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古尊宿語錄 》
捲二
賾藏 Ze Cang
○大鑒下三世(百丈懷海大智禪師)語錄之餘百丈大智禪師。僧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師雲:“劫者滯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滯於十善。西國雲佛。此土雲覺。自已鑒覺滯着於善。善根人無佛性。故云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觸惡住惡名衆生覺。觸善住善名聲聞覺。不住善惡二邊。不依住將為是者。名二乘覺。亦名闢支佛覺。既不依住善惡二邊。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薩覺。既不依住。亦不作無依住知解。始得名為佛覺。如雲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於千萬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無價寶。能於一切處為導師。無佛處雲是佛。無法處雲是法。無僧處雲是僧。名轉大法輪。”
問:“從上祖宗皆有密語遞相傳授如何?”師雲:“無有密語。如來無有秘密藏。敗如今鑒覺。語言分明。覓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語。從須陀洹嚮上直至十地。但有語句。盡屬法之塵垢。但有語句。盡屬煩惱邊收。但有語句。盡屬不了義教。但有語句。盡不許也。了義教俱非也。更討什麽密語。”
問:“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如何?”師雲:“空喻於漚。海喻於性。自已靈覺之性。過於虛空。故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問:“伐林莫伐樹如何?”師雲:“林者喻於心。樹者喻於身。因說林故生怖。故云伐林莫伐樹。”
問:“語也垛生招箭。言既垛生。不得無患。患纍既同。緇素何辯?”師雲:“但卻發箭。途中相拄。如其相差。必有所傷。𠔌中尋響。纍劫無形。響在口邊。得失在於來問。卻問所歸。還被於箭。亦如知幻不是幻。三祖雲: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亦云:認物為見。如持瓦礫。用將何為。若言不見。木石何殊。是故見與不見。二俱有失。舉一例諸。”
問:“本無煩惱三十二相如何?”師雲:“是佛邊事。本有煩惱。今有三十二相。敗如今凡情是。”
問:“無邊身菩薩不見如來頂相。如何?”師雲:“為作有邊見無邊見。所以不見如來頂相。敗如今都無一切有無等見。亦無無見。是名頂相現。”
問:“如今沙門盡言。我依佛教學一經一論一禪一律一知一解。合受檀越四事供養。為消得否?”師雲:“但約如今照用。一聲一色一香一味。於一切有無諸法一一境上。都無纖塵取染。亦不依住無取染。亦無不依住知解。者個人日食萬兩黃金。亦能消得。敗如今照一切有無等法。於六根門頭颳削並當。貪愛有纖毫治不去。乃至乞施主一粒米一縷綫。個個披毛戴角牽犁負重。一一須償他始得。為不依佛。
佛是無着人。無求人。無依人。如今波波貪覓佛。盡皆背也。故云:久親近於佛。不識於佛性。唯觀救世者。輪回六趣中。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文殊是七佛祖師。亦云: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薩。無端作見佛想聞法想。被佛威神力故。猶降二鐵圍山。不是不解。特與諸學人作標則。令諸後學人莫作與麽見聞。但無一切有無等法有無等見。一一個個透過三句外。是名如意寶。是名寶華承足。若作佛見法見。但是一切有無等見。名眼翳。見所見故。亦名見纏。亦名見葢。亦名見孽。
敗如今念念及一切見聞覺知。及一切塵垢祛得盡。但是一塵一色。總是一佛。但起一念。總是一佛。三世五陰念念誰知其數。是名佛逼塞虛空。是名分身佛。是名寶塔。是以常嘆言嗟。見今日所依之命。依一顆米一莖菜餉時。不得食饑死。不得水渴死。不得火寒死。欠一日不生。欠一日不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達者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倘要燒便燒。要溺便溺。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自由。者個人有自由分。
心若不亂。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若着佛求屬貪。貪變成病。故云佛病最難治。謗佛毀法乃可取食。食者是自已靈覺性。無漏飯解脫食。此語治十地菩薩病。是從初至十地也。
敗如今但有一切求心盡。名破戒比丘名字羅漢。盡名野幹。灼然銷他供養不得。敗如今聞聲如響等。嗅香如風等。離一切有無等法。亦不住於離。亦無不住知解。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纍。為求無上菩提涅槃故名出傢。猶是邪願。況乎世間諍論。覓勝負說。我能我解。貪一門徒。愛一弟子。戀一住處。結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又言。我得一切無閡。敗是自誑。
敗如今能於自已五陰不為其主。被人割截節節支解。都無怨吝之心。亦不煩惱。乃至自已弟子被人鞭打。從頭至足。如上一一等事。都無一念生彼我心。猶依住無一念將為是。此名法塵垢。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
所以常勸衆人。須懼法塵煩惱。如懼三塗。乃有獨立分。假使有一法過於涅槃者。亦無少許生珍重想。此人步步是佛。不假腳踏蓮華。分身百億。敗如今於一切有無等法。有纖毫愛染心。縱然腳踏蓮華。亦同魔作。若執本清淨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禪道解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執有即屬常見外道。執無即屬斷見外道。執亦有亦無即屬邊見外道。執非有非無即屬空見外道。亦云愚癡外道。敗如今但莫作佛見涅槃等見。都無一切有無等見。亦無無見。名正見。無一切聞亦無無聞。名正聞。是名摧伏外道。無凡夫魔來。是大神咒。無二乘魔來。是大明咒。無菩薩魔來。是無上咒。乃至亦無佛魔來。是無等等咒。一變衆生諂麯修羅。二變二乘麯諂修羅。三變菩薩諂麯修羅。是三變淨土。
但是一切有無凡聖等法。喻如金礦。自已如理。喻如於金。金與礦各相去離。真金露現。忽有人覓錢覓寶。變金為錢與他。亦如面體。真正無諸沙鹵。有人乞ボ。變面闤為ボ與他。亦如智臣善解王意。王若行時。索仙陀婆即便奉馬。食時索仙陀婆即便奉????。此等喻。學玄旨人。善能通達。應機不失。亦云六絶師子。
志公雲:隨人造作百變。十地菩薩不饑不飽。入水不溺入火不燒。倘要燒且不可得燒。他被量數管定。佛則不與麽。入火不燒。倘要燒便燒。要溺便溺。他使得四大風水自由。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自已滓穢諂麯心。盡透過三句外。得說此語。菩薩清淨弟子。明白所有言說。不執無有一切照用。不拘清濁。有病不吃藥。是愚人。無病吃藥。是聲聞人。定執一法。名定性聲聞。一嚮多聞。名增上慢聲聞。知他名有學聲聞。瀋空滯寂及自知。名無學聲聞。
貪瞋癡等是毒。十二分教是藥。毒未銷藥不得除。無病吃藥。藥變成病。病去藥不消。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涅槃經》雲:“有三惡欲。一欲得四衆圍繞。二欲得一切人為我門徒。三欲得一切人知我是聖人及阿羅漢。”《迦葉經》雲:“一欲求見未來佛。二欲求轉輪王。三欲求剎利大姓。四欲得婆羅門大姓。乃至厭生死求涅槃。如是惡欲。先須斷之。敗如今但有取染動念。盡名惡欲。盡屬六天。總被波旬管。”
問:“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如何?”師雲:“但息一切有無知見。但息一切貪求。個個透過三句外。是名除糞。敗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無等法。是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敗如今作佛見作佛解。但有所見所求所着。盡名戲論之糞。亦名粗言。亦名死語。如雲大海不宿死屍等閑說話。不名戲論。說者辯清濁名戲論。
教文都總有二十一般空。淘擇衆生塵纍。沙門持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捨。尋常是僧傢法則。會與麽會。宛然依佛教。敗是不許貪着依執。若希望得佛得菩提等法者。似手觸火。文殊雲:若起佛見法見。應當害已。所以文殊執劍於瞿曇。鴦掘持刀於釋氏。如雲菩薩行五無間而不入無間地獄。他是圓通無間。不同衆生五逆無間。從波旬直至佛。盡是垢膩。都無纖毫。依執如是。名二乘道。況乎諍論覓勝負說。我能我解。敗名諍論僧。不名無為僧。
敗如今但不貪染一切有無諸法。是名無生。是名正信。信着一切法。名信不具。亦名信不圓。亦名偏信不具。故名一闡提。如今欲得驀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人法俱絶。人法俱空。透三句外。是名不墮諸數。
人者是信。法者是戒施聞慧等。菩薩忍不成佛。忍不作衆生。忍不持戒。忍不破戒。故云不持不犯。智濁照清。慧清識濁。在佛名照慧。在菩薩名智。在二乘及衆生邊。則名識。亦名煩惱。在佛名果中說因。在衆生名因中說果。在佛名轉法輪。在衆生名法輪轉。在菩薩名瓔珞莊嚴具。在衆生名五陰叢林。在佛名本地無明。是無明明。故云無明為道體。不同衆生暗蔽無明。彼是所此是能。彼是所聞此是能聞。
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是生語句。是出轍語句。不明不暗。不佛不衆生。總與麽也。來去斷常。佛與衆生。是死語。遍不遍同異斷常等。是外道義。般若波羅蜜是自已佛性。亦云摩訶衍。摩訶是大義。衍是乘義。若守住自已知覺。又成自然外道。不用守如今鑒覺。不用別求佛。若更別求。又屬因緣外道。
此土初祖雲:“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貴一物。則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則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謗。”莫貴莫不貴。莫信莫不信。佛亦不是無為。雖不是無為。又不是冥寞。猶如虛空。
佛是大心衆生。鑒覺多鑒覺。雖多他鑒覺清淨。貪瞋鬼捉他不着。佛是纏外人。無纖毫愛取。亦無無愛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萬行。若要莊嚴具。種種皆有。如不要他。不用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修行非是執勞負重。喚作修行。卻不與麽。
三身一體一體三身。一者法身實相佛。法身佛不明不暗。明暗屬幻化。實相由對虛得名。本無一切名目。如雲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成佛獻葢等。是升合擔語。要從濁辯清得名。故云實相法身佛。是名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亦名虛空法身佛。亦名大圓鏡智。亦名第八識。亦名性宗。亦名空宗。亦名佛居不淨不穢土。亦名在窟師子。亦名金剛後得智。亦名無垢檀。亦名第一義空。亦名玄旨。三祖雲: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二報身佛。菩提樹下佛。亦名幻化佛。亦名相好佛。亦名應身佛。是名圓滿報身盧捨那佛。亦名平等性智。亦名第七識。亦名酬因答果佛。同五十二禪那數。同阿羅漢闢支佛。同一切菩薩等。同受生滅等苦。不同衆生係業等苦。
三化身佛。敗如今於一切有無諸法。都無貪染。亦無無染。離四句外。所有言說辯纔。名化身佛。是名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亦名大神變。亦名遊戲神通。亦名妙觀察智。亦名第六識。
供養者淨三業。前際無煩惱可斷。中際無自性可守。後際無佛可成。是三際斷。是三業清淨。是三輪空。是三檀空。雲何比丘給侍於佛。所謂不漏六根者。亦名莊嚴。空無諸漏林樹莊嚴。空無諸染華果莊嚴。空無佛眼約修行人。法眼辯清濁。亦不作辯清濁知解。是名乃至無眼。
《寶積經》雲:法身不可以見聞覺知求。非肉眼所見。以無色故。非天眼所見。以無妄故。非慧眼所見。以離相故。非法眼所見。以離諸行故。非佛眼所見。以離諸識故。若不作如是見。是名佛見。同色非形色名真色。同空非太虛名真空。色空亦是藥病相治語。
《法界觀》雲: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眼耳鼻舌身意。不納一切有無諸法。名轉入第七地。七地菩薩不退七地。嚮上三地。菩薩心地明白易染。說火即燒。從色界嚮上。布施是病。貪是藥。從色界嚮下。貪是病。布施是藥。有作戒者割斷世間法。但不身手作無過。名無作戒。亦云無表戒。亦云無漏戒。但有舉心動念。盡名破戒。
敗如今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惑亂。亦不依住不惑亂。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遍學。是名勸護念。是名廣流佈。未悟未解時名母。悟了名子。亦無無悟解知解。是名母子俱喪。無善纏無惡纏。無佛纏無衆生纏。量數亦然。乃至都無一切量數纏。故云佛是出纏過量人。
貪愛知解義句如母愛子。唯多與兒酥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此語喻十地。受人天尊貴煩惱。生色界無色界禪定福樂煩惱。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遍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學慈悲喜捨因緣煩惱。學空平等中道煩惱。學三明六通四無閡煩惱。學大乘心發四弘誓願煩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煩惱。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八地九地十地菩薩雙照二諦煩惱。乃至學佛果百萬阿僧敗諸行煩惱。唯貪義句知解。不知卻是係縛煩惱。故云見河能漂香象。
問:“見否。”答曰:“見。”問:“見後如何?”答曰:“見無二。”“既雲見無二。不以見見於見。若見更見。為前見是。為後見是?”“如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所以不行見法。不行聞法。不行覺法。諸佛疾與授記。難曰:“見既不是。授記之言復何用記?”師雲:“先悟宗人。不被一切有無諸法相拘。如浣垢衣。故云:離相名佛。虛實盡不存。中旨獨玄玄。達一路同道。後進契其階。故云授記耳。無明為父。貪愛為母。自已是病。還醫自已是藥。自已是刀。還殺自已無明貪愛父母。故云殺父害母。
一語類破一切法。吃非時食者亦復如是。敗如今但是一切有無等法。盡是吃非時食。亦名惡食。是穢食置於寶器。是破戒。是妄語是雜食。
佛是無求人。如今貪求一切有無諸法。但是所有所作皆背也。卻是謗佛。但有貪染。盡名授手。敗如今但不貪染。亦不依住不貪染。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般若火。是燒手指。是不惜軀命。是節節支解。是出世間。是掌世界於他方。
敗如今若於十二分教及一切有無諸法。於藏腑中有纖毫停留。是不出網。但有所求所得。但有生心動念。盡名野幹。敗如今於藏腑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是大施主。是師子吼。亦不依住無所得。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六絶師子。
人我不生。諸惡不起。是納須彌於芥子中。不起一切貪瞋八風等。是悉能吸四大海水入口中。不受一切虛妄語言。是不入耳中。不令身起一切惡於人。是納一切火於腹中。敗如今於一一境。不惑不亂。不瞋不喜。於自已六根門頭。颳削並當得淨潔。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頭陀精進。是名天眼。亦名了照為眼。是名法界性。是作車載因果。
佛出世度衆生。則前念不生後念莫續。前念業謝名度衆生。前念若瞋即將喜藥治之。即名為有佛度衆生。但是一切言教。敗如治病。為病不同。藥亦不同。所以有時說有佛。有時說無佛。實語治病。病若得瘥。個個是實語。治病若不瘥。個個是虛妄語。實語是虛妄語。生見故。虛妄是實語。斷衆生顛倒故。為病是虛妄。敗有虛妄藥相治。
佛出世度衆生。是九部教語。是不了義教語。瞋及喜病及藥。總是自已。更無兩人。何處有佛出世。何處有衆生可度。如經云:“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亦云:“不愛佛菩提。”不貪染有無諸法。名為度他。亦不守住自已。名為自度。為病不同。藥亦不同。處方不同。不得一嚮固執。依佛依菩提等法。盡是依方。故云:“至於智者不得一嚮。”
教中所辯喻於黃葉。亦如空拳誑小兒。若人不知此理。名同無明。如雲:行般若菩薩。不得取我語及依教敕。瞋如石頭。愛如河水。敗如今但無瞋無愛。是透山河石壁。直為治聾俗病。多聞辯說治眼病。從人至佛是得。從人至地獄是失。是非亦然。
三祖雲: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不執住一切有無諸法。是名不住有緣。亦不依住不依住。是名不住空忍。執自已是佛自已是禪道解者。名內見。執因緣修證而成者。名外見。
志公雲:內見外見俱錯。眼耳鼻舌各各不貪染一切有無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六入無跡。亦名六通。敗如今但不被一切有無諸法閡。亦不依住不閡。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神通。不守此神通。是名無神通。如雲無神通菩薩足跡不可尋。是佛嚮上人。最不可思議人。是自已天。是智照。贊即喜。喜者屬境。境是天。贊是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亦云淨智為天。正智為人。本不是佛。嚮渠說是佛名體結。敗如今但莫作佛知解。亦無無不依住知解。是名滅結。亦名真如。亦名體如。
求佛求菩提名現身意。敗如今但有一切求心盡。名現身意。如雲:求菩提雖是勝求。重增塵纍。求佛是佛衆。求一切有無諸法是衆生衆。敗如今鑒覺但不依住一切有無諸法。是不入衆數。敗如今於一一聲香味觸法等不愛。於一一境不貪。但無十句濁心。是了因成佛。學文句覓解者。名緣因成佛。
見佛知佛則得說佛。有知有見卻是謗佛。若雲佛知佛見佛聞佛說即得。見火即得。火見即不得。如刀割物即得。物割刀即不得。知佛人見佛人。聞佛人說佛人。如恆河沙。是佛知是佛見。是佛聞是佛說。萬中無一。敗為自無眼。依他作眼。教中喚作比量智。敗如今貪佛知解。亦是比量智。
世間譬喻是順喻。不了義教是順喻。了義教是逆喻。捨頭目髓腦是逆喻。如今不愛佛菩提等法是逆喻。難捨喻於頭目髓腦。如照着一切有無境法名頭。被一切有無境法相撓着名手。都未照前境時名髓腦。聖地習凡因。佛入衆生中。同類誘引化導。同渠餓鬼肢節火然。與渠說般若波羅蜜。令渠發心。若一嚮在聖地。憑何得至彼共渠語。
佛入諸類與衆生作船筏。同渠受苦無限勞極。佛入苦處亦同衆生受苦。佛敗是去住自由。不同衆生。佛不是虛空受苦。何得不苦。若說不苦。此語違負。等閑莫說。錯說佛神通自在不自在。且慚愧人不敢說佛是有為是無為。不敢說佛自由不自由。除贊藥方外。不欲得露現兩頭醜陋。
教雲:“若人安佛菩提。置有所是邊。其人得大罪。”亦云:“如不識佛人前。嚮渠與麽說無過。如無漏牛乳能治有漏病。其牛者不在高原。不居下葜。”此牛乳堪作藥。高原喻於佛。下葜喻於衆生。如雲如來實智法身又無此病。辯纔無閡。升騰自在。不生不滅。是名生老病死疼痛病。是暗吃菌羹患痢疾而終。是暗為藏明頭跡。明暗都遣。莫取無取。亦無無取。他不明不暗。王宮生納耶輸陀羅。八相成道。聲聞外道妄想所計。如雲非雜食身。純陀雲:我知如來决定不受不食。第一須具兩衹眼。照破兩頭事。莫敗帶一隻眼嚮一邊行。即有那個邊到。功德天黑暗女相隨。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敗如今心如虛空相似。學始有所成。
西國高祖雲:“雪山喻大涅槃。”此土初祖雲:“心心如木石。”三祖雲:“兀爾忘緣。”曹溪雲:“善惡都莫思量。”先師雲:“如迷人不辯方所。”肇公雲:“閉智塞聰獨覺冥冥”者矣。文殊雲:“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甚深修多羅。不聞不受持。”敗如今但是一切有無諸法。都不見不聞。六根杜塞。若能與麽學。與麽持經。始有修行分。者個語逆耳苦口。可中與麽作得。至第二第三生。能嚮無佛處坐大道場示現成等正覺。變惡為善變善為惡。使惡法教化十地菩薩。使善法教化地獄餓鬼。能嚮明處解明縛。能嚮暗處解暗縛。撮金成土撮土成金。百般作得變弄自由。於恆沙世界外有求救者。婆伽婆即披三十二相。現其人前。同渠語音。與渠說法。隨機感化。應物殊形。變現諸趣。離我我所。猶屬彼邊事。猶是小用。亦是佛事門中收。
大用者。大身隱於無形。大音匿於希聲。如木中之火。如鐘鼓之聲。因緣未具時。不可言其有無。傍報生天棄之如涕唾。菩薩六度萬行。如乘死屍過岸。如在牢獄厠孔得出。佛披三十二相。相喚作垢膩之衣。
亦云:“若說佛一嚮不受五陰。無有是處。佛不是虛空。何得一嚮不受。佛敗是去住自由。不同衆生。從一天界至一天界。從一佛剎至一佛剎。諸佛常法。”又云:“若據三乘教。受他信施供養。他在地獄中。菩薩行慈悲。同類化導報恩。不可常在涅槃。”
又云:“如火見火。但莫手觸。火不燒人。敗如今但無十句。濁心貪心。愛心染心。瞋心執心。住心依心。着心取心戀心。但是一句各有三句。個個透過三句外。但是一切照用任聽縱橫。但是一切舉動施為語默啼笑。盡是佛慧。”
○大鑒下四世(黃檗希運斷際禪師)
筠州黃檗斷際禪師。諱希運。乃福州人也。師初到洛京行乞。吟添鉢聲。有一嫗出林扉間雲:“太無厭生。”師雲:“汝猶未施。責我無厭何耶。”嫗笑而掩扉。師異之。進而與語。多所發。檗須臾辭去。嫗告之曰:“可往南昌見馬大師。”師至南昌。大師已遷寂。聞塔於石門。遂往瞻禮。
時百丈大智禪師。廬於塔傍。師序其遠來之意。願聞平日得力句。百丈乃問:“巍巍堂堂從何方來?”師曰:“巍巍堂堂從嶺南來。”丈曰:“巍巍堂堂當為何事?”師曰:“巍巍堂堂不為別事。”便禮拜。
又舉:“我再參馬大師侍立次。大師顧繩床角拂子。我問:即此用離此用。大師雲:汝他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我取拂子竪起。大師雲:即此用離此用?我挂拂子舊處。被大師震威一喝。我直得三日耳聾。”師聞是語。不覺吐舌。丈雲:“子已後莫承嗣馬大師去否?”師雲:“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丈雲:“見與師齊減師半德。子甚有超師之作。”
百丈一日問師:“甚處來?”師雲:“大雄山下采菌子來。”丈雲:“還見大蟲麽?”師作大蟲聲。丈拈斧作斫勢。師與丈一掌。丈吟吟而笑。即歸上堂雲:“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師在百丈。普請開田次。丈問:“運庠梨開田不易?”師雲:“隨衆作務。”丈雲:“有煩道用?”師雲:“爭敢辭勞。”丈雲:“開得多少田。”師將旄築地三下。丈便喝。師掩耳而去。
師問百丈:“從上宗乘如何指示於人?”丈據坐。師雲:“後代兒孫將何傳受?”丈雲:“我將謂你是個人。”便起去。
南泉問師:“黃金為城白銀為壁。是甚麽人居止處?”師雲:“聖人居止處。”泉雲:“更有一人居何國土?”師近前叉手而立。泉雲:“道不得。何不請王老師道?”師雲:“更有一人居何國土?”泉雲:“可惜許!”
師上堂,大衆纔集。師拈拄杖一時打散。復召大衆。衆回首,師雲:“月似彎弓少雨多風。”
師一日捏拳謂衆雲:“天下老和尚總在這裏。我若放一綫道。從汝七縱八橫。若不放過。不消一捏。”時有僧問:“放一綫道時如何?”師雲:“七縱八橫。”雲:“不放過時如何?”師雲:“普。”
裴相國一日請師至郡。以所解一編示師。師接置於座。略不披閱。良久曰:“會麽?”裴曰:“未測。”師曰:“若便恁麽會得。猶較些子。若也形於紙墨。何有吾宗。”裴乃贈詩一章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挂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竜象隨高步。萬裏香華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師亦無喜色。自爾黃檗門風盛於江表矣。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雲:“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如何?”師雲:“接引鈍根人語。未可依憑。”雲:“此既是接引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說何法?”師雲:“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他覓他。自已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見教中雲:‘法法何狀。’”雲:“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師雲:“若與麽則省心力。”雲:“如是則渾成斷絶。不可是無也?”師雲:“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你擬覓他。”雲:“既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師雲:“若不覓即便休。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虛空。作麽生斷他。”雲:“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師雲:“虛空早晚嚮你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你便嚮者裏生解。”雲:“應是不與人生解耶?”師雲:“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屬於情。情生則智隔。”雲:“嚮者裏莫生情是否?”師雲:“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問:“纔嚮和尚處發言。為什麽便道話墮?”師雲:“汝自是不解語人。有什麽墮負。”
問:“嚮來如許多言說皆是抵敵語。未曾有實法指示於人?”師雲:“實法無顛倒。汝今問處自生顛倒。覓什麽實法。”雲:“既是問處自生顛倒。和尚答處如何?”師雲:“你且將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衹如個癡狗相似。見物動處便吠。風吹草木也不別。”
又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衹雲學道。早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者卻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衹是說汝如今情量處為道。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衹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恐你諸人不了。權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果者。從息慮而成。不從學得。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傢捨。衹擬學取。有什麽得時。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絶學。所以喚作絶學無為閑道人。今時人衹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嚮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故云:我王庫內無如是刀。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並卻令空。即是空如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亦云我於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此語衹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裏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三乘教網衹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於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此宗門不論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
問:“從上來皆云即心是佛。未審即那個心是佛?”師雲:“你有幾個心?”雲:“為復即凡心是佛即聖是佛?”師雲:“何處有凡聖心耶。”雲:“即今三乘中說有凡聖。和尚何得言無?”師雲:“三乘中分明嚮你道。凡聖心是妄。你今不解返執為有。將空作實。豈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凡執聖。嚮外馳騁。還自迷心。所以嚮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墮異趣。無始已來不異今日。無有異法。故名成等正覺。”雲:“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師雲:“覓什麽道理。纔有道理便即心異。”雲:“前言無始已來不異今日。此理如何?”師雲:“衹為覓故。汝自異他。汝若不覓。何處有異。”雲:“既是不異。何更用說即?”師雲:“汝若不認凡聖,阿誰嚮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擬嚮何處覓去。”
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師雲:“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衹因分別而有。你但於凡聖兩處情莫計念。自然無妄。更擬若為遣他。都不得有纖毫依執。名為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雲:“既無依執。當何相承?”師雲:“以心傳心。”雲:“若心相傳。雲何言心亦無?”師雲:“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雲:“若無心無法。雲何名傳?”師雲:“汝聞道傳心。將謂有可得也。所以祖師雲: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瞭瞭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會何堪也。”
問:“衹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乎?”師雲:“什麽心教汝嚮境上見。設汝見得。衹是個照境底心。如人以鏡照面。縱然得見眉目分明。元來衹是影像。何關汝事。雲若不因照。何時得見?”師雲:“若也涉因。常須假物。有什麽了時。汝不見他嚮汝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千般。”雲:“他若識了照亦無物耶?”師雲:“若是無物。更何用照。你莫開眼囈語去。”
上堂雲:“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無事亦無散去。”
問:“如何是世諦?”師雲:“說葛藤作什麽?本來清淨。何假言說問答。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着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末法嚮去。多是學禪道者。皆着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拷你在。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為阿耨菩提。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復何益。故志公雲: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嚮文字中求。假饒你學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衹是在凡聖內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為你不是。與麽人須要嚮古人建化門廣學知解。志公雲: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雖實。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個入處自然會去。為汝不能如是。須要將心學禪學道。佛法有什麽交涉。故云: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决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甚交涉。故經云: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若也會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錯。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瞭瞭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法身。從古至今與佛祖一般。何處欠少一毫毛。既會如是意。大須努力。盡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問:“六祖不會經書。何得傳衣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論。雲何不傳衣?”師雲:“為他有心。是有為法所修所證將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當時衹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所以付法與他。汝不見道。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若會此意。方名出傢兒。方好修行。若不信。雲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為求衣為求法。明上座雲:不為衣來但為法來。六祖雲:汝且暫時斂念。善惡都莫思量。明上座乃稟言。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麽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明上座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知不是。六祖雲如是。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
“豈不見。阿難問迦葉雲:‘世尊傳金輅外。別傳何法。”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雲:‘倒卻門前剎竿着。’此便是祖師之標鄄也。甚生阿難三十年為侍者。衹為多聞智慧被佛呵雲:‘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也難消。夫出傢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始得。且如四祖下牛頭橫說竪說。猶未知嚮上關捩子。有此眼目。方辯得邪正宗黨。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但知學言語念。嚮皮袋裏安着。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麽?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我纔見汝入門來。便識得了也。還知麽?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明眼人笑汝。久後總被俗漢算將去在。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珍重。”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自餘施設皆被上機。中下之流莫窺涯窺。唐大中年。終於本山。伢斷際禪師。塔曰廣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重刻古尊宿語錄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捲十六 | 捲十七 | 捲十八 | 捲十九 | 捲二十 | 捲二十一 | 捲二十二 | 捲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