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经类 》 花满朝圣路 》
第44节:同情和怜恤
华姿 Hua Zi
难以判断。因为难以判断,所以,我再也不敢像年轻时那样,不知天高地厚地非要有爱不可了。我只要一点怜恤就够了。如果肯给我一点怜恤,我就很感恩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虚无了。我并没有虚无,我仍然深信有爱。只不过,现在我终于认识到,同情和怜恤,是一种更好的爱,更高层次的爱。因为它剔除了肉体的私欲和功利。它更纯净,也更宽阔。它没有需要。它只是给予。
最最重要的是:它的背后不是恨。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情爱,其背后恰恰是恨。人世间的很多不幸都是跟随着这种情爱而来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它隐含着私欲、占有和出自本能的冲动、迷恋,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暴力--思想的暴力,欲望的暴力,意识的暴力,情感的暴力等等。总之它隐含着恨。
但同情的背后还是爱,而且是更纯的爱,更深的爱,也是更宽广更独立的爱。
因为它是一种慈悲。它饱含着观察、了解和理解。它是清醒的,明白的,它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它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它不是昏聩的,糊涂的。它不是一个意识昏睡的人所能做的事。
因此,同情里有智慧。
当你生活在一种同情的状态里,你的爱就会流溢出来,像泉水一样,汩汩地向外涌;或像春天的细雨一样,淅沥淅沥地,从早晨下到夜晚;或像奔向大海的江河一样,一直流淌,一直流淌。你会非常柔和,非常宽广。因为同情里没有怒火,没有嫉妒,更没有纷争。甚至,如果你同情自己,那么你就会原谅自己,宽恕自己。如果你同情自己,那么无论你在哪里,是孤身一人,还是花团锦簇,你都会感觉安宁。
我甚至认为,那伟大的存在之父的爱就是同情和怜恤,是那种测不透的同情,是那种丰富、宽阔和深远的怜恤。现在,我深信这一点。
因此,耶稣说,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上个星期天,在花园路的天主教堂里,我看见,在每一次的集体祷告之后,信众们都要谦恭地齐声说:求主垂怜。
是的,我们怎么敢要那很多呢?我们又怎么能要那很多呢?如果我们足够谦卑的话,我们就只会说:求主垂怜!
对我们正在过的日子,我们也只能这么说。对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我们也只能这么说。甚至,对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我们也只能这么说。
主啊,求你怜悯!这句话现在成了我唯一的祈祷,也成了我全部的祈祷。
这个祷告能不能得到回应,也全在于他的怜恤,以及你的怜恤和我们的怜恤。
今天我要做一只蝉
雨一停,天气就热起来了,热得人出门分不清东南西北。但是杂志不能因为天热就不发稿。办一本按期出版的刊物,就跟农民按季种一片地一样,热也要种,冷也要种。
伊拉斯谟说,人是所有动物中最不幸的。我想,按我目前的感受,这句话也许应该加一个前提:当人在这样的酷热里还必须工作的时候,人就成了所有动物中最不幸的。
但工作着的还有蝉。天越热,蝉越工作。咪卡认为这是上帝的幽默。
在我北边的窗前有一小片草地,草地上有几棵年幼的香樟,如果白天下过雨,夜里,蟋蟀就会在那里开演唱会,整夜的开。那时我就是它们的听众,当然,它们不一定知道,也不会在乎,它们是唱给自己听的,或者是唱给整个存在听的。但我也在听,这是事实。人和虫子之间是可以有甜美的沟通的,这也是事实。这个宇宙的整体,本来就是人和虫子,石头和星星,小草和大树,共同构成的。大家同出一源,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谁也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岛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尘嚣中的微笑 | 第2节:棉花开了一朵 | 第3节:土地提供的快乐 | 第4节:晚风永远在吹 | 第5节:阳光的香味 | 第6节:大自然的祝贺 | 第7节:理想的别墅 | 第8节:把死亡变成一个庆典 | 第9节:死不是湮灭 | 第10节:让生命奴役死亡 | 第11节:死亡是一个顶点 | 第12节:消失前已变成另一个人 | 第13节:我坚信他还在那里 | 第14节:入土为安 | 第15节:生命是一本无限的书 | 第16节:白色独木舟 | 第17节:冬天涛响里的月光之旅 | 第18节:眺望东湖 | 第19节:大地之外的风景 | 第20节:绿色到了夏天就成熟 | 第21节:不可逃避的严峻 | 第22节:更深的沉落 | 第23节:郊外的夜晚 | 第24节:天堂在哪里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