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12日上午,邓小平应法国政府邀请前往法国进行正式访问,乘专机到达巴黎。在机场,他受到了法国总理希拉克的热烈欢迎。
晚上,邓小平出席法国总统德斯坦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中法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是我们都愿意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在国际上,我们都反对超级大国垄断世界事务。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都应一律平等,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理,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别国进行侵略、控制和干涉。中国坚决支持西欧联合。法国政府和欧洲人民可以相信,在他们维护独立和加强联合的事业中,总是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支持的。正是根据这种精神,最近中国政府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了关系。我们希望联合的欧洲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接着,德斯坦总统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后他对邓小平说:
“希望您的这次法国之行能唤起您对法兰西的回忆。”
德斯坦总统这句话勾起了邓小平对往事的回忆。其实当他一踏上法兰西的土地,就开始激动不已,当年在法国留学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1920年8月27日,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83名川东子弟,告别家乡,乘船离开了重庆。邓小平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9月11日,他们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启锚的那天,大雨如注。10月19日,“盎特莱蓬”号在历经39天的海上航行后,终于到达了法国南部城市马赛。
当时法国的《小马赛人报》是这样报道中国留学生的:
100名中国青年,他们的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穿着西式和美式服装,戴着宽边帽,穿着尖皮鞋,显得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静悄悄地站在“盎特莱蓬”号的甲板上。
到法国不久,邓小平就和他的叔父邓绍圣一起来到了法国西部诺曼底大区的一座小城,在巴耶中学补习法语。小城的风光有点像四川的广安,对于只有15000人口的巴耶来说,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中国学生,在当地的确成了新闻。其实,邓小平只在这里读了5个月的书。1921年3月13日,在巴耶中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一起离开了学校。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欧洲经济萧条,大批的复员军人返乡使得法国国内失业率上升,那么留法学生所面临的只能是失学、失业和饥饿。
法兰西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天堂”!
于是,邓小平等19名中国留学生不得不离开学校,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重工业城市克鲁梭,在一个名叫施奈德的钢铁厂里工作。
施奈德钢铁总厂是当时法国最大的军工企业,还不满17岁的少年邓小平,在这里当上了一名轧钢工。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体验到做工的辛酸,体验到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的。不久,他辞去了这份工作,离开了克鲁梭。
1921年2月,在赵世炎、蔡和森等人的领导下,留法学生中爆发了“反饥饿运动”。当时邓小平也参加了这场运动。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接触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就在这次访问中,邓小平还特意去了巴黎意大利广场边上的戈德弗鲁瓦街,对这条小街他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还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从小街上的一间咖啡店里买咖啡给他喝。他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当年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住在这里,并经常到这里喝咖啡。
实际上,这个咖啡店的楼上就是当年旅欧党团组织的机关所在地。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直接参加革命工作,是他一生革命生涯的开始。在《赤光》编辑部,他得到了周恩来等较年长的共产党人的直接帮助和指点。同时,耳濡目染使邓小平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也是在这个岗位上,他以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信赖和尊重。
这段时间,邓小平和长他6岁的周恩来十分接近。经常是深夜工作完成后,邓小平就在这个小房间里打上地铺和周恩来住在一起。邓小平很敬重这位兄长式的同志和领导,为他那坚定的信仰,那对现实问题清晰正确的分析、把握,那英姿勃勃、思路敏捷、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风度所深深吸引,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60年后,邓小平谈到周恩来时还深情地说:“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