反饋到編劇手上。如此反復,經過4次重新修改以後,劇本終於獲得通過。
在確定由張黎執導之前,劉文武也把目光投嚮了大牌導演和當紅演員,和其中的一些人有過接觸。在接觸交往過程中,劉發現了合作當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成名以後的導演和演員自我個性很強,不能與創作班子的思路吻合,而且這些人已經形成了頑固的思維模式和自己固定的藝術風格,要突破自己,很難。另外,如果請大牌導演和當紅演員,價格太貴,而且付出高片酬未必有高質量的藝術回報。
出於種種考慮,根據已有的經驗,劉文武在導演、演員的選擇上確定標準:不重名氣重實力。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劉文武為自己選擇張黎為導演感到得意:“當時我就覺得他水平很高,現在可以說張黎是全國最好的導演。”
張黎曾經是《雍正王朝》的藝術總監。在影視圈內,張黎更多的是作為一名攝影師為人所知曉。張黎先後擔任攝影的影片有《一聲嘆息》、《大腕》等作品。2000年的時候,他攝影的影片《橫空出世》獲得中國電影金雞奬最佳攝影奬。
《走嚮共和》是張黎導演的第一部電視劇。此前,張黎曾作為副導演參與執導了影片《紅櫻桃》、《紅色戀人》。但是當導演,還是第一次。《走嚮共和》在畫面上的精美講究,與張黎有着直接關係。由於《走嚮共和》歷史跨度大,人物又是歷史上的大人物,因此在拍攝的時候張黎采用了將電影鏡頭與電視的高清晰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特別註意表達凝重感和歷史的厚重感。近4年時間裏,除了幫馮小剛拍了一個電影《大腕》,張黎的心思和時間基本上都用在這個電視劇上。
上任之後,張黎與主創班子决定,所有的演員全部試戲,誰好用誰。結果選中的演員大多數來自藝術劇院,都有着豐富的表演經驗。
主要演員都經過主創班子的全體認可以後纔得以確定。在選演員的時候,力求神形皆似。在選定的演員當中,可能除了張之洞原形不太像外,李鴻章、慈禧、孫中山、康有為,包括段祺瑞都很形似。
在《走嚮共和》裏李鴻章出場的年齡就70歲了,為了尋找一個年齡相配,富有藝術造詣的演員,編導們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遴選,最終確定了原青藝69歲的王冰,王冰曾經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話劇舞臺上的風雲人物,主演保爾·柯察金,在當年引起過轟動,另外,80年代王冰在話劇舞臺上扮演過蔡鍔,對清末民國年間的這段歷史非常熟悉。王冰身體不好,而且20多年沒有演戲,因為《走嚮共和》而重出江湖。跟着劇組拍了七個月的戲,一直沒離開過。
慈禧選擇的是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呂中,她雖年過六旬,卻一直活躍在舞臺上。她飾演的慈禧不再是狠毒兇殘、不食人間煙火的女惡魔形象,而是表現出了人物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有血有肉,將她還原為一個女人,一個政治傢。為演好這個角色,苦讀劇本的呂中因準備過程的高度緊張而大病了一個月,製片方一直等她康復以後纔開機,讓呂中感動不已。
袁世凱選到最後選中的是外形帥氣的孫淳。孫淳這些年扮演的大多是都市型的、有文化的中年男性形象,和歷史上的袁世凱相差甚遠,但據史料記載,袁世凱生就一雙美目,孫淳恰好符合這個條件。孫淳為了從外形上接近袁世凱,不惜“增肥”30多斤。後來拍完了又減了30多斤,如此反復,身體給減出了一場大玻
一部《走嚮共和》,拍了九個月。在北京大興搭建了全國最大的室內攝影棚,所有的內景都在9000平方米的大棚裏拍攝,袁世凱的總統府、李鴻章的宅院、慈禧的皇城等都在這裏搭建完成。外景更是踏遍了大江南北,民國戲在上海完成,日本戲在廣東中山完成,戰爭戲在青島、萊蕪完成。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在青島還動用了大批軍艦真實地還原甲午海戰的悲壯場面。
從《雍正王朝》獲得的高回報不同,雖然《走嚮共和》火了,但是實際的投資人劉文武並沒有賺到什麽錢。據劉文武的說法,《走嚮共和》的全部投資是4100萬,劉試圖把成本控製在每集55到60萬之間,後來發現在拍攝過程中實際成本達到了70萬一集,而原來定好的是以每集75萬的價格將所有的權利一次性賣給中央電視臺。加上稅收和自己公司的辦公成本,劉文武不僅沒有賺錢,反而虧了近100萬。
賣給中央電視臺的理由是希望能夠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把電視劇的品質做好。
“我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做一件事,就花心血把它做好,讓自己滿意。電視劇是一個集體合作的藝術,認真是成功的關鍵。我覺得電視劇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一流的專業基礎非常強的人來進行組合,一定要是最優秀的,否則要想做成精品太難。開拍之前,在編劇、製片人、策劃每人桌子上面前放一份劇本,然後找一個工作人員念,凡是多餘的字都去掉,我們自己看電視劇的時候感到反感的地方,要在這個戲裏面消失。”
劉文武總結說,“這回賺的衹是名聲和製作經驗。我下一部電視劇决不能這麽幹了,現在的電視劇形勢不是太好,必須控製成本,沒有利潤是在這個行當裏維持不久的。”
“1999年3月開始籌劃、編劇,2001年10月4日正式開拍,一直到去年7月28日停機。可以說我們投入在這部劇上的精力起碼是《雍正王朝》的兩倍。”張黎說。
時間跨度為80年,出場人物達270多位,59集的《走嚮共和》4月9日起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檔播出。□本報駐京記者張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大型60集歷史劇同步圖書《走嚮共和》 | 《走嚮共和》美化李鴻章?相關圖書即將出版 | 《走嚮共和》兩極爭議白熱化 導演張黎解迷津 | 《走嚮共和》編劇盛和煜稱:願為李鴻章負責 | 南方周末:《走嚮共和》的內幕故事 | 第一章 修園子(一) | 第一章 修園子(二) | 第一章 修園子(三) | 第一章 修園子(四) | 第一章 修園子(五) | 第一章 修園子(六) | 第二章 洋務運動(一) | 第二章 洋務運動(二) | 第二章 洋務運動(三) | 第二章 洋務運動(四) | 第二章 洋務運動(五) | 第二章 洋務運動(六) |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一) |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二) |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三) |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四) |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五) | 第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六) | 第四章 一局雙贏(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