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我是天才我怕谁: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 峨眉山月半轮秋(2)      檀作文 Tan Zuowen

  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李白5岁之前是在西域生活。那么,在到四川之前,李白对西域的明月有什么印象呢?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这是他童年的记忆。
  无论在西域也好,四川也好,横竖那个月亮是从他家背后的山上出来的。李白真有意思,这个月亮是他家的,不是别人家的。这真是天仙、谪仙人的想法。
  我们在前面说过李白好像不怎么思念他的家乡,不写自己的父母,但是对家乡的月亮感情特别深。通过对李白赞美明月的几首诗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他小时候对月亮的想象和感觉——他总是借峨眉山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感觉,他笔下的山月意象,是他一生一世的乡愁。
  月亮对李白的意义有两层:第一是地理环境的乡愁,第二是灵魂世界的乡愁。
  月亮是李白心灵的家乡,是他灵魂的寄托。为什么呢?李白这样一个汲汲于功名的人,他与明月之间如何契合?
  我们在前几讲里揭示出李白在红尘之中是怎样不择手段地去自我炒作,去获取资本。他的人生有大起大落、有惊涛骇浪。但是他写的月亮,都是纯洁而安静的,都是皎洁又明亮的。李白写《峨眉山月歌》,峨眉山与江水映衬之下的明月,是“半轮秋”的感觉。
  我们再讲几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李白有一首诗,《唐诗三百首》里选过的,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首诗写李白从山上下来,去看一个朋友,那个人请他喝酒。你看他写得多恬静。很多人读了这首诗之后都有一个感觉:怎么这首诗不像李白写的呢?像谁写的?像孟浩然写的,像陶渊明写的。
  李白和明月相处的时候,是极其安静、极其纯洁的。我们看这首诗怎么写就知道,其实后面都不用多讲,只要念前面两句就知道了:“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个月亮跟李白是多么亲近啊,他从山上下来,月亮就跟着他下来,陪伴着他。
  这就是李白的精神世界。李白虽然是极其喧嚣的人,是汲汲于功名的人,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很孤独的。凡是天才,都是孤独的。从李白的作品中体会他的孤独感,是感受李白、认识李白的核心内容。
  李白的孤独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看起来,他整天就是到处去干谒,到哪儿都是樽中酒不空,到哪儿都有大、小官吏请他吃饭喝酒,到哪儿都会去“夜总会”消费。可是李白内心的孤独,谁明白呢?
  李白有两首诗写了他自己的孤独,其中一首是《月下独酌》。李白喜欢一个人在月亮下面喝酒,喝高了就写诗,而且一口气写了四首,后三首都是写喝酒的,我们不讲。第一首写了对月亮的感觉,是极有名的诗,人们熟悉的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什么意思?当我要对着花儿饮酒的时候,只有我自己去面对。我面对那些名道士也好,那些达官贵人也好,都要周旋,这是俗世啊;而对着花和月,自己再拿上一壶酒,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世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三个人,哪三个人?李白、李白的影子,还有月亮。不是杜甫,也不是丹丘生,而是月亮。这时候是容不下别的人,即使是和他同样伟大的诗人,即使是他的兄弟也不行。明月是李白回到内心世界,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李白时,他的孤独的存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真正能够亲近的只有我自己的影子和月亮,可是这样也不能宽慰我。“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谁能真正理解我呢?我能跟谁诉说呢?司马承祯死了,贺知章也死了,谁懂我这个“谪仙人”呢?就算杜甫很崇拜我,我也看不上他啊。“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什么叫“无情”?学道、学佛的人,跟俗人之间没有关系,这个叫无情。实际上李白是要和地球人说拜拜。另外,魏晋风流里也经常讲“太上忘情”,这是学道者的最高境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目录自序李白和他的粉丝(1)李白和他的粉丝(2)
四川五百年出一个天才史上最牛的炒作案例李白是不是老外?商人的儿子李白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商人家世对李白性格的影响(1)商人家世对李白性格的影响(2)商人家世对李白性格的影响(3)
商人家世对李白性格的影响(4)赤裸裸的自我炒作(1)赤裸裸的自我炒作(2)从《侠客行》讲起
大古惑仔(1)大古惑仔(2)大古惑仔(3)可爱型古惑仔(1)
可爱型古惑仔(2)可爱型古惑仔(3)杜甫眼中的李白(1)杜甫眼中的李白(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