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诗歌评论 》  白居易    返回  唐诗鉴赏辞典 》
村居苦寒
    
刘学锴 Liu Xuekai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期间的元和“八年十二月”。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当系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象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
 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诗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贾文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   I   [II]   页| | 观刈麦时为盩厔县尉 | 宿紫阁山北村 | 村居苦寒 | 轻肥 |  | 买花 | 上阳白发人 | 杜陵叟 | 缭绫 |  | 卖炭翁 | 夜雪 | 长恨歌 | 琵琶行 |  | 花非花 | 邯郸冬至夜思家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  | 惜牡丹花 | 望驿台 | 江楼月 | 村夜 |  |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 燕子楼 | 蓝桥驿见元九诗 | 舟中读元九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