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外强中干——清朝国防的另一面(2)
许华 Xu Hua
7月15日,法国远征舰队在海军中将孤拔的率领下,从南中国海北上,以“游历”的名义强行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
当清军即将与法军展开海陆大战之际,李鸿章极力宣称:“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断不可轻于言战”。他还致电战争前线的淮系将领潘鼎新:“我胜则法必添兵再战,我败则尚可退回本境,法必不遽深入,而亦尚不致牵动大局……败
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
左宗棠、张之洞上疏弹劾李鸿章:“张夷声势,恫吓朝廷”,“保位贪荣,因循畏思”。呼吁朝廷“另简贤员”“统筹全局”。
慈禧太后醉心于即将到来的万寿庆典,大力支持李鸿章,授权其寻找英美政府出面调停,同时严令海陆清军“静以待之”。【甲午战争的预演?法军完成军事调遣之后,于8月5日对台湾基隆发起攻击,遭到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所部守军痛击。
当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3900万法郎的战争经费,决定进行“本世纪最大的一次征战”。19日,法国驻北京代理公使谢满禄向清廷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为基隆事件赔款8000万法郎。清廷饬令北洋水师调“超勇”、“扬威”前往增援福建的自卫,李鸿章以 “北洋海军轮船皆小,本不足敌法之铁甲大兵船”为由,拒绝参与。淮系船政大臣何如璋与李鸿章大力举荐的协办海防大臣张佩纶,都一意苟且,不积极备战,给孤拔以“最友好的款待”,拒绝将士们的主动出击要求,并下令“不准无命自行起锚”。
8月23日,福建水师和马尾船厂遭到8艘法舰、77门大炮、1790名官兵的袭击,损失惨重。11艘军舰、19艘运输船、马尾船厂及其一艘即将完工的快船全部被轻易击毁,两岸炮台和无数民房也早毁坏,清军官兵伤亡700余人,而法舰无一被击毁。
在全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强烈要求下,慈禧太后被迫于26日下诏宣战,并委派主动请战的七旬老将左宗棠出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
9月中旬,法国舰队再度进犯台湾,侵占基拢在随后的淡水战役中,法军遭到重创,“这次的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大家的谈话总不能脱开这个令人伤痛的话题”。法军转而采取封锁海峡、围困台湾的策略。刘铭传电请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增援,李鸿章却仍以“法舰毁闽船不过数刻,万难与敌”为由,按兵不动。
左宗棠调旧部5000人一同抵达福建后,立即去掉海口水道标志,港口遍布水雷,将马江沉舰上的炮拆下来移装到陆地炮台,还组织沿海渔民为渔团,协同正规军作战。福建海防形势改观之后,左宗棠随即用计暗渡海峡,成功增援台湾。
法国海军在台海处境每况愈下,被迫发起镇海战役,并遭到重创。在退踞澎湖不久,孤拔因重伤身亡。陆战方面,在老将冯子材、左宗棠部将王德榜等的指挥下,清军连获镇南关大捷、谅山大捷,法军败兵如山倒。
3月30日,茹费理内阁垮台。李鸿章迫不及待地宣称:“谅山已复,若此时平心与和,和款可无大损,否则兵又连亦。” 在赫德的怂恿,李鸿章进一步促使清廷委任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在巴黎签订和约。与抗战决定的优柔寡断大相径庭,和约以惊人的速度签订,并于4月7日传达到前线。
清军将士“拔剑砍地,恨声连连”。冯子才致电张之洞,要求上奏“诛议和之人”。各地官民也强烈谴责议和,有人做诗抨击:“十二金牌事,今日复见之。黄龙将痛饮,花目忽生期。”“电飞宰相和戎惯,雷厉班师撤战回。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
这些军民同愤,丝毫未能影响李鸿章的地位,他反而致电威胁张之洞:“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着该督急电各营,各期停战撤兵,倘有贻误,致生他变,惟该督是问。”与此同时,清廷授予刘永福“巴土鲁”称号和“三代一品封典”,并连下9道上谕催其解散部将,从前线撤回关内。
闻讯中法和约签订,重病在身的左宗棠痛心疾首。在和约签署的第十天,他上疏开缺回乡养玻当年9月5日,左宗棠病故福州。他临终遗嘱:“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在去世之前,左宗棠抱病上疏数道重要奏折。他建议当局“专设海防大臣”“驻扎长江,南控闽越,北卫畿辅”。“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建议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以资镇慑。“凡铁路、矿物、船炮各政,应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上下一心,实事求是,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1.中法战争三大损失:1】丧失越南藩属;2】马尾船厂和福建水师惨遭摧毁,中国海军军工一蹶不振。3】抗战中坚左宗棠陨落。左宗棠无疑是晚清中国最优秀的战略家和军事家,是一代中流砥柱。他的去世,是晚清中国的极大损失。从此之后,阴盛阳衰愈演愈烈,大清帝国的覆灭,已经势不可挡,无力回天。2.晚清中兴背后的外交、内政、国防战略、海陆防御能力、战役、装备、将帅人才、战役指挥等诸多问题,都在中法战争中显露出来。中法战争是甲午战争的预演。若非左宗棠坚持抗战,中法战争很可能会败战败和,晚清覆灭更早。】%%%战后十年
中法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清廷迫不及待的下令让定远、镇远、济远三舰归国,并耗资340多万两向德国和英国各增订2艘装甲巡洋舰。
1885年10月,清廷终于决定成立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寰为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奕 和李鸿章为会办,正红旗汉军统领善庆、兵部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大臣。该衙门与神机营合署办公,从公章到办事人员,都借用神机营官员。【统领全国海防重任的海军衙门,设置怪异,像一个附属于禁卫军的临时机构。】
不仅五位管部大臣之间缺乏应有的职责分工,并且奕寰、奕 、善庆都对“轮船之制,苦不深悉”,对海军略有所知的曾纪泽则远在欧洲,海军实权显然仍在北洋大臣李鸿章手中。
1886年1月,“翰林四谏”之一的兵部左侍郎黄体芳上奏,指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不服从朝廷调度,不适合如此重任:
“今既奉命会办,设遇海氛,仍踵故智,拥兵自卫,不顾缓急,专以保护畿辅为名,以为朝廷无以夺之……身任封疆,事务繁多,无事必不能巡阅,有事复不遵调度……(所用)皆贪诈卑污之辈,遍布海军,一旦有警,祸甚噬脐,悔之何及……是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威,恐用以御敌则不足,挟以自重则有余。”
他建议开去李鸿章会办差使,电催出使英法俄大使曾纪泽回国筹练海军。【作为当时清廷的军方要员,黄体芳对有关军事机制弊端看得非常准确,切中要害。“集中反映了朝廷内外各种派别对李鸿章的仇视、警惕和忧虑情绪。”这一切问题,日后都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来,是甲午惨败的重要原因。奏折出现于甲午战争之前,极有远见、价值极高。】
这个奏折震动京师,慈禧太后为之大怒。但她所怒的不是奏折所揭露和忧虑的李鸿章及其北洋水师的问题,而是以“妄议更张,迹近乱政”为名,下懿旨将黄体芳交部议处,并颁上谕“着李鸿章仰体朝廷格外成全,优加依畀之意,确切筹办,总期他日成效昭然共睹,餍众望而答殊恩”。
时任吏部尚书徐桐一直对李鸿章不以为然,中法战争期间主战的右侍郎李鸿藻也极力维护黄体芳。部议结果为“按照妄行条奏,降一级调用。公罪,例准抵消议处”。
慈禧太后大发雷霆,再次下懿旨道:“所议过轻,殊未允当。兵部左侍郎黄体芳着降二级调用;吏部堂官,着传旨严行申饬1于是,对海军衙门的人事,再也无人敢参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学东渐(1) | 西学东渐(2) | 内外交困(1) | 内外交困(2) | 内外交困(3) | 借师助剿 |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