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好歹已经是朝廷官员的杜甫喜气洋洋地回家探亲,但一路上看到的却是饿殍遍野,而骊山上唐玄宗正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回到家中,又有噩耗等着他,幼子竟然因为冻饿而死。诗人出离愤怒,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这首巨制长篇其实章法并不严谨。清人查慎行评论说:“叙事言情,不伦不类,拉拉杂杂,信笔直书,作者亦不自知其所以然,而家国之感、悲喜之绪,随其棖触,引而弥长,遂成千古至文,独立无偶。”(《杜诗集评》)诗人尚未知晓的是,在他发出愤怒呼声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在范阳爆发了。
6.潜逃
天宝十五载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任所。由于形势岌岌可危,三个月后他又回到奉先,把一家大小接到白水的舅父家。不久,潼关失守,白水随之沦陷。一片慌乱之中,杜甫带着家人向北逃亡。此时他们犹如惊弓之鸟,马不停蹄,昼夜兼行,恐惧使他们已经感受不到疲惫与饥饿。诗人一度累倒在草丛中,他的重表侄已经骑马前行了十几里,发现诗人失踪,沿路寻找,大声呼叫,终于找到了他。在《彭衙行》中,他描述了逃亡的场景,其中有段为: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杜甫一家终于到达鄜州。诗人把家人安顿在城北三十里的羌村,自己满怀杀敌报国的壮志激情,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在国家危亡之际做出这种抉择,也确实表现出了诗人忠贞的本性。当时朝廷高官,或随玄宗逃之夭夭,躲到遥远的蜀中,或潜逃在偏僻的乡村,首鼠两端,观望成败,甚至卖身求荣。肃宗虽然建立了行宫,其时手下文武官员不满三十,诗人却毅然前往,不畏艰险,跨越敌占区前去追随,可惜在途中终为叛军所俘获,押解至长安。
不过,杜甫名气小,地位低,叛军并不重视他,不仅没有把他作为人才挑选出来委以官职——如王维那样,甚至连看管他的兴趣都没有,身为俘虏的杜甫竟然可以在长安城中自由行走。不过,想到鄜州的妻子,诗人还是忧心忡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严肃的诗人竟然还有这样深情的一面,这让我们很诧异。“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连妻子儿女都不牵挂的人,爱国家也可能只是一种标签。很多批评家都对这首诗大声叫好,不过他们欣赏的只是表达的技巧。蒋衡《拙存堂文集·杜诗纪闻》云:“此在长安月夜忆鄜州也。翻从鄜州说起,又不说闺中忆我,却说不解忆长安。忆鄜州,正面也;忆长安,对面也。去此两层单写旁面小儿,离奇变化,益见深情苦忆,笔法不可思议矣,……古人善用反笔,善用旁笔,故有隐笔,有奇笔,今人曾梦见否?”看到这些评论家只对所谓的笔法津津乐道,确实让人不可思议。这样的诗歌,是单纯的“奇笔”、“隐笔”所能写出来的么?
这一时期,杜甫迎来了进入了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先后写下了著名的《哀王孙》、《悲陈陶》、《悲清坂》、《春望》、《哀江头》等。至德二载(757)春天,杜甫躲进大云经寺,然后溜出金光门,从长安逃了出来,沿着崎岖山道,跑到了凤翔。成功大逃亡使诗人欣喜万分,“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既然再世为人的恍惚,更有回归朝廷的自豪,虽然见到圣上时样子极其狼狈,所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可这不正展示出了他的赤胆忠心吗?唐肃宗十分感动,五月十六日,任命他为左拾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