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交鋒三十年 》
第31節:南方談話:鄧小平的天鵝之舞(2)
馬立誠 Ma Licheng
那些幾乎遮蔽了天空的姓社姓資的幹擾,在鄧小平的政治勢能面前,一下子委身於地。鄧小平說話直截了當:"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傢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說:"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有的人認為,多一份外資就多一份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常識都沒有。"
鄧小平以鐵腕般的魄力,迎頭解决了紛紛擾擾的爭論,為中國確定了新的經濟體製:市場經濟。如果說,在此之前都是醖釀和熱身的話,南方談話可以說是畫竜點睛,一錘定音。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市場經濟這個遲到的佳人,終於告別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曖昧,在衆人復雜的打量目光中,昂首出現在中國經濟的T型舞臺上。中國這艘渡船駛入了新的河流。
鄧小平十分緊迫地催促國人。他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現在,周邊一些國傢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
其實,在鄧小平視察南方途中,他的談話就已經通過口耳相傳,震動了社會各界。人們輾轉相傳,奔走相告,並且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放大。鄧小平走了一路,口耳相傳也跟了一路。如同大潮初起,一波一波又一波,在壓抑已久的人心中引起了巨大而持久的共振。"解放了!"到處都是這樣一種感覺,。
全國黨心民心和鄧小平談話的衝擊波融會在一起,使整個中國都隨着鄧小平談話的節拍涌動起來,這是多麽大的能量!
1992年的春節來到。在北京,南方談話成為無數個家庭團聚的"主菜"。其熱烈的態勢,直追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幫"之後,人們高唱祝酒歌的時刻。那一年春節,我在國防科工委的朋友傢裏做客,大傢議論起鄧小平南方談話,無不興高采烈,舉杯相慶,中國再次得救了!
3月底,60多個官員和學者齊聚中央黨校,熱氣騰騰議論反"左"大計。他們是杜潤生、李銳、吳象、吳明瑜、吳敬璉、孫長江、童大林、厲以寧、戴園晨、蔣一葦、王若水等人。接着,《改革》雜志社召開了同樣的會議。中國新聞社報道這次會議說:"品味鄧公南巡講話,議論中國改革大計,傾吐多年肺腑之言。反'左'呼聲四起,熱烈掌聲不斷。"
曾與左傾思潮博弈多年的國務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吳明瑜的發言,勾起了人們對第一次大爭論的回憶。他說:"凡事都要問姓社姓資,就是新的凡是派,我反對新的凡是派。"會議對吳明瑜的發言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深孚衆望的老作傢也站出來反"左"。冰心說:"婦女、男的、少的、老的作傢們,都鼓起氣來了,衝出'左'的怪圈。"夏衍說:"我期待着這一天的到來,把'左'的束縛和阻礙文藝生産力發展的東西統統去掉。"巴金說,他相信"文學創作一定能突破'左'的禁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1) | 第2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2) | 第3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3) | 第4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4) | 第5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5) | 第6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6) | 第7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7) | 第8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8) | 第9節:吳明瑜:我為鄧小平起草科學大會講話(1) | 第10節:吳明瑜:我為鄧小平起草科學大會講話(2) | 第11節:1978: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歷險記(1) | 第12節:1978: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歷險記(2) | 第13節:1978: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歷險記(3) | 第14節:1978: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歷險記(4) | 第15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1) | 第16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2) | 第17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3) | 第18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4) | 第19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5) | 第20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6) | 第21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7) | 第22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8) | 第23節:我與袁庚有神交(1) | 第24節:我與袁庚有神交(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