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郭璞云:“水出诸毗山也。”珂案:西次三经云:“槐江之山,北望诸毗。”即此山也。
② 郭璞云:“□鱼似蛇;音善。”珂案:即鳝鱼,俗称黄鳝。
③ 郭璞云:“如人相枝梧声;音吾子之吾。”
④ 郭璞云:“疣,赘也。”
⑤ 郭璞云:“臂,前脚也。”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此经文臂上有而字,是也。
⑥ 郭璞云:“如人叫呼。”郝懿行云:“呼,谓马叱咤也。”
① 郭璞云:“言角有甲错也;或作厝。”郝懿行云:“依字正当为厝。说文云:厝,厉石也;引诗‘他山之石,可以为厝’。今诗通作错。”
② 郭璞云:“音欢。”
③ 珂案:鵸已见西次三经翼望之山,与此异。
④ 郭璞云:“无痈疽病也。”
⑤ 珂案:经文芘,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作茈。
⑥ 郭璞云:“音由。”珂案:御览卷九三七引作倏;郝懿行云:“倏与鯈同,玉篇作鯈。”
⑦ 珂案:经文四首,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四目。郝云:“今图正作四目。”
① 珂案:初学记卷三十引此经作犬吠。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异鱼图赞云:“何罗之鱼,十身一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窃糈于春(舂?),伤陨在臼;夜飞曳音,闻春(雷?)疾走。”则是关于此鱼之异闻也。意十首一身之姑获鸟(鬼车),其此鱼之所化乎?王崇庆云:“何罗之鱼,鬼车之鸟,可以并观。”是也。
② 郭璞云:“貆,豪猪也;音丸。”珂案:貆猪白豪,已见西山经竹山。
③ 郭璞云:“辟凶邪气也。亦在畏兽画中也。”
④ 郭璞云:“一作多青碧。”
① 郭璞云:“皆山菜;尔雅有其名。”珂案:尔雅释草云:“蒮,山韭;葝,山□。”□音械,同薤。
② 珂案:初学记卷二十九引此经作兔头麋耳。王念孙云:“御览兽廿二作麋耳,初学同,白帖九十八作鹿耳。当系耳字。”
③ 郭璞云:“或作髯飞。□音豪。”
④ 郝懿行云:“疑即尔雅鼯鼠夷由也,耳、鼯、夷并声之通转;其形肉翅连尾足,故曰尾飞。”
⑤ 郭璞云:“(月采),大腹也,见裨苍;音采。”
① 郭璞云:“或作舂山。”郝懿行云:“穆天子传有舂山,即钟山也,已见西山经。”珂案:钟山见西次三经。
② 郭璞云:“山葱,名茖,大叶。”珂案:山葱见尔雅释草。
③ 郭璞云:“山桃,榹桃,子小,不解核也。”珂案:榹桃见尔雅释木。
④ 珂案:泑泽已见西次三经不周之山。
⑤ 珂案:经文文身,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作文背。
⑥ 郭璞云:“言佯眠也。”
⑦ 郭璞云:“或作(女卖)(女会)。鴳音遏。”珂案:经文幽鴳,御览卷九一三引作幽頞,引图赞亦作幽頞,据郭音,作幽頞是也。
① 郭璞云:“如人呼唤;□音叫。”
② 郝懿行云:“楚词卜居云:‘将哫訾栗斯。’王逸注云:‘承颜色也。’哫訾即足訾,其音同;栗斯即竦斯,声之转。”珂案:上文足訾“见人则呼(或笑)”,此竦斯“见人则跃”,正王逸注所谓“承颜色”之状;郝说可信。
③ 郭璞云:“可以取铁。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铜。’音慈。”
① 郭璞云:“今名鯸鲐为鲑鱼;音圭。”
② 郭璞云:“或作朴牛,朴牛见离骚天问,所未详。”珂案:楚辞天问云:“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王逸注:“朴,大也。”当即此朴牛矣。然朴牛又即服牛,有“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易系辞)之义,及该(王亥)、恒(王恒)失之得之之由,此郭云“所未详”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九“王亥”节注⑤。
③ 珂案:经文鸤鸠,宋本、藏经本、毛扆本均作尸鸠。郝懿行云:“鸤当为尸。”
① 郭璞云:“尔雅云:‘窫窳似貙,虎爪。’与此错。轧愈二音。”郝懿行云:“海内南经云:‘窫窳龙首,居弱水中。’海内西经云:‘窫窳蛇身人面。’又与此及尔雅不同。”珂案:关于窫窳,见海经新释卷五“窫窳龙首”节注①及注④。
② 郭璞云:“水出雁门山间。”
③ 郭璞云:“音沛;未详。或作鯆。”毕沅云:“即(鱼匊)鱼也,一名江豚。”
① 王崇庆云:“北次二经之首,下当遗山字。”珂案:王所见甚是,否则不辞矣;诸家皆漏略。然所遗“山”字,当在“之首”上,本作“北次二山之首”,迨改山字为经字,始成此不辞之语。此亦为山海经之“经”本当为“经历”之“经”确证之一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
② 郭璞云:“临汾水上也;音坟。”
③ 郭璞云:“涔音岑。”
2、又西①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②。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③。
① 珂案:经文西,宋本、吴宽抄本并作北,郝懿行校藏经本亦作北,作北是也。
② 郭璞云:“银之精也。”
③ 郭璞云:“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
① 郭璞云:“闾即羭也,似驴而岐,角如□羊,一名山驴。周书曰:‘北唐以闾。’”
② 郭璞云:“即白鵫也;音于六反。”珂案:白鵫即白翰,已见上文西山经嶓冢之山。
③ 郭璞云:“小鱼曰倏。”珂案:经文倏,宋本作鯈,倏、鯈字通。经文麟,宋本、汪绂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作鳞,麟、鳞声同。
④ 郭璞云:“或作骚,骚臭也。”郝懿行云:“骚臭盖即蕴羝之疾,俗名狐骚也。”珂案:经文其音如叱,宋本、何焯校本叱作咤。
① 郭璞云:“音谷。”
② 郭璞云:“般冒两音;或作夏也。”郝懿行云:“夏形声近贾,大荒南经有鹰贾,郭注云贾亦鹰属;水经注引庄子有雅贾,盖是乌类,经言此鸟状如乌,疑是也。”
③ 郭璞云:“鸺鹠之属。”
④ 郭璞云:“中热也;音谒。”汪绂云:“今鸺鹠亦可治热及头风。”
⑤ 珂案:即上文敦头之山印泽;以知邛、印二字之易讹也,则大荒西经“黎邛下地”之为“黎印下地”,于此又得一证矣;见海经新释卷十一“日月山”节注⑦。
①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九百三十八卷引此经决水,决字不作重文。”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
② 郭璞云:“(鱼帝)见中山经。或曰,人鱼即鲵也,似□而四足,声如小儿□,今亦呼□为(鱼帝);音。”珂案:中次七经少室山休水多
(鱼帝)鱼,即郭注所云“见中山经”者。又人鱼,西山经竹山竹水亦有之,见该节注④。
③ 郝懿行云:“说文云:‘痴,不慧也。’中山经云:‘(鱼帝)鱼食者无蛊疾。’与此异。”
① 珂案:肾(月改肉)音肾。
② 郭璞云:“言颈上有肉肾(月改肉);句瞿,斗也,音劬。”
③ 郝懿行云:“说文云:‘领,项也;胡,牛顄垂也。’此牛颈肉垂如斗,因名之领胡与?”
④ 郭璞云:“音陷。”
7、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①。
① 郝懿行云:“即矾石也。淮南俶真训云:‘以涅染缁。’高诱注云:‘涅,矾石也。’”
8、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①,是多石。?水②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
① 珂案: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经首太行山,则起自河南省济源县,北入山西省境,与王屋山遥相对,列子谓之“太形”。云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天帝感愚公移山之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异之。云云,则二山在神话传说中原本一地也。
② 郭璞云:“?音辇。”
① 郭璞云:“即盐池也;今在河东猗氏县。或无贩字。”珂案:水经注涑水及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此注盐池上并有解县二字,则正沈括梦溪笔谈所谓“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者;见海经新释卷九“应龙杀蚩尤与夸父”节注②。
② 郭璞云:“根似羊,可食;曙豫二音。”郝懿行云:“即今之山药也。”
③ 郭璞云:“子似椒而细叶,草也。”
④ 郭璞云:“或曰食之不醉。”
11、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①,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① 郭璞云:“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穆天子传曰:‘北升孟门九河之□。’”
① 郭璞云:“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珂案:长子县属今山西省;发鸠山亦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为太行山分支。
②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白首赤喙。”
③ 郭璞云:“炎帝,神农也;娃,恶佳反,语误或作阶。”珂案:关于炎帝之神话,见海经新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②。
④ 郭璞云:“堙,塞也;音因。”珂案:述异记云:“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则是此一神话之流传演变也。
① 郭璞云:“木中枚也;音荀。”珂案:说文六云:“枚,干也,可为杖。”
② 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珂案:芎藭已见西次四经号山。
③ 郭璞云:“□似□而大,白色也。”
④ 郭璞云:“(上秋下黾)黾似虾蟆,小而青;或曰,□黾一物名耳。”珂案:郭注(上秋下黾)黾,郝懿行以为当为耿黾之讹;尔雅释鱼:“在水者黾。”郭注云:“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即郭此注之(上秋下黾)黾也。
① 郭璞云:“藻,聚藻;茞,香草,兰之类,音昌代反。”珂案:经文藻茞,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⑩谓疑是藻珪之误,其说近是,可供参考;古祠神皆以玉瘗,未闻以聚藻香草瘗者。参见中山首经篇末注②。
② 郝懿行云:“载亦戴也,古字通。”
③ 郭璞云:“不薶所用玉也。”
④ 郝懿行云:“皆生食不火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