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太平天國史 》
捲五十一 傳第十 賴漢英曾天養曾天誥石祥禎石鎮侖韋以德吉志元石鳳魁
羅璽綱 Luo Xigang
賴漢英
賴漢英廣東花縣九間鄉四角圍村人,天王妻賴氏弟,群衆都稱他為賴國舅〔一〕,年約四十,曾讀詩書,通文墨,兼習醫學,知醫理,久在廣西貿易。金田起義,授內醫,職同軍帥。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十月,擢殿右四指揮,始獨領一隊〔二〕。癸好三年正月,大軍從武昌下江南,漢英督水軍〔三〕。二月,進攻南京,擢殿右四檢點。剋南京時,漢英馳入城,撫慰居民,宣佈革命宗旨,人心大悅,擢夏官副丞相〔一〕。
四月,命漢英率殿右八指揮林啓容、殿右十二指揮白暉懷進取江西。二十九日(夏歷四月二十七日),漢英率軍數萬人,乘船千餘衹,從天京出發〔二〕。
五月十八日(夏歷五月十六日),大軍從湖口揚帆進抵南康府。前兩天,南康府城人民把署星子縣知縣羅雲錦逮捕起來,隨即打開監獄放囚,明天,又把署南康府知府恭安逮捕。到十八日午,望見太平軍船近,就把知縣、知府縛獻,並擡豬米食物犒師,路遇都司鬍瑤林乘馬出走,就馬上把他逮捕一並送到船上。漢英大喜,對起義人民熱烈嘉奬,並且立刻上岸,進城宣慰居民。起義人民歡欣鼓舞地追隨漢英回船,參加革命〔三〕。
十九日(夏歷十七日),過吳城鎮。二十日(夏歷十八日)上午,大軍就進抵南昌。清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先兩日帶隊趕到,與江西巡撫張芾共同抗拒,放火燒城外房屋以為死守計,大火三日不息,古代名勝滕王閣也被焚毀。漢英到,先下令救火,見城中守禦嚴密,定計用水陸軍久攻以睏敵人,就在北蘭寺一帶連營數裏,掘濠起塹,據其戰地,又分遣遊軍,沿鄱陽湖西南昌、新建兩縣所轄二、三十裏境內巡邏,日出夜歸,斷敵接濟〔一〕。時江西人民聞太平軍攻南昌,到處倡議進貢,東至饒州府、廣信府,西至瑞州府,南到臨江府、撫州府、建昌府,每天絡繹不斷地都有人民大張進貢旗幟,遠道送豬米等食物到來,清朝官吏不敢禁〔二〕。太平軍對進貢人民熱情款待,派人迎接,相見都呼兄弟,十分親熱。答禮給太平詔書、天條書、幼學詩、三字經數捲,執照一張,物重的答以棉花、油、????、衣服等物〔三〕。農民到營門來賣農産品,都給以幾倍的價錢〔四〕。農民又在鄉村對地主計畝徵糧,分地主的糧食〔五〕。到處熱烈擁護太平軍的到來。
六月初四日(夏歷同),漢英用地雷轟陷得勝門城墻六丈餘,清軍堵築,不得入〔六〕。二十三日(夏歷同)天曉前,漢英復從原缺口西用地雷轟塌城墻四丈餘,接着在右邊相連處復轟塌五丈餘,預定當敵人奔集缺口堵築的時候,為聚殲計,又從原缺口東用地雷轟塌城墻六丈餘,巨石掀空,塵土四塞,缺口附近清軍都被炸死。時南風壯盛,毒煙內迷,太平軍揚旗攀堞登城。清軍不能抵禦,自計必死。剎那間,忽地北風反火,毒煙外迷,太平軍站不住腳,被敵人乘勢反攻,敵軍駐營城外的又分路出救,迫得退下城頭〔一〕。漢英估計敵人小勝會生驕傲,第二天,先在樹林內埋伏精兵,派兵攻永和門外清九江鎮總兵馬濟美營,詐敗退走,誘馬濟美追到林中,把他殺死〔二〕。七月,分兵南取豐城,西取瑞州,東取饒州、樂平、浮梁、景德鎮等地。浮梁縣人民捆官送印歡迎太平軍進城〔三〕。太平軍宣慰各地人民,取倉儲漕糧而歸〔四〕。於是兵食充裕,軍威大振,吉安、贛州一帶,人民復起義響應〔五〕,敵人睏守南昌,日益疲蹶〔一〕,底定江西衹是時間問題。
八月,楊秀清以西徵軍久攻南昌不下,他把兵力作了新佈置,命撤南昌圍。二十日(夏歷八月二十二日)夜三更,漢英乘南風大作,傳令退兵,揚帆渡鄱陽湖出長江〔二〕。出徵饒州的軍隊,就從都昌東渡先出湖口〔三〕。
太平軍既出湖口,分為兩路:一路下駛,於二十一日(夏歷二十三日)進入安慶,以經略安徽;一路上駛,於二十六日(夏歷二十八日)進入九江,以進攻湖北〔四〕。
九月,漢英奉命回京,論攻南昌不下罪,革職,命入刪書衙刪六經〔一〕。
十月,曾立昌守揚州被圍急,糧盡,陷落在旦夕間〔二〕。時清欽差大臣琦善統帥各路軍合圍揚州,清帝奕詝命必殲滅淨盡,不許一人突圍出。天京派驍將春官又副丞相曾錦發領軍去救,在三汊河大戰中炮犧牲〔三〕。再派漢英領軍去救。琦善以馬步兵衝蕩前軍,而以水師截後路,不得進,退到儀徽。漢英誓衆說:「揚州兄弟出圍,我們一同回天京;揚州兄弟陷落,我們一同戰死,誓不生還」!於是由三汊河進軍,步步為營,血戰而前,擊破清將馮景尼、師長鏕防綫,直抵揚州城下,十一月二十一日(夏歷十一月二十五日),拔曾立昌守軍及揚州人民出,歡呼而歸,清軍不敢追〔四〕。這是一場大血戰,歸到天京,將士都授平鬍加一等勳位〔一〕。漢英尋調為東殿尚書〔二〕。後來楊秀清要殺他,赴安慶,乘間投江死〔三〕。
曾天養曾天誥
曾天養廣西桂平縣古林社人〔四〕,拜上帝會老兄弟。清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六日,天養等來平在山朝見洪秀全,要他們慎言煉正,歷久不渝,蕭朝貴假托天兄下凡把他們叫來,逐一斷過,要謹口,逐一超升各昇升天堂。天兄問天養說:「曾天養爾教有幾多人敬天父及敬天兄乎」?
天養答說:「有四百餘人」。
天兄說:「救條人命值千金,爾教有這多人,爾有好大福氣,上天堂時,封爾頂上頂也」。
天兄說:「衆小弟,識得三星禾王(稱洪秀全)、雲開山頂(稱馮雲山)、雙星腳起(稱楊秀清)、月婿(稱蕭朝貴)等麽」?
天養等答說:「識得」。
天兄說:「衆小弟,各要真草(心)到底,跑路跑到尾。回傢去各教導各妻子,各教導各子女,各各煉成天堂子女樣,後來自有分斷也」。
天養等答說:「遵命」〔一〕。
第二天,天兄因天養等能知勸人敬天,要他們識得洪秀全、楊秀清方有福享,爰降聖旨諭天養說:「曾天養爾去教人敬天父及我天兄麽」?
天養答說:「然也」。
天兄說:「爾有好大福氣也」。
這一夜,天兄又下凡教導會衆說:「衆小弟,各各要謹口靈變,一傢有事千傢有,一傢無事千傢無也」。
會衆答說:「遵命」。
天兄說:「衆小弟,各要勤耕苦種,遵守天條,各教各妻子,各教各子女,各各煉成天堂子女樣,後來自有福享也」。
會衆答說:「遵命」〔一〕。
在當時拜上帝會員中,天養是一個組織者。他深目長髯,身材雄偉,金田起義時,已經五十多歲,剽悍絶倫,初授禦林侍衛,在太平軍中,號稱驍將〔二〕。
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建都天京,升殿左九指揮。六月,升殿左一檢點。十月,升秋官又正丞相〔三〕。這年秋,太平軍在湖北田傢鎮大破清兵,鼕剋安徽廬州,天養都立功。甲寅四年正月,天養自湖北黃州繞道出堵城清軍大營後,縱火焚攻,人民群起助戰,包圍清營,大敗清兵,清湖廣總督吳文熔自殺死。天養乘勝嚮武昌、大冶、鹹寧、嘉魚、蒲圻、通城一帶進軍,鐘人傑天地會餘衆紛紛加入軍中。三月,命與韋竣林紹璋等攻湖南。天養連剋嶽州、常德、澧州,而林紹璋在湘潭覆敗,於是全軍都退,天養留守嶽州〔一〕。
六月,曾國藩帶湘軍水陸師分三路來犯,天養在新墻、君山、雷公湖迎戰都不勝,退出嶽州,在城陵磯大戰,互有傷亡,連戰不决,曾國藩被拒不得東下。
七月,曾國藩調登州鎮總兵陳輝竜、廣東遊擊沙鎮邦帶廣東水師到。初四日(夏歷七月十六日),陳輝竜發炮,聲震山浦,直薄城陵磯。湘軍水師將領褚汝航、夏■等同時合隊來犯,時敵居上遊,南風大作,水急風順,船行如飛。但他們進易退難,犯水戰大忌。天養看見敵人失算,他立刻先出小隊與戰,而潛伏大隊在旋湖港,既接戰,即詐敗走下遊。敵人中計,沙鎮邦督頭隊當先,陳輝竜繼進,風順不能止,船身重大,在漩渦激流中擱淺起來。天養就帶舢板來攻擊,旋湖港潛伏船都出。斬陳輝竜、沙鎮邦。褚汝航、夏■來救,天養復斬褚汝航,夏■也被打傷落水死。這時候,曾國藩湘軍水師初建立,自吹精練,陳輝竜、褚汝航是他的大將,一朝都給天養打死,敵水師都喪膽〔二〕。
初六日(夏歷七月十八日),天養乘勝帶三千人從城陵磯登岸,打算扼險紮營。未成,曾國藩陸軍大將塔齊布率軍掩到。天養一見塔齊布在陣前指揮,就想到林紹璋在湘潭被覆敗的仇恨,怒從心頭起,忍不住一時的憤恨,單身衝入敵陣,直取塔齊布,大聲叱說:「塔妖!我來要爾命」!挺矛直刺,中塔齊布坐馬,抽矛再刺,用力過猛,失足翻倒,清兵擁至,死在敵人亂刀下〔一〕。過兩月,而武、漢失。
辛酉十一年正月十五日,幼主下詔與盧明信同時追封義爵,詔說:「大功大賞不可忘,明信、添養〔二〕封義爵,奬其貞草(心)對爺皇。今特褒封盧明信為天朝九門禦林■天義,曾添養為天朝九門禦林沁天義,以酬其未團前功也」。盧明信事跡不詳,當是功臣,故得與曾天養同日追封。
曾天養在西徵諸將裏面,是最著名的一員大將。他在西徵戰役中,屢建大功,漩湖港之役,以敗軍之餘,竟能出奇製勝,以劣勢勝優勢,覆敗敵人水師,殺其大將,不僅沉重地打擊敵人的兇焰,而且驚破敵人的心膽。乃不忍一時的憤恨,忘臨敵輕則敗的教戒,使身死軍敗,給太平天國軍事以重大的損失。在天養戰死後,曾國藩嚮清廷奏報說:「至十八日一戰,當逆焰方張之會,立挫兇鋒,人心大定」〔一〕,又說:「曾天養歿後,脅從者始敢逃散,數以萬計,該匪關係賊勢盛衰」〔二〕。從反革命的奏報中,可見天養的死,關係到雙方勝負的轉移,其重大一至於此。不少戰史告訴過我們:作為一個司令員,决不應該輕舉妄動,去從事一種特殊的活動,必須對全體有負責的觀念,要把他指揮的軍隊看做全體中的一部分。因為他個人的冒險行動,有時會給他的軍隊造成極大的不幸,而他的軍隊的挫敗,就必然影響到全體,有時甚至於會到不堪設想的地步。天養正是犯了這一種大錯誤。
曾天誥曾天養弟,參加金田起義,年約四十,身材魁偉。自廣西至南京,都與天養同在一軍中。
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四月,封為功勳。七月,升殿左二十七指揮,隨石達開經略安徽。天誥治軍執法如山,與士卒同甘共苦,為部衆所愛戴,大傢都很親熱地叫他曾七哥。
甲寅四年三月,與韋俊等進軍兩湖。天養在嶽州城陵磯戰死,天誥全軍歸武昌。九月,武、漢失守,天誥嚮田傢鎮撤退,守磨盤山。十月,田傢鎮要塞失陷,隨秦日綱退守九江、湖口,力遏敵鋒,卒破敵軍[一]。其後事跡不詳。
石祥禎
石祥禎廣西貴縣人,是石達開的哥哥。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三月,封國宗。五月,賴漢英既至南昌,見城大敵衆,請增兵。於是加祥禎提督軍務銜,命與石鎮侖、韋俊等同領軍赴南昌助賴漢英。八月二十日,西徵軍撤南昌圍,出長江。祥禎分領一軍,先入湖口,作為據點,即嚮上流進軍,於二十六日剋九江。十一月,調回天京,命於秦日綱前赴安慶,經略和州、池州一帶。甲寅四年二月,命與韋俊等進兵湖南,挺進到湘西常德。旋因林紹璋在湘潭覆軍,撤軍東歸剋嶽州。五月,回師湖北,再剋武昌[二]。
祥禎驍雄絶倫,衝鋒陷陣,無堅不摧,衆欽其勇,號為鐵公難[三]。他與士卒同甘苦,又深得衆心[一]。故所嚮有功、在西徵戰役中、建立了許多功勳。七月,命回西梁山抗聲清軍[二]。旋歸天京。
當時駐軍在天京城東孝陵衛的清朝江南大營裏面,有一個悍將叫張國梁。這人原名嘉祥,清道光末年在廣西貴縣率領天地會起義,後投降清朝,隸欽差大臣嚮榮部,抗拒太平天國,號稱江南大營第一驍將。祥禎痛恨這個叛徒,他用箭射戰書到江南大營去,約張國梁獨戰,不準帶一人,如不敢出,此後不許交鋒。嚮榮知張國梁必敗,不準出。張國梁從招降而來,自誇勇悍,為嚮榮重用,纍次升擢,早為緑營將領所嫉視,今敵將指名,如畏不敢出,今後必被他們排擠掉,他本是爛賭的博徒,輕於孤註一擲,這就迫使他不得不去拼命。八月初五日(夏歷閏七月十八日),兩人在天京東南上方橋交戰。張國梁固然算是驍悍,但怎敵得過祥禎,戰不幾合,就招架不祝祥禎要把他生擒回天京盡法懲治,不肯一槍就殺死他,覷個破綻,格開他的長矛,就把他生擒過馬來,祥禎即擒張國梁,怕敵人來奪,一心衹顧兩手緊緊地挾着他縱馬嚮天京城飛跑,沒有提防到他偷偷地把身上帶的利刀抽出,驀地嚮祥禎足脛上猛刺。祥禎跌下馬來,措手不及,竟遭叛徒暗算而亡。但是,祥禎生擒叛徒的英雄形象,與叛徒暗算的醜態,立刻風聞遠近。後來地主階級分子雖然曾經歪麯事實譜過一出鐵公難的戲,卻無法抹煞祥禎生擒叛徒張嘉祥這一事實。鐵公難的英名,至今仍留在人民的記億中[一]。
石鎮侖韋以德吉志元
石針侖廣西貴縣人,也是石達開的哥哥。自金田起義到天京,屢立戰功,但仍聽檢點、指揮的調遣。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二月建都天京,始封國宗。
五月,楊秀清奏請凡國宗有才能的頒給印信,使出任徵戰,於是任命鎮侖與石祥禎、韋俊等同統兵赴南昌助賴漢英。南昌既撤圍,鎮侖與石祥禎同領兵嚮九江進軍。十一月,調回天京,命與賴漢英援楊州,三汊河大戰有功,賞穿黃袍。
甲寅四年二月,命與石祥禎、韋俊等攻湖南,剋常德、嶽州等地,回師湖北,再剋武昌。七月,又調回天京,攻兔兒磯清軍。
這年九月,武、漢失陷,退厄田傢鎮要塞,上遊告急,鎮侖奉命與韋以德、韋俊等率軍馳往救援,在半壁山與敵人鏖戰,英勇犧牲[一]。
韋以德,廣西桂平金田村人,韋昌輝侄,參加金田起義,年二十,少年英勇,封國宗,加提督軍務銜,出師西徵,屢建戰功。太平天國甲寅四年夏,與國宗提督軍務石鳳魁、地官副丞相黃再興同守武昌。這年十月,同石鎮侖與敵人在半壁山大戰犧牲[二]。
吉志元廣西桂平縣大梭村人。年約十九歲,短小精幹,目閃閃有光,勇猛超衆。金田起義,吉姓首先參加,一傢數十人,分隸各軍。志元父吉成鳳戰死,天王敘其功,封志元為恩賞丞相。太平天國壬子二年三月,調為北殿僕射。癸好三年四月,升北殿右八承宜。
甲寅四年三月,與韋俊等進軍兩湖,駐守黃陂、孝感。九月,武、漢陷,退守田傢鎮。十月,在半壁山陣亡。志元治軍嚴明,愛護人民。黃陂、孝感及倉子埠人民,無有不愛戴吉丞相的[三]。
石鳳魁
石鳳魁廣西貴縣人,是石達開的堂兄。金田起義,在石達開軍中。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三月,封國宗,旋加提督軍務銜,始任軍事,與石祥禎、石鎮侖等一同統兵赴南昌助賴漢英。
甲寅四年二月,大軍攻湖南,命鳳魁留守漢口鎮。五月,再剋武昌,任命鳳魁督理湖北全省軍務,鎮守武昌。
鳳魁粗通文墨,不諳軍務。他既督理湖北全省,便妄自尊大,自以為纔兼文武,發號施令,要諸將拱聽,不肯聽從他人的意見。時太平天國雖再剋武昌。而湘潭覆敗,進攻湖南已失利,正在退守嶽州,湖北必須趕緊做好戰守準備,給敵人以迎頭痛擊,鳳魁剛愎自專,守備不嚴,營壘不固,到曾天養在城陵磯戰死,敵人就長驅來犯。九月初九日(夏歷八月二十三日),武昌、漢陽同時失陷,鳳魁走田傢鎮。十月,逮解回京,以失武、漢罪處斬[一]。
本傳考證
賴漢英之死
賴漢英是太平天國重要人物,李秀成自述原稿記太平天國起義人物,除東、西、南、北、翼五王外,祇記天官丞相秦日昌、地官丞相李開芳、天官副丞相林鳳祥、鼕官正丞相羅大綱、夏官丞相賴漢英五人,其重要可知。考現存太平天國文獻以及王定安賊酋名號譜和清方記戰,均未記有天京事變後有關賴漢英事跡。建國後,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花縣洪秀全故居紀念館都曾經進行多次調查,據所編花縣洪秀全史跡文物圖片集在洪秀全妻賴氏及妻兄賴漢英故鄉四角圍賴屋村全景下說明,還有「目前該村老人還能說出『賴屋出王娘』,及『國舅拾豬屎』等傳說故事」,也沒有天京事變後有關賴漢英事跡。
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和一九七六年六月,廣東師範學院政史係調查始見有關於賴漢英晚年的報導。據報導炭步公社民主大隊七十四歲的賴漢英孫女賴𠔌說:「賴漢英是我阿公,他死得很凄涼。賴漢英到過南京,由於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了,他才路到香港去,住在九竜城。當時清朝派人將我阿公包圍在樓上,還在周圍裝上很多毒藥綫,最後下毒手攻樓。我阿公逼得沒辦法,用被子包着頭跳下樓逃走的。但跳下樓時碰上毒藥綫,回來後腿爛,一直到死都醫不好。我阿公從香港回來的時候我祇有四、五歲。他回來兩年時間纔死去」。炭步公社民主大隊八十三歲的賴照良說:「賴漢英從香港回來,是搞爛右腿的,整天包着,人傢叫他「國舅爺」。聽說在湖南打仗很勇敢,我小的時候,親眼看過他」。七十九歲的賴禮貴說:「我在八、九歲時見賴漢英,他死的時候,我纔是十歲左右」。此外,還有五十八歲的賴漢英孫兒賴壽其說安葬賴漢英事及其妻說於結婚第二年第二次安葬賴漢英[一]。
根據賴𠔌和親見過賴漢英的賴照良、賴禮貴的回憶推算,賴漢英從香港回來的時間應在一九○六年左右。又據賴𠔌說回來兩年纔死,那麽,賴漢英是一九○八年左右死在家乡的。
我們讀了這一個報導,賴𠔌等人的說法感到有八大疑問:第一、自稱為賴漢英孫女的賴𠔌,見過賴漢英的賴照良、賴禮貴和第二次親自安賴漢英的孫兒賴壽其夫妻,為什麽當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花縣洪秀全故居紀念館歷次去調查時都不說,卻到廣東師範學院政史係去調查時纔說呢?第二、金田起義後,清朝官府對革命人物的傢屬都逮捕,馮雲山的妻和兒子就被逮捕,為什麽賴𠔌的父親賴養——賴漢英的兒子,卻獨能安居於家乡呢?第三、據賴𠔌說賴漢英是「由於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了,他纔跑到香港去」,那麽,賴漢英一直是在天京的,考天京事變後、敵人調查天京著名人物的名單內共有:天王洪秀全、翼王石達開、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文總衡正掌率贊天燕蒙得恩、副掌率順天燕鍾芳禮、真神殿大學士兼天官部事黃得用、地官加侯爵陳潘武、春官加侯爵劉慶漢、夏官丞相蔡子賢、秋官丞相加侯爵莫士暌、鼕官丞相加侯爵陳得風、天官丞相加侯爵正任京都江南省佐將李春發、京都巡討將帥黃文安、右二檢點鬍海壟六十二檢點劉雲漢、鎮守儀鳳佐將黃懿魁、水帥炎壹指揮熊姓、水師金壹指揮陳姓等十九人[一]。這個名單調查得很詳細的,連守儀鳳門的佐將黃懿魁、小小的水師指揮熊姓、陳姓都在內,
如果當時賴漢英在天京,為什麽名單上沒有他呢?在石達開出走後,李秀成自述原稿說:「中國無人,經朝臣查壓,選出蒙得恩、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現來助國」。如果當時賴漢英在天京,為什麽沒有選到他呢?在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信任本傢親戚,凡「由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傢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黃文英供),為什麽賴漢英以國舅之尊,又是開國著名人物,卻偏偏不得封王
?第四、杳九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租藉給英國。在此以前,清朝設有九竜司巡檢,大鵬協水師副將駐此,賴漢英不可能躲藏於此。在此以後,為英國租藉地,清朝不能派兵去捉人。第五、賴漢英在英國租藉地九竜藏匿不着,被清朝偵知,派兵去捕捉,為什麽逃回花縣家乡反能安居到病死,清朝卻訪緝不到呢?第六、自太平天國乙好十五年(一八六五年)森王侯裕田在香港被捕解廣州犧牲後,太平天國人員逃避香港的被追蹤益急,都不能停留,許多無地可逃而賣身為「豬仔」的都因此而起,瑛王洪全福便是這樣赴古巴。賴漢英何得獨留香港?第七、一九○二年洪全福在香港籌備廣州起義,據調查說賴漢英於一九○六年左右始從香港回花縣,何以此次廣州起義全無賴漢英聲息?第八,自辛亥革命後,關於洪秀全及其傢人親戚朋友的事跡,有記載,有報導,特別是建國後歷次在花縣的調查,均未聞有天京事變後有關賴漢英事跡,何以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和一九七六年六月的調查始突然發現?以上八點,都是與歷史事實抵觸,於理難通,是不可相信的。
根據賴漢英的歷史判斷,他若天京事變後還生存,以這樣重要的人物不應無記載,他當死於天京事變前,但還未見於記載。直到本書將交稿前,始得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清張曉秋著粵匪紀略稿本。據武新立明清稀見史籍敘錄記此書說張曉秋江蘇江寧人,鹹豐五年(太平天國乙榮五年)稿本。從這部稿本盾,其所記前期人物如襄天侯林大基、匡天侯黃維江(張曉秋誤作黃維綱,據天父聖旨改正),後期重要人物如賴文光、蒙時雍等均不見於賊情匯纂、金陵癸甲紀事略、金陵雜記等書。所記秦日綱因失守田傢鎮革職貶為奴事,與天父聖旨記事合。其記太平天國改「埋字為歙」,解决了研究太平天國史者多年未解的問題。這人當是在天京一個比較重要的衙館當書手一類的人,所以他所知道的人物和要事比謝炳、滌浮道人都多。他在逆匪陷江寧時十二僭丞相目下記賴漢英事道:
偽夏官副丞相賴漢英,楊逆以其有異心,欲殺之,赴安慶,乘間投江死。張曉秋說「楊逆以其有異心」,必須分辨清楚。所謂有異心,乃指對楊秀清個人有異心,而不是對太平天國有異心。楊秀清專橫霸道,為秦日綱、陳承瑢、黃玉昆等所嫉恨。賴漢英為洪秀全妻弟更不待說。楊秀清因不嚮他報告女官說的「東王若升天,爾們為官的都難了」這一句話,就殺了天官正丞相理東王府事的曾水源和東殿吏部一尚書李壽春,對他有異心的,即反對他的國舅賴漢英更何能免。張曉秋對此事的記載給我們記明了太平天國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的結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劉大年 | 序二 𠔌霽光 | 序三 | 序四 邢鳳麟 | 自序 | 凡例 湯錫竜 | 第一部份 捲一 序論 | 第二部分 捲二 紀年 | 第三部份 捲三至捲二十一 表 | 捲二十二 志第一 上帝教 | 捲二十三 志第二 天朝田畝制度 | 捲二十四 志第三 資政新篇 | 捲二十五 志第四 政權 | 捲二十六 志第五 政體 | 捲二十七 志第六 食貨 | 捲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 捲二十九 志第八 兵 | 捲三十 志第九 刑律 | 捲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禮製 | 捲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歷 | 捲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舉附招賢 | 捲三十四 志第十三 外交 | 捲三十五 志第十四 地理 | 捲三十六 志第十五 交通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