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   》 第43節: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張其成 Zhang Jicheng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語譯】
  少言語纔合乎自然。所以狂風不會持續吹整個早晨,暴雨不會持續下一整天。誰能造成這種現象?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況是人呢?所以求"道"的人,就要與"道"相同;修"德"的人,就要與"德"相同。失去"道"和"德"的人,他的行為、結果也會失常。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於幫助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於幫助他。與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失敗也樂於跟隨他。
  如果誠信不足,那麽別人必然不信任他。
  【感悟】
  "飄風""驟雨"是一幅多麽形象的畫面!看起來真是洶涌、猛烈,可是卻不可能長久。越兇猛的東西壽命越短,越柔靜的東西反而壽命越長。為什麽呢?老子認為這是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公平的,萬物生長的規律是公平的,早熟必定早衰。所以暴風驟雨來得越猛去得越快。
  當然老子說天地是為了說人。《老子》當時是寫給統治者看的,是君王南面之術。這裏的"飄風""驟雨"比喻暴政。老子給當政者提出一個警示,如果用暴政--用苛捐雜稅剝削人民、用嚴酷政令束縛人民,那麽必然不會長久。能逞兇於一時,不能逞兇於一世。
  我們再結合第十七章,老子給統治者劃分的四個層次,顯然暴政者是最後一個層次,人民必定"侮之",並推翻他的統治。
  老子反復強調了一個鐵的規則--那就是因果報應的規則,如果某一位統治者遵循的是清靜無為的"道",表現的是符合自然無為的"德",那麽人民必定會回報你清靜、柔順的"道"與"德";你以誠信對待人民,人民必然回報你誠信,你的統治才能長久。這種統治者就是第一個層次:"民不知有之"。這個因果律,佛傢說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立即就報",儒傢說的是"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它是規律之道。這一點對我們各級管理者都是警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1)第2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2)第3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3)
第4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4)第5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5)第6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6)
第7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7)第8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8)第9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9)
第10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10)第11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1)第12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2)
第13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3)第14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4)第15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1)
第16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2)第17節:第三章 不尚賢第18節:第四章 道沖不盈
第19節:第五章 天地不仁第20節:第六章 𠔌神不死第21節: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22節:第八章 上善若水(1)第23節:第八章 上善若水(2)第24節:第九章 功成身退(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