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五、白居易(2)
闵泽平 Min Zeping
天资好,又勤奋,但白居易仍然直到二十九岁才进士及第。为什么这么晚才参加考试呢?白居易说是因为家里太穷了。白居易出生在郑州新郑县,那里有他美好的童年回忆。五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回洛阳时途经到新郑,写了一首《宿荥阳》: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去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惟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正如诗中所言,白居易是十二岁时离开荥阳的。当时藩镇混战,越来越激烈,新郑也战火弥漫,时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的白居易就开始了颠簸流离的生活,寄居在越中,过着“数行乡泪一封书”的生活。十五、六岁前后,他写了不少诗,大多是抒发他的乡愁的。此外,著名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是在这一时期所写。历来盛传白居易去长安拜访前辈诗人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先是笑眯眯着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等到看见白居易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马上改口道:有才如此,在长安住下来并非难事。虽然这个故事大家都很喜欢,但这个时期的白居易还没有机会到首都去旅游,故事显然是子虚乌有。后来又有人说,顾况当时不在长安,是犯了错误被撵到江南,然后白居易瞅了个机会去拜访他,此说也只能聊备一笑。
年轻的白居易才气是有的,十六、七岁的时候,他还写过《王昭君二首》,这让后世的老夫子欣喜若狂,说他小小年纪就有忠国爱国的赤诚之心。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六朝至隋唐的文人们大多对王昭君很同情,一个弱女子嫁到北方苦寒之地,整天是沙尘暴,风俗习惯都不同,老死在异乡,想想都让人一掬同情之泪。但年轻气盛的白居易却说,王昭君到了塞外,天天惦记的是皇宫的那位从来不搭理她的天子,担心的是她自己容颜的憔悴。未经人事的少年,想象力是丰富的,对人心的体察不免幼稚,所谓“语浅意深,语近意远”等,不免有吹捧的嫌疑。后来有人称赞白居易早熟,说他十五岁就写出了像老杜那样风格的七律: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十五岁的白居易虽然早慧,也开始承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但毕竟是少年难知愁滋味,有些情感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上面这首诗,是他二十七岁时所写的。贞元十五年(799)河南发生暴乱,战事蔓延很广,持续时间也很长。当时白居易的大兄幼文是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堂兄二人分别为于潜(今浙江省临安县附近)县尉和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诗人与弟妹正在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加上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的弟妹,共处五地。所以诗中才说“一夜乡心五处同”。
2.纯真
有不少人对白居易的独善其身表示惋惜甚至不满,认为这是胆怯与自私的借口,是缺乏执着人生态度与奋斗精神的表现。人们常说白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似乎白居易是在一面工作,一面享受,这确实是一种误解。在六十七岁那年,白居易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说他做官三十年,如今退休在洛阳,买了一套别墅,里面有台、榭、舟、桥,整天喝酒、写诗、弹琴,与酒徒、琴侣、诗客厮混在一起,既有“空门友”,还有“山水友”、“诗友”、“酒友”。凡是观寺丘野有泉石花竹者没有不去游览的,人家有美酒鸣琴者没有不去拜访的,有好书及美女没有不去欣赏的。写完诗就喝酒,醉了就睡,醒来继续写,继续喝,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这种生活确实很颓废,不过对于一个退休的老人而言,也没有太多值得指责的地方。年轻的白居易,也曾激情四溢,也曾有饱满的工作热情与执着的人生态度。但在一个昏暗、混乱的的时代,一个连天子都无可奈何摇头叹息的时代,对于一个曾经碰得头破血流的人,非要他殉葬才肯罢休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
|
|
一、王维(1) | 一、王维(2) | 一、王维(3) | 一、王维(4) | 一、王维(5) | 一、王维(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