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的苏轼,除了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方面有了极大改善之外,在京城过得并不比在黄州轻松、愉快,以他这种率真执着的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的办事方针,一吐为快的言行方式,只会给自己惹来越来越多的麻烦事儿,他的处境也将会越来越困难。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在黄州度过了四年零两个月后,即将前往汝州任团练副使。如果说量移汝州多少算是他与神宗皇帝之间的一种默契与妥协,那么,在最终被起用之前,他似乎很有必要与早已下野赋闲的王安石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
相逢一笑 泯却恩仇
作为变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的命运与苏轼一样,也是大起大落,一波三折,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到熙宁九年(1076)这六年的时间里,王安石因为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两次被拜为宰相,又两次被罢免宰相职务。在此期间,他亲手提拔的亲信背叛了他,三十三岁的儿子又不幸早逝,王安石悲愤交加,万念俱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他归隐江宁(今江苏南京),住在钟山附近的半山园,从此不问世事。
平心而论,王安石为了大宋江山社稷,励精图治,排除万难,施行革新变法,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他本人也遭遇了不幸的悲剧结局,这不仅是王安石个人的悲剧,更是北宋王朝的悲剧。
实事求是地讲,刚刚离开黄州的苏轼还是一只惊弓之鸟,"乌台诗案"在他心里留下的阴影始终难以抹去。而此时的宋神宗才不过三十三岁,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他还将决定着自己的政治命运。王安石虽然两起两落,但是只要神宗皇帝在位,谁又能保证他不会第三次就任宰相呢?即便王安石不再就任宰相,但是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王安石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他还意味着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派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