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南明史 》
第七節 潞王朱常淓監國和降清
顧誠 Gu Cheng
弘光一行從南京倉皇出逃,在溧水失散之後,大學士馬士英帶着貴州兵四百護衛朱由崧的母親鄒太後前往浙江。途經廣德州時,知州趙景和懷疑其中有詐,關閉城門不讓進城。馬士英大怒,攻破該城,把趙景和處斬,大肆搶掠之後纔離去。五月二十二日,馬士英奉鄒太後到達杭州,潞王朱常淓以及在杭州的官員都來朝見。當時,馬士英還希望朱由崧到達太平、蕪湖後依靠黃得功等部兵力扭轉戰局。不久,阮大鋮、朱大典和總兵方國安等逃來,纔知道黃得功兵敗自殺,弘光帝被俘。馬士英沒有指望了,就同在杭州的官僚商量請潞王朱常淓監國。六月初七日,文武官員朝見鄒太後,請命潞王監國。鄒太後隨即發佈懿旨給朱常淓:“爾親為叔父,賢冠諸藩。昔宣廟東徵,襄、鄭監國,祖憲俱在,今可遵行。”①
以太後懿旨名義命潞王監國,是為了給朱常淓即位繼統增添合法性。然而,這時的形勢已經同上年江南立國時大不一樣,朱常淓惟恐出任監國將成為清方打擊的主要目標,拒絶接受;在弘光太後流着眼淚反復勸說下,他纔勉強答應。①
六月初八日,朱常淓就任監國。黃道周記:“八日己未,潞藩始監國,諸臣朝見畢,潞藩素服過謝慈禧宮。馬士英、阮大鋮、朱大典、袁宏勳、張秉貞、何綸十餘人各綵服黃蓋腰黃白入謝。皇太後服淡黃衣白襦,左右侍女各素葛衣。受朝禦畢,潞藩見餘素服角帶,與馬輔並立,問:‘此為誰?’餘出袖中名單付李承奉。殿下欣然,謂:‘先生真一代忠良,今日幸共任大事。’又執馬輔袖雲:‘先生每事與黃先生商量。’馬輔傲然不屑也。而朱大典遽雲:‘黃傢不知事,吾從行在為聖駕開道來,何不問我,輒問黃傢講話?’餘謝雲:‘既為聖駕開道,今日聖駕安在?’遂散出。從潞府面朝時,馬、阮、朱、袁俱未到,餘先至殿中,殿下遽請見,命坐賜茶罷,問:‘今日何以教我者?’余云:‘用賢才,收人心,破故套,行王道,為今日要務。’殿下輒雲:‘和氣緻祥,傢不和事不成。今日之事,先生與馬輔思量。’余云:‘事有思量不得者,如蒼素迥不相入。如今日在兩浙,要用兩浙人望所歸。劉宗周是江東老成,如何堅不召用?’殿下云:‘馬輔恐劉傢來又分別門戶。’余云:‘衹為門戶兩字,破我乾坤。今奈何又聽其邪說?’殿下云:‘馬輔今手握重兵,如何不與商量。’余云:‘俱非職意想所及。’謝出,見何侍禦,乃知馬輔與阮、朱諸人議監國且不即真,以俟北人動定。……”①
朱常淓出任監國後,任命浙江巡撫張秉貞為兵部尚書②,以嘉湖道吳剋孝接任巡撫,以潞府曾長史為監軍御史前往方國安營,“令發兵分守千秋嶺、獨鬆關、四安鎮等處”,“翰林簡討屠象美兼兵科監閣部兵往蘇州同總兵王之仁堵遏;又令御馬監太監李國翰、司禮監太監高起潛扼防平望。③但是,實權仍在馬士英一夥手中。黃道周在啓本中指出清兵占領南京以後,浙江、江西各地官紳如原任戎政尚書張國維、右庶子楊廷麟、江西巡撫李永茂等人紛紛召募義兵,證明民心可用,“剋復之業,早有同心,皆喁喁引領以待。殿下誠得黃鋮一麾,應期畢集,上清鐘山之塵,次復燕京之業,以仰附鱗翼,傳世無疆”④。黃道周衹談了浙、贛兩省的義兵情況,實際上當時清軍尚未占領的地方還相當大,他的意思僅在於說明浙江未嘗不可以守,勸朱常淓不要衹看到馬士英、阮大鋮等掌握的少數兵力。所以,他在朱常淓監國的第二天就建議十天之內即位為帝,“使群臣百官有所瞻依”①
可是,朱常淓卻是個扶不起的阿鬥,監國次日(六月初九日)就按照馬士英的意見,派陳洪範去同清軍講和,以割讓江南四郡為條件。陳洪範在弘光朝廷初立時曾隨同左懋第去北京通好,暗中投降了清朝,被派回江南充當內姦。他回到江南以後寫了一篇名為《北使紀略》的文章恬不知恥地宣揚自己效忠於明朝廷,背後卻到處散布清軍勢大難敵,勸人及早投降,被人稱為“活秦檜”②。這次,又在馬士英主持下作為監國潞王的代表,乘坐懸挂着“奉使清朝”旗幟的船衹③,去同清方密商賣國事宜了。初十日,朱常淓命黃道周為大學士入閣辦事;馬士英卻惟恐黃道周入閣將影響自己攬權,把監國的令旨繳回不予公佈④。
就在朱常淓、馬士英仍夢想苟且偷安的時候,清軍卻迅速地嚮杭州逼進。清豫親王多鐸收取了南直隸十四個府、州後,“隨令波羅(即博洛)貝勒、固山額真擺因兔阿山等率領滿洲將領擺牙喇兵丁一半、阿裏哈兵盯蒙古固山兵丁各三分之一,烏真超哈兵丁全營嚮浙江進發,直趨杭州駐馬”①。六月十一日,清兵進抵塘西,馬士英又故伎重演,交回內閣印信,私自逃入鄭鴻逵的兵船。正碰上方國安部下的士卒前來索餉,把馬士英從鄭氏兵船上拖走。“馬輔踉蹌揮涕,墜水中,一足單跣,從方兵入營中”;阮大鋮、朱大典則從富陽乘舟遁往婺州②。
這時,陳洪範同清軍統帥貝勒博洛已經勾結妥當,回到杭州同張秉貞一道勸朱常淓投降。朱常淓貪生怕死,决定奉表降清。總兵方國安和侄兒方元科原先率領兵馬護送弘光帝到蕪湖,朱由崧被俘以後,他們又來到杭州,所部兵馬還有一萬名左右,準備擁立潞王保衛杭州。沒想到朱常淓已决意降清,在方軍同清軍戰於湧金門下時,朱常淓竟喪心病狂地“以酒食從城上餉滿兵”③。方元科等極為憤慨,東渡錢塘江,後來參加擁立魯監國的行列。
六月十四日,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占領杭州④。博洛趁勢派出使者招降浙東各府州和避居這一地區的明藩王。“時周王寓蕭山,惠王寓會稽,崇王寓錢塘,魯王寓臨海。貝勒遣騎修書,以參、貂等物為贄,邀諸王相見。魯王以道稍遠,辭疾不至。周、惠兩王渡江偕崇王赴召。尋送南京,同弘光帝、潞王俱北去”①。湖州、嘉興、紹興、寧波、嚴州等府州官也納土降清。
1645年七月,多爾袞得到潞王朱常淓等投降,江、浙一帶不戰而定的捷報後,認為南方用兵已經基本結束,起自塞北的滿洲兵將又難以忍受江南暑熱,於是他下令多鐸、博洛班師回朝,弘光帝和潞王、惠王、周、崇等藩以及在南京投降的弘光朝廷高官顯爵王鐸、錢謙益、趙之竜、徐久爵②等都隨軍帶回北京。南京改為江寧府,任命多羅貝勒勒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同固山額真葉臣接替多鐸、博洛鎮守該地;同時任命內院大學士洪承疇為“招撫江南各省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會同勒剋德渾、葉臣接管江南各地。八月,洪承疇、勒剋德渾、葉臣到達南京③;辦理交接事務後,多鐸等人於九月初四日自南京起程返京④。對於俘、降明朝諸王,清廷在七月間曾規定明宗室歲給養贍銀,親王五百兩、郡王四百兩、鎮國將軍三百兩、輔國將軍二百兩、奉國將軍一百兩,中尉以下各給地三十畝。①在押送北京途中,朱由崧的嫡母鄒太後跳入淮河自荊朱常淓被清軍挾至北京後,於順治二年十一月上疏清廷“恭謝天恩”。疏中自稱:“念原藩衛郡(指河南衛輝府,府治汲縣)蹇遭逆闖之禍,避難杭城,深慮投庇無所。幸際王師南下救民水火,即率衆投誠,遠迎入境。”對清廷給以“日費”、“房屋”感激不盡,表示要“結草啣環”、“舉傢焚頂”祝頌清朝統治者“聖壽無疆”②。即便是這樣搖尾乞憐,也沒有逃脫被宰割的命運。次年(1646)五月,朱由崧、朱常淓以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都在北京被殺。清廷宣佈的罪狀是這些明朝藩王“謀為不軌”,企圖擁立潞王朱常淓造反。③實際上,清廷統治者一方面對朱明王朝有號召力的人物處處提防,力圖斬盡殺絶;另一方面又為了減少徵服過程中的阻力,把明朝親、郡王起送北京,所費既不多又便於看管。隨着各地抗清鬥爭的逐漸高漲,清廷纔不顧自己許下“給以恩養”的諾言,把他們全部處斬,以消除後患。
潞王朱常淓的監國由於時間極短,又毫無作為,在南明史上不過是一個小插麯。歷來的史傢因為他的政權從未有效行使過權力,註意甚少①。但是,從歷史的因果關係來看,朱常淓的降清仍是一個關鍵問題,值得加以分析。
首先,它證明了明朝北京覆亡以後,麕集在南京一帶的官紳為解决繼統問題而展開的立親、立賢的爭執不過是漢族官紳內部的一場權力之爭,“立賢”的對象朱常淓在本質上同朱由崧毫無二緻。時任工科都給事中的李清記載道:“陪都既失,人鹹恨不立潞藩。時張奉常希夏奉敕奬王,語予曰:‘中人耳,未見彼善於此。’又葉主政國華為予言:‘潞王指甲可長六七寸,以竹管護之。又命內官下郡縣求古玩。’倪廷尉胤培嘗曰:‘使王立而錢謙益相,其不支與馬士英何異?’”②
其次,弘光政權垮臺以後,朱常淓本來是皇位繼承問題上最少爭議的人選,就連不久以後成為隆武皇帝的朱聿鍵當時正在杭州,也擁護他出任監國。如果朱常淓稍有民族氣節,把抗清的旗幟竪起來,即便一時守不住杭州,南方各地的抗清勢力也比較容易形成一個核心。衹是由於他的降清,纔緊接而來出現了朱明宗室的兩個遠派子孫唐王朱聿鍵同魯王朱以海的爭立;在朱聿鍵的隆武政權垮臺以後,又爆發了朱聿鍵之弟唐王朱聿■援引“兄終弟及”之義同桂藩朱由榔的爭立。這兩次爭鬥都嚴重地分散和抵消了南方的抗清力量,給清廷徵服全國提供了有利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朱常淓的望風納降確實是關係非淺的,他應當被作為民族敗類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到無情的鞭撻。
①林時對《荷牐叢談》捲四《蠡城監國》。“宣廟東徵”指明宣宗朱瞻基親統大軍往山東平定漢王高煦的叛亂。
①祁彪佳記:“初九日,傢僕從武林來,乃知潞藩於初七日受皇太後命,初八日登監國之位矣。蓋姦人為假報,武林日日報捷,日日迎駕。……及初六下午大璫數人來,乃不能掩。初七日,皇太後請潞藩諭以監國之意。潞王堅辭。太後泣諭再三,乃受命。初八日登監國位,杭民大悅。”見《祁忠敏公日記》《乙酉日曆》。
①《黃漳浦集》捲二十四《潞王監國記》。同書同捲收黃道周《逃雨道人舟中記》雲:“七日,餘舟至武林,而潞王已監國,乃復以迎駕,討賊為請。而馬、阮、朱、袁已俱在藩邸,偃蹇自若;阮大鋮猶媿恧,自稱死罪;朱大典直驁然雲:‘吾開導在前,安知聖駕所在?’馬輔則雲:‘小兒亦導駕去,不知小兒何在?無由復知聖駕。’是日,再具啓請潞府行監國事宜凡七條,皆朝夕所可行者,而馬輔持未下。是午,潞府賜食,而高起潛、孫元德、李進三內侍見陪,而元德脫巾狎坐,起潛作恣睢語,又宛然曩時矣。餘請欲商略諸事宜,而李進辭以懿駕在內。見此沓沓,不足共事,遂决計趣歸。”
②康熙二十五年《杭州府志》捲三十七《事紀下》。
③林時對《荷牐叢談》《蠡城監國》。
④《臨安旬製記》捲二。
①黃道周《潞王監國箋》,見《黃漳浦集》捲七,箋。
②林時對《荷牐叢談》捲四《蠡城監國》。
③南園嘯客輯《平吳事略》記:“順治二年乙酉六月初九日,大清兵抵嘉興,時馬士英在杭,命督府陳洪範與大清議和,過嘉興,舟旗書‘奉使清朝’。”張道《臨安旬製紀》捲二也說:“時士英方遣陳洪範使北,議割江南四郡以講和”,“洪範坐艦懸旗書‘奉使清朝’四字。”
④黃道周《逃雨道人舟中記》雲:“十日午有令旨移餘閣內商略諸大政,而馬輔繳回令旨。十有一日,傳有紅諭頒行所請六事,而口騎已抵塘西。”
①順治二年閏六月定國大將軍多多(即多鐸)等“為塘報事”奏本,見《順治錄疏》。
②黃道周《逃雨道人舟中記》,見《黃漳浦集》捲二十四。
③錢肅潤《南忠紀》,中華書局1959年《晚明史料叢書》本。
④康熙二十五年《杭州府志》捲三十七《事紀下》。
①林時對《荷牐叢談》捲四《蠡城監國》。按:順治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明已薨周王朱恭枵內助臣程氏率未封五子朱紹烿奏本”中自稱“遭逆闖殘害,南遷湖州,浮居異土三載有餘”,可見所謂周王是朱恭枵第五個兒子,尚未襲封。又據順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故明崇王世子沐恩臣朱慈爚”給清廷奏本,可知朱慈爚是明崇王朱由樻世子,亦未襲封。惠王朱常潤是神宗的兒子,弘光帝的親叔,同帝室血統關係最近;但他自幼迷信佛教,對國事民生漠不關心,所以崇禎帝自縊後,明朝官紳從未考慮過由他繼統。朱常潤降清後,送到北京,給清廷上了謝恩、乞恩兩件奏疏,現存。
②魏國公徐久爵在《清世祖實錄》捲十七中因滿文音譯誤為徐州爵。
③順治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洪承疇題本,見《明清檔案》第七册,A7—119號。
④順治二年十月招撫江西孫之獬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條,五○七頁。
①《清世祖實錄》捲十九。
②順治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沐恩朱常淓謹揭為恭謝天恩事”,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③《清世祖實錄》捲二十六記同時被殺的有“魯王等十一人”,理由是他們“不知感恩圖報,反妄有推立,魯王等私匿印信,將謀不軌”。這裏所說的魯王都是潞王的訛寫。清初相當一部分檔案是滿文寫成的,修實錄時改譯漢文,就常常發生同音、近音異字的錯誤。按,陸圻《纖言》記:“丙戌(1646)四月初九日,有得蠟丸飛書告諸王同謀滅清者,同日太子、弘光、潞王、秦王等九王俱被戮於市。”
①謝國楨氏說:“黃道周等勸潞王在杭州監國,他沒有聽從,反而苟且偷生的投降了。”(見《南明史略》第七十六頁。)朱常淓降清是事實,但說他未出任監國則不妥。
②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下,《弘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內容簡介 | 序論 | 凡例 | 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誤 | 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 第四節 清軍占領北京和大順軍西撤 | 第五節 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 |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 第二節 朱由崧的監國和稱帝 | 第三節 四鎮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 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 | 第六節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勢 |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 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 | 第四節 弘光朝廷的軍政和財政 | 第五節 弘光朝廷的腐敗 | 第六節 清廷對大順和南明用兵策略的變化 |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 第二節 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 第三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 第五章 弘光政權的瓦解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