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
2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葛劍雄 Ge Jianxiong
在北方,為了打擊和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明軍不止一次發動進攻,如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親自率步騎50萬擊瓦剌馬哈木,追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土拉河);永樂二十二年成祖又親徵,至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東北的達蘭納穆爾河而還。但由於明軍長途進軍,離後方很遠,對手又是遊牧民族,流動性很大,所以既難以久駐,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雖然明朝無法占領每次軍事行動到達的地方,但因實力強大,洪武時的北界還是推進了很多,先後設置了大寧衛(駐今內蒙古寧城縣西)、開平衛(駐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東勝衛(駐今內蒙古托剋托縣)和興和所(駐今河北張北縣)等軍事駐屯機構。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設大寧都司,次年改稱北平行都司,治所在大寧衛,轄境北至今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內蒙古剋什剋騰旗、查幹諾爾一綫。其西的明朝北界則在陰山山脈和賀蘭山一綫。
在西拉木倫河以北是兀良哈部族,明朝在那裏設了三個羈縻衛,稱為兀良哈三衛。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舉兵推翻建文帝奪取皇位時,曾聯絡兀良哈三衛支援,到朱棣登位後,就將北平行都司改名大寧都司,移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市),原來的轄地都作為報酬讓給了兀良哈。東勝左右衛也分別遷到了今河北的盧竜和遵化。這樣一來,開平衛和興和所成了孤懸的據點,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興和所被蒙古阿魯臺襲陷,遷治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開平衛也移治獨石堡(今河北赤城縣北獨石口)。至此,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內的明朝北界已經退到了以後的長城一綫。河套地區本來是明朝的轄地,但在東勝衛後撤後失去了支援,而蒙古卻不斷入侵,到天順(公元1457—1464年)後就完全成了蒙古的勢力範圍。嘉靖時曾一度準備收復河套,但沒有成功。所以在今陝西、寧夏和甘肅境內的明朝疆域也是以長城一綫為北界了。當然,以長城為界並不是絶對的,與遼東邊墻一樣,山海關以西的長城(明代也稱為邊墻)也不一定完全按照當時的疆域範圍建築。而且由於韃靼、瓦剌以遊牧為主,實力也有盛有衰,有時逼近長城,有時又退卻很遠,明朝的實際控製區常常越出長城,在長城以北還存在一些雙方勢力交錯或者都不加控製的地區。
洪武初年,明朝曾取得了元朝在西北的全部疆域,即亦集乃路(治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沙州路(治所在今甘肅敦煌市)、肅州路(治所在今甘肅酒泉市)和甘州路(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市),占有今甘肅和內蒙古的西部。但不久就放棄了西部,撤到了嘉峪關。當時在關外還設有七個羈縻衛所,自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後,其西的土魯番勢力日益強大,吞併了這些羈縻衛所,明朝的疆域就限於嘉峪關以東長城以內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一 引言 | 2 疆域何所指 | 3 疆域種種 | 二 走嚮統一的漫長歷程:先秦時期 | 2 商朝 | 3 西周 | 4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 | 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 1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 2 西漢初的睏境 | 3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 4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 5 東漢的疆域 | 6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 四 長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 2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 3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 4 北方的局部擴展和南方的退縮 | 五 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 2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 3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 4 邊疆政權的消長 | 5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 六 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