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醬缸震蕩:再論醜陋的中國人   》 貳何謂醬缸文化(4)      柏楊 Bai Yang

  慢會變,但“漢人”從開天闢地到現在是不變的!像現在印度已不是從前的印度混而不化,埃及也不再是古埃及,現在希臘也不是古希臘,他們的文化有的幾乎和古代斷了,衹有中國的文化“不斷”。也許你要說“不斷”是好啊!是很好!衹是我們文化纍積下來的結果,很特別,好的、壞的,該保留的、不該保留的都留下來(其他國傢沒有中國那麽長的歷史),以至不管什麽好的,什麽壞的行為,中國歷史上都有。而且中國一直是個專製的國傢,所以對一切也都是專製的。像非洲的部落,多數是靠“傳說”,“傳說”是相當不穩定的,很容易為外來強勢文化給消滅掉。但在中國則是以“不變應萬變”,結構堅固而不變。例如臺灣鄉下經過日本控製五十年,國民黨控製四十年,底層的結構還是不變的,該什麽樣子,還是什麽樣子,沒有像西方變化那麽快。所以醬缸纍積的文化真是堅不可摧!尤其是國外,華人的移民區,更是“出奇地念舊”,保持固有文化,比大陸、臺灣還要厲害,按理他們應該接受西方的文化熏陶纔對啊,像美國“中國城”的人,有的簡直不接受美國文化。還好現在新的一代,在還沒出國前,已有西方文化的觀念,出國後很容易接受,但是儘管能接受,卻不易“同化”。例如很多臺灣人在美國搞運動搞得那麽激烈,因為他們不能真正進入到美國的深層文化,衹好保留在同文化的層面。在同層文化,他們談什麽呢?談政治。
  西方文化的切入,對中國的“醬缸”文化有何影響?西方文化的切入,對整個對醬缸,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因為儒傢思想一切以“古”為準則,但“古”並不存在,所以可以要求完善,可以美化什麽的,結果弄得大傢都不相信。可是西方文化是具體的存在,西方的“惡德”我們知道,“善德”我們也知道,所以有取捨的標準。多少年以來,我們都要求效法西方,但是都辦不到,雖然如此,也不必覺得悲觀,因為有個“標的”就好。例如現在臺灣有“反對黨”、有選舉等很多模式,都是西方的東西,假使沒有這些西方的文化侵入,臺灣根本就不能起飛;即使有這樣的種子,也飛不起來;即使飛起來,沒有規則,也是亂飛。我們生活在醬缸文化裏已經多年,可是一點也沒察覺到造成它的原因在哪裏,衹知道社會現象是這樣,出門之後就應該避開它,也不覺得自己應該怎樣主動地付出心血來改變。可是現在我們既然察覺到了,也醒了,在恍然大悟之後,接着我們應該怎麽做才能跳出這個缸,提升自己的品質?怎麽做才能為它加入一盆清水,使醬缸有一天也能變成清水?
  由於臺灣的社會結構已與過去不同,醬缸文化的質已逐漸變了,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醬缸文化就像受了詛咒的文化,什麽時候“咒”才能解除?就是當我們明白地察覺到受詛咒時就可解除了。好比催眠術,往往不知不覺地被催眠,什麽時候催眠術消失,就是瞭解自己受了催眠,這時催眠術便無效了。所以醬缸文化也是,衹要明白我們的文化的確有毛病,就有希望改進,詛咒也就消失了。想當年劉備先生臨死前,留了兩句話給他的兒子,那兩句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平淡的話,可以囊括基督教全部聖經,僅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一種“有所不為”的精神,這精神是一種高貴情操。在“為”、“不為”之間,衡量出一個人的品質。而且不但可以用之衡量他人,也同時可以用之衡量自己,如果有一絲天良,雖兒子對父親,都會覺得不能原諒。一個民族應該有這種氣節,一個社會也應該有這種風尚。目的物固然使人怦然心動,但獲得目的物的手段,必須選擇選擇。不要以為一塊錢或一百塊錢偷了沒有關係。這又是“小惡”,但下一次遇到睏難,自然又想造成惡性循環;“善”,哪怕是一點點小善都要去做。雖然醬缸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清,一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都不一定能澄清,但是也不要氣餒。衹要一天加一滴水的話,加一千年有三十萬多滴水了,不清也得清。要中國醬缸文化澄清,責任不完全在當官的人,任何一個政治人物,他都不會放權的,但逼使他不得不放,這就是一個制度。我們現在對當官的人可以責詢,但不可以抱怨,或把責任全推給他們,主要還是在我們的身上,文化的改進是漸進的,所以如何教養下一代纔是最重要。下一代的人物現在都還在吃奶,我們要從他們教育起,這一代已經來不及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使民主成為生活化,有規律。民主的生活化是要從小事做起,由小漸大,醬缸文化自然會澄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資料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1我遺憾威脅不夠2誠實的人有禍了3培養新的尊嚴
4扒糞運動5就是學不會6如果沒有鴉片戰爭7落後的爛國
8魔術巨棒9衹敢在“聖人”褲襠下跳來跳去10死攪蠻纏11不應總想自己的美德
12一窩蜂發飆癥13中國人都是好演員14政治艾滋病15有權勢纔算祖先
16孔丘和外來文化17安史之亂救了日本18中國衹有政治文化19士大夫自成體係
20劣質傳統21掙脫詛咒22缺少終極關懷和終極理念23魯迅的定位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