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3節:師於儒門
田玉川 Tian Yuchuan
除此之外,還有多種推測,有的把出生年代下移,有的認定“壽八十四歲”為準,上推,不一而論。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孟子活了八十多歲無疑。
《孟子》一書,雖無孟子生卒的具體年代記載,但從其中所反映的孟子的一些社會活動中,可以推斷出他大概的生平時間。“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即魏惠王,魏為戰國七雄之一,國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縣),梁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稱梁惠王。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孟子去見梁惠王是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即公元前320年。梁惠王直呼孟子為叟,是對年老男人的尊稱。趙岐《孟子章句》稱:“叟,長老之稱也。猶父也。”那麽,此時被尊稱為叟的孟子,究竟是六十多歲,還是七十多歲呢?且看當時的情景,孟子見了梁惠王相談甚歡,孟子力勸梁惠王實行仁政,梁惠王對孟子之說不少也表示贊同,但不幸的是,孟子到後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而繼位的梁襄王在孟子看來,不似人君,故在公元前319年,離魏去齊。在魏僅一年多,而“孟子為卿於齊”。(公孫醜章句下)在齊國長達八年之久。離齊時,孟子的確已七十多歲了。
這從孟子離齊時的“政治待遇”可以看出:“孟子緻為臣而歸。”“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臥。”(公孫醜章句下)據《麯禮》稱:“大夫七十而致事”,孟子“緻為臣而歸”,正是應了七十之數。同時,《麯禮》又載:“七十賜幾杖”,又應了“隱幾而臥”。這些“政治待遇”,也都證明,孟子離開齊國時已七十多歲了。歸故裏後,十餘年授徒著書,活了八十多歲,無疑。
他的一生,正處於群雄割據,諸侯爭霸的戰國中後期,適逢亂世,備受坎坷,實為不易。
師於儒門
孟子在十五歲以前,深受母親的教誨,學業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十五志於學”,開始拜師求學。那麽,像孟子這樣一位曠世大儒,他的老師究竟為何人?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在研究,但都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孟子師承於子思。《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子思何人?《史記·孔子世傢》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睏於宋。子思作《中庸》。”原來,子思不是別人,是孔子之孫,是戰國時著名的大儒。
子思是否就是孟子的老師呢?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認為:孟子為“子思弟子”;西漢劉嚮《列女傳》也稱:孟子“師事子思”;東漢趙岐《孟子題辭》也說:孟子“長師孔子之孫子思”,但他們的說法,為何與司馬遷的說法不同呢?
究竟是“子思之門人”,還是子思本人?
我們姑且也推測一次,做一道十分簡單的算術題一算便知了。衆所周知,孔子死於公元前479年,孔子的兒子伯魚(即子思之父)比孔子早死三年,即公元前482年。假若子思為遺腹子,他的出生年也不會晚於其父伯魚死亡的公元前482年。由伯魚死亡的年限下推六十二年,即為子思在世之年,最晚到公元前420年。而此年,離孟子出生尚有50多年。子思如何會成為孟子的老師呢?
所以,司馬遷之說應該是對的。“子思之門人”,的確不是子思本人,而是實有其人。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所淑諸人也。”(離婁章句下)孟子本人如是說,他沒有直接成為孔子的學生,他是私下裏嚮人學習的。
顯然,孟子也未明說他的老師究竟是誰。
不知道老師是誰不要緊,衹要明確了學問的師承關係,老師也就在其中了。
據《韓非子·顯學》載:孔子之後,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子之儒。”其中,“孟氏之儒”,與“子思之儒”雖有師承關係,但已分列,說明“孟氏之儒”在戰國時已有相當的影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