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歷代興衰演義   》 第四十一回 大清朝膺景命二百六八      呂撫 Lv Fu

  詩曰:
  神州誰是主人翁,保衛生民化大同。
  立志共籌謀國策,富強定不讓西東。
  卻說清世祖順治自入關以來,東徵西討,造成二百數十年基業。其中聖凡相繼,歷歷落落,非逐次敘述,不能詳明。及至康熙嗣位,有四位輔政大臣,盡心佐理,所有一切內弊,首先除去,此諭一出,宮廷內外,讀之無不同聲稱頌。到了元年三月,平西王吳三桂因緬甸送獻桂王朱由榔眷屬到營,當令拘禁別室,與受星阿商議,請旨發落。愛星阿不敢另議,由三桂寫折奏聞。旨下,明朱桂王思免獻俘,着即傳旨賜死。三桂立即將桂王全眷二十多口,令即絞死。不意桂王儲嗣,年十二,指三桂駡道:“我朱傢何負於汝?天道有知,豈能令你善終。”
  時李定國聞緬人將桂王獻與三桂,遂引兵追劫,途中聞桂王兇耗,望北大哭,嘔血數升,不日而死。定國雖死,惟張煌言、鄭成功二人,煌言隱居南田島,成功占據臺灣。時有信促鄭成功進兵,不料成功一病身亡,及至聞訃,遂捶胸大痛道:“成功一死,吾無望矣!”遂窮居深島,作避世計。一日,正在莊前閑眺,見有無數的人,穿着明朝主服,走進前來,嚮煌言恭而有禮,開口便問道:“君傢莫非張煌言先生麽?”煌言見問,大為詫異,不敢具道真名實姓。來人見煌言猶疑,便說道:“我等皆是明朝遺民,因被清國逼得無地,避難深島。今見清國疏於防範,聞先生避居於此,特糾集同志,約有數千,來請先生出山,同倡議師,恢復明室。先生莫道我等是清朝使來姦細,不敢說出姓名。”煌言見來人口口忠義,句句思明,諒無有詐,與來人暢談。來人並雲現在海口有數號大舟,舟中同志靜候先生一會,以訂盟約,共圖恢復。煌言因急於思復,遂同來人行至海口,果見有數衹大船停泊海岸。將要上船,忽然從舟出來多人,皆是拖辮清兵,上前捆起。煌言一見,始知中計。煌言大聲道:“匹夫不可奪志,要殺便殺。”衹見岸上引煌言來的人,上前止道:“不可不可。”遂同上船,乘風解纜,一路順風,到了寧波,轉由杭州上岸,將煌言擡起一直撲奔巡撫署中而來。巡撫趙廷臣一見煌言,百般開導,勸他降靖。煌言義不苟屈。巡撫無法,衹得令兵送出,使他自盡。
  且說康熙帝因鄭芝竜之子成功據守臺灣,成功死,其於鄭經復據臺地,清帝遂將芝竜並其三子成恩、世恩、世蔭一律斬首。其孫鄭經聞乃祖被殺,情急無法,衹得暫行隱忍,再作計較。其時康熙在位已是四年,真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口。直到康熙六年秋季,鰲拜專政,捏奏蘇剋薩哈藐上,將他處死。
  後又捏害薩哈子孫,康熙帝未準,竟敢揮拳毆主。康熙帝回宮,奏與太後知道,太後百般勸慰,衹得含隱。雖然如此,奈康熙帝別具一般心思,過數月,單召鰲拜入內,宣他樹黨營私,陷害賢能。鰲拜不服,仍發攘背故態,被康熙帝喝令左右將他拿下,先將他痛責一頓,然後命兩人拖出復訊,叫據實訊斷,不得徇私。這兩人遵旨,復奏整拜三十條大罪,旨下,應即正法。
  幸有二三大臣請旨從輕議處。康熙帝亦因是勳舊老臣,遂免重從輕,將他削職收押。
  康熙帝將鰲拜這一辦,內外臣僚都知康熙帝英明,皆不敢妄為。此事一傳,獨有功高位重老柱國吳三桂等,倒覺心中不安。這吳三桂自從降清,順治帝封他平西王位,留他鎮守雲南,其子應熊又招為十四公主駙馬,其榮耀真算第一。他見康熙帝將鰲拜一辦,心中忐忑,惟恐身蹈危機。遂遣官到廣東,會同尚可喜到福建,會同耿繼茂之於精忠,一同上控,奏請撤兵。
  那知此折一上,康熙帝隨即批準,遂派欽差前往各藩,經理撤兵事宜。三桂一聞此信,大驚道:“此事如何設施?”忽有部將馬寶道:“王爺主見如何,若願歸田,也就罷了。不然,當謀自立可也。”三桂道:“我請撤兵,原是試探主上之意,不料竟行批準。俟差官到來再處。”馬寶道:“然則請王爺先簡兵閱馬,候來使到,看軍心如何,便好行事。”三桂即日升座,傳齊將士並兩婿,均至校場聽令。一面召集將士,百般邀勵,說主上將他調藩,不知兇吉。衆將士被他一片謊詞,遂群然而起,將兩欽差殺害,並巡撫朱國治一並殺訖。三桂假意道:“你等如此鬍為,叫我何以辦理。”衆將道:“王爺本是明臣,清帝如此寡恩,不如反正,殺往北京,滅去清國,復恢明室,有何難為。”三桂道:“倘北京兵來如何?”衆將大呼道:“我等願死拒之。”
  次日,三桂即傳檄所屬,捏造一個甚麽崇禎的三太子,國號大周,並遣人到福建、廣東,約會耿、尚兩人,擇日率兵前來會齊,進攻北京。單說三桂一反,有附會的起兵相應,抵禦的調兵固守。此時有戶部員外郎薩穆哈,正在貴州辦差,迎接三桂眷屬至京,一聞此信,即忙上馬,晝夜不停,跑到北京,將此事奏明。王大臣驚道:“此事如何辦理?”康熙帝道:“三桂既反,無論如何,諒難應命。”立命都統巴爾布珠滿等,各率兵三千,由常德、嶽州等路,分道進攻雲南。單說吳三桂既據雲、貴等地,亦遣將分兵進攻各省,於是湖南、四川全省皆陷。耿精忠亦由福建率兵出東路,攻打浙江省內各地。惟尚可喜始終事清,三桂遣使招致,不意可喜將來使拘住,把三桂之書呈奏清廷,清遣兵援助。三桂聞使被拘,大怒,遂致函耿精忠,令攻廣東。精忠又致書鄭經,令起兵夾攻粵海。此時中原大震,南中數省半為吳有,各省告急表章紛如雪片。康熙帝接報,即命貝子貝勒大臣各經略統領等,出兵援救,另授簡親王喇布為揚威大將軍,鎮守江南一帶。哪知清兵出一路,敗一路。
  吳兵進一路,勝一路。不是投降,就是附從,反把三桂勢力弄大了。何以如此?實因滿人領兵主將皆是王親國戚,一經兵權到手,動不動就要擺架子,或是拿威力嚇人。你想亂兵之時,用此等手段,如何能行得去。
  閑言少敘,卻說康熙帝前日派哲博兩欽差來雲南,着他永鎮雲南,令其息兵,免使他日復瓦,追悔無及。三桂不從,當將二使收禁。現聞陝南已經得手,遂命人分擾秦隴,自率大兵出雲南,赴常灃督戰。臨行時,其妻張氏上前扯住道:“你如此背亂,聖主定將吾子應熊正法,你要還我兒子。”三桂被妻糾纏,再三開導,怎奈婦人拙見,不剋寬容。三桂無法,衹得將所拘兩欽差放出,央他回京復奏,願與清兵議和,如清帝不殺吾子,當即罷兵。兩欽差得此釋放,如鳥出籠,連聲唯唯,回京而去。三桂又遣使西藏,請達賴喇嘛代為請命,亦不外此數語。康熙帝聞報,也甚為焦灼,又聞哲博兩使復奏,及喇嘛疏陳,心中格外焦灼。遂召王大臣會議,此時有大學士明珠上前奏道:“三桂不去,終久為患,奴才聞西洋人南懷仁善造火炮,比我國之炮尤精,況且輕便。”康熙帝道:“這南懷仁不是現任欽天監副官麽?”明珠答:“是。”遂傳諭戶部發銀,叫南懷仁速召西人趕造。隨即將三桂子應熊,並應熊子世霖,一並正法。且說三桂既放了清使,指望清使回奏,康熙帝定要允其所請;哪知一班將士,有請渡江北上的,有請直犯京城,三桂均不從。及聞其子應熊並其孫世霖被殺,遂大怒。當留兵七萬守嶽灃諸口,又分兵數萬守湘、贑等地要隘,自己率大隊由陝西進兵,直攻京師。三桂兵到鬆滋,方遣將進略鄖陽。忽探馬報道,平涼失守,王輔臣降清,三桂聞報大驚。忽又報道,留守長沙夏相國乞援,三桂問長沙如何告急。來報就把清廷如何運來大炮,是什麽安親王嶽樂統帶,現在進攻湖南呢。三桂道:“如此情急,吾不能不回救湖南。”一路聞報,所有江湖要塞,均被清兵占去。三桂衹是催兵前進,按下不提。
  且說安親王嶽樂奉命南徵,將到建昌,正值白顯忠攻陷城池,嶽樂督攻不剋。後從北京運來大炮,連即攻城。顯忠大懼,棄城逃走。遂剋廣信、饒州,隨進兵攻湖南,一路剋袁州。將至醴陵,忽探馬報道,敵將高大節,領兵由間道去攻袁州。嶽樂道:“袁州是吾後路,倘被截住,吾無歸矣。”忽又報道:“吳將夏相國,由前面來醴陵了。”嶽樂道:“前有來將,後有敵兵,吾不能不退。”即傳令退兵。約行百裏,天已日暮,見前面有一大山,嶽樂即命就此紮營,明日再行便了。方纔紮畢,忽聽山上炮聲響亮,嶽樂急命偵探此山何名,回報是蠃絲山。此山盤盤麯麯,如蠃絲一樣,也不知山上有多少兵馬,衹見都是大周旗號。嶽樂道:“不用管他,你們用大炮嚮山上攻擊。”連擊數十炮,旗幟打倒也不少,就是無一息動靜。嶽樂道:“不好了,吾中了敵人疑兵計了。”趕急令軍士將炮擡回,不用再放,將纔入營,衹見山上跑來一匹馬,飛至面前,大呼道:“嶽樂哪裏走。”嶽樂正在山下瞭望,忽見一匹馬飛來,驚得心魂皆散,策馬而逃。軍士見主將走了,一時昏亂,不辨路途,四處紛散,自相踐踏。嶽樂逃過蠃絲山,見無追兵,心中稍定。此時天色已明,遂收拾殘兵,奔回袁州去了。一到城下,見皆是大周旗號,正在狐疑,所四面喊聲,嶽樂登高一望,正是敵兵追殺清兵,趕急整齊隊伍,上前救援。那敵將正殺得高興,忽見後軍紛紛奔潰。怎奈那將厲害,嶽樂料不能取勝,領兵殺出,奔他方去了。那將也不追趕,收兵入城。原來殺清兵這將,就是高大節。且說嶽樂這一敗,纔知道大節厲害。又說道:“此人久在江西,不是好處。”遂同喇布會合,同往南昌去了。不料。後來大節被鬍國柱副將韓大任害死了。大節既死,袁州仍被喇布占住。此非喇布本領,乃是康熙洪福,以次各處漸漸略定。
  且說廣州尚可喜因鄭經由臺灣率兵來攻,急派其子之信前去拒敵。哪知之信不遵父訓,叛了清朝,反使部兵將其父可喜拘押起來。可喜氣憤,嘔血數升而亡。之信見父已死,益無忌憚,通款三桂。三桂封之信為輔德親王,命他籌款助餉。之信一聞此信,遂說道:“三桂是想來挾製於我。”忙與部將商議,仍舊降清,所有三桂派來的官,均被拘住。一面率軍民薙發反正,一面出兵西拒馬雄,東拒耿精忠。精忠方欲對敵,聞報漢兵已入仙霞關,急回軍福建,途次又聞曾養性、白顯忠統已降清。趕到福州,又聞清兵將到,建寧、延平等郡均已投阻精忠經此一嚇,暈倒於地,左右救醒,半晌道:“此番休了。”坐定後,忽左右獻上一書,拆開一看,乃是清康親王前來勸降。
  心想道:“降是不好,不降又敵不過清兵。”半天想了一條計,一面令兒子赴延平去迎清軍,一面將總督範承謨絞死。何者,因他降清,恐範承漠說他壞處。康親王接書,遂進福州。精忠率文武迎接入城,康親王令其立功贖罪,申表奏聞。之信亦遣人至喇布前乞降,喇布亦據實申奏。康熙帝因三桂未降,亦不深究,旨下令其仍襲王位,立功贖罪。浙江、福建、廣東次第悉平,衹有廣西一省,現尚未靖。廣西守將孫延齡,本是孔有德的女婿,因有德一門死難,僅遺一女,孤苦零丁,太後留養宮中,食郡主俸祿。後嫁與延齡為妻,鎮守廣西,不料延齡受三桂蠱惑,封為臨江王,背清降吳,起先還瞞着,後被郡主知道,勸他反正,他卻不從。今聞各處皆已反正,心中焦灼,思想再三,衹有請郡主庇護,可以減罪,退入後堂,未免赧顔,無奈嚮郡主謝過:“前日實係愚昧,今悔已不迭,望郡主維持一二,雖死亦感激你的。”說罷便潸然下涕。郡主見他如此,心中不忍。遂入京求太後為他討情。不料他這反正三桂已知,派從孫吳世琮誘殺之。
  且說吳三桂自叛清以來,已經五年。康熙十三年僭號,藉立崇禎後為名,其實稱周國。他心中把稱帝早存一個念頭。至康熙十七年,於衡州築土建壇,祭告天地,自稱大周皇帝,改元昭武。總奈他已惡貫滿盈,即位之時,受一點風寒,竟緻不起,於康熙十八年春月,就嗚呼了。三桂臨死,遺囑夏國相一班偽大臣等,輔太孫世王番嗣位。國相等秘不發喪,密遣人至雲南迎請世王番,至衡州即位。百官叩賀,改元洪化,遂發哀詔,佈告國民。此時清兵聞知三桂已死,人人思勇,個個圖功。安親王嶽樂、簡親王喇布各統大兵,入湖南,剋復嶽州、常德。
  惟順承郡王勒爾錦常駐荊州,三桂未死前,連頭也不敢出;此時聽三桂已死,弛也就發起揚來,大着膽率兵過江,攻長沙,直逼衡州。夏國柱等見這樣情形,哪裏還敢迎戰,衹得棄城而走。吳世琮在陝西也被將軍莽依圖戰死。此時四川漢中俱皆剋復。現在大周吳世王番所有地方,均被清兵占住,刻下衹落雲南、貴州兩省了。康熙帝見各處雖然報捷,總是不能蕩平,想必諸將不肯用命,遂傳旨一律調回治罪。另派貝子貝勒都統將軍,統大軍由川、廣、閩、粵,進兵雲、貴,直搗周兵巢穴。周軍見清兵大隊雲集,嚇得魂飛魄散,縱勉強迎戰一照面就逃走了。自此世王番又把貴州失了,到康熙二十年十月間,城中糧盡,軍心遂變,城中守將方志球暗裏通款蔡督軍毓榮,放蔡軍入城,於是各兵繼進。將周通同擒獲,餘兵潰散。世王番見國已滅,遂懸梁自盡。所獲兵將,解送京師發落。至於已降復叛之藩,一律遞京問罪。諸清將見大功垂成,即陸續班師回京。三藩既定,中國十八省,並關東三省,皆屬大清輿圖。惟臺灣一島,被鄭經占據,後經病死,其子孫陸續嗣位,到康熙二十三年纔亡。
  康熙帝既平海內,又想徵服蠻夷。先從俄人入手,於是即令都統郎坦,偵探俄城形勢,後遂出兵。至二十八年中俄纔訂約修好。二十九年,出長城,攻蒙古三部,親徵往還三次,至三十年蒙古內部附。三十六年,康熙立允扔為太子,到五十一年,康熙帝將允扔廢黜,立意不立太子。諸皇子及王大臣,不知主上何意。到康熙六十一年,已是六十九歲了。大學士九卿等,方擬明年是聖上七旬萬壽,預備大慶典禮,誰料人有旦夕禍福,康熙帝竟患起病來,漸漸沉重,服藥無效。次日,帝到暢春園,諸皇子隨駕前往。過數日,病甚重,即召隆科多入內。
  命他傳旨召十四皇子入內,衹是舌頭蹇澀,說出十字便停住,又說出四子二字。隆科多出來,即遣宮監去召皇四子胤禎。次早四皇子至暢春園,見過母舅,隆科多即入內請安。康熙帝見他來到,手指胤禎說道:“好好。”衹此二字,便歸天去了。
  諸皇子大加痛哭。隆科多說道:“請諸阿哥收淚,聽讀遺詔。”
  便讀道:“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仰承大統,着繼朕嗣位。”皇四子隨即皇帝位,悉遵舊章治喪。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而崩。四皇子胤禎即位主喪,次年改元雍正。
  雍正登位後,召王大臣文武入宮,王大臣等到了宮內,見雍正南面高坐,忽諭衆官道:“皇考在日,至晚年儲位未定,心中常不定,朕想明立,恐他兄弟爭奪,弄出大禍,朕想出一條計來,將擬定皇儲詔旨,親寫密封,藏在匣內,放在這正大光明殿匾額後面,可好麽?”王大臣道:“臣等安敢妄議。”於是雍正命諸臣退出,衹留總理事務大臣在內,自己密書太子名字,封藏匣內,令內侍緣梯而上,將此匣懸在幹清官正中正大光明匾後。後來雍正晏駕,開匣方知立儲已畢。
  忽接到四川總督年羹堯八百裏緊報,青海造反。青海原在西藏東北,此時青海首領達賴渾吉欲謀獨立,想脫清朝關係,暗約策妄阿布坦為後援,大舉寇清。兵部侍郎常壽由青海奔來奏聞,雍正帝衹道青海內亂,仍命常壽前往調停。常壽一到,即被丹津拘留。川督年羹堯聞報飛奏,雍正帝即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提督嶽鐘棋任奮威將軍,率兵往討。兵分二路,率兵前進,勢如破竹,斬首萬級,直逼青海。丹津聞報大驚,送出清使,上表請罪。清廷不準,催羹堯進兵。嶽鐘祺請道:“青海地面寥闊,寇衆無多,我軍四面合攻,賊衆諒無一遺。”羹堯然之。果於雍正二年五月,遂定青海。年、嶽二督奏凱班師,回朝敘功不提。
  且說雍正帝本是薄悻主,他見外患已平,恐怕國內生出事來,想出一條毒計,欲把功高位重之臣盡行除去。先把兩兄貝子允糖、允礻異、允祀,捏他種種不法,將其拘禁。並將為帝劃策的一律處死,免得後來泄漏。太傅年羹堯因少年為帝扶持,又兼功高,未免驕恣。一日旨下,帝遂降他為杭州將軍,又連降他十級,罰他看守城門。他在城門裏,守得格外嚴密。王大臣又將他行為奏明,共成九十二款,雍正帝遂把他正法。哪知都察院先生劾隆科多庇護年羹堯,又奏他大不赦之罪,旨下衹戮其本身。後又有多少文臣武官,稍涉嫌疑者,均受株纍。雍正既將一班人犯懲辦,遂覺得意,寡情之人,無逾於此。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苗人不服王化,鑲黃旗鄂爾泰費盡苦心,苗人方始歸命,開闢苗地二千餘裏。到了十三年,苗人又生變端。
  鄂爾泰,因苗人復叛,心中也自不安。其時正在府中晚餐,忽見宮監奔入,報稱皇上暴病,請大人立速進宮。鄂爾泰連忙入宮,正值皇后已到,鄂爾泰上前揭開禦帳,不覺哎呀一聲,急將帳放下,其時莊親王、果親王皆到,一面奏議後事,一面請太子嗣位。遂將匣取下,打開一看,當即宣讀,乃是“皇四子弘歷繼朕登位”二語。是時皇太子弘歷等入宮奔喪,隨即奉遺詔,命莊親王率大臣奉弘歷即位。次年改元乾隆,是為清高宗皇帝。
  乾隆即位後,朝政寬平,宗室人等凡被拘禁,一律釋放。
  封允礻我等公爵;自己兄弟,皆封親王;在朝王大臣及外省官員,均加一級。功勳故舊,官吏小民,無不頌當今仁德。衹因雲苗復叛,未曾平靖,召回張照哈等治罪。另授張廣泗七省經略,節制各路軍馬,擇日出師前進。到了苗境,約歷兩月,已定苗疆,海內承平。乾隆帝乃偃武修文,四夷入貢,八荒稱臣,真是太平天下,別有一番景象。迨至乾隆六十年,把人生富貴榮華際遇,無一事沒做到的,無一件沒想到的。一日,不料乾隆帝忽召諸王大臣入內,擬把帝位傅於太子,自稱太上皇。王大臣也沒甚驚疑,不過請皇上暫緩歸政。乾隆又開諭一番,說道:“朕遵守先皇遺法,已將太子之名,藏密正大光明殿匾內。”
  即命宮監取下,開匣一看,乃皇四子顒琰,遂命他嗣位。擬明年改元嘉慶。乾隆帝雖內禪,仍然大權在手,惟恐一旦交卸,有乖制度。今見嘉慶帝瀎哲文明,溫恭剋讓,於禮製上格外尊崇,遂决意歸政。於嘉慶元年元旦,舉行歸政典禮。王大臣率百官等上表恭賀。隨頒;太上皇傳位諭旨,大赦全國。元年四月。太上皇開千秋春宴;正在熱鬧之時,忽宮監遞來湖北督軍的奏摺,內陳枝江、宜都兩縣內白蓮教徒聶傑人、劉盛鳴等糾衆滋鬧等情,請發兵迅剿。要知勝敗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第二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乾坤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製立法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第五回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世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第八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第十二回 九州島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第十四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第十七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第二十一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鬍大亂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