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三、 杜甫(7)      Min Zeping

  杜甫在诗歌中主要介绍了自己经历,这与诗歌的题目很不匹配,清人说这样才体现出了杜甫的高超之处,“自叙反详,叙李反略。则似翻宾作主,翻主作宾矣”。细细想来,似乎也没有这么高深。这首诗虽然是“赠给李白”的,但对方是大名士,自己是个文学青年,只有先多自我介绍了。杜甫先发了一通牢骚,说自己在洛阳上上下下整整活动了两年,算是见识了世态炎凉。为什么要把满腹牢骚都告诉对方呢?显然杜甫注意到了李太白此时的心情与处境。这位天仙诗人刚刚被皇上从京城放归,心里自然不痛快,需要招人发泄与倾诉。这样,两个落魄的人同病相怜,才会有共同语言。接下来的杜甫更让我们吃惊,他向李白介绍了自己学仙求道的经历,并邀请对方一同去去求仙访道“拾瑶草”。这显然也搔到了李白的痒出,求仙放道,正是李白所喜欢的事情,虽然我们不能就此判定作为文学青年的杜甫有迎合李白或者投其所好的动机,但至少他在努力寻找两人的共同点,因为我们很少看到杜老夫子谈到游仙的事情,也很难找到他求仙炼丹之类的证据。
  据说这年秋天,有着共同爱好的两个人结伴而行,越过黄河,去王屋山寻找著名地道士华盖君。谁知走到小有清虚洞天,竟然得到华道士已经仙逝的消息,两个人只好惆怅而返。既然失去了共同的目标,两个人只得分道扬镳,李白去了陈留,杜甫到了梁宋。
  不久,李白又赶到梁宋,此时高适也来到这里。三个人的共同爱好是什么呢?那就是呼鹰逐兔,打猎喝酒。李白夸耀说“鹰豪鲁草白,狐兔多鲜肥”(《秋猎孟诸夜归》),这真让人垂涎三尺。晚年的杜甫想起往日的壮举,不免有些黯然,羞愧地说:“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昔游》)。
  第二年,高适要南行,李、杜要北上,三人就此分手。这时,李白要到齐州紫极宫领受高天师的“道箓”。杜甫这次没有勉强自己,年轻的他经历的挫折还很少,他要继续在仕途上奋进,为此,杜甫独自到齐州去拜谒当时的名人北海太守李邕,继续营造声势,为考试做准备。秋天的时候,杜甫到了兖州,李白从任城而来,两人第三次相聚,感情也愈发浓烈了。杜甫深情地写道: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感情亲密无间了,有了深厚的友谊,年轻的杜甫不再仰视对方,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资格规劝对方了,于是他郑重其事地说: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诗歌前两句是他对李太白生活状态的全面总结与的回顾,后两句则是杜甫对大诗人的殷勤希望与认真的规劝。《杜诗镜铨》注云:“是白一生肖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在杜甫看来,他的规劝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方没有理由不接受、不感动。但也有读者说,李太白固然不了解杜甫——因为他还没有成长起来,而杜甫似乎也不怎么理解李白,他并没有真正体察到李白的那份潜藏在佯狂超脱表象下的沉痛与悲凉,这也就是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评价所说的“有那么一点疏远之感”(《中国诗史·李白与杜甫》)。冬天的时候,李白要重游江东,而杜甫则要西去长安。两人在兖州城东石门分手,从此一别,音容渺茫。李白在沙丘(山东临清)记起杜甫,写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之后,再也没有提起杜甫。杜甫经常得知李白的消息,一再在梦见他,也写过很多诗来表达自己的牵挂,如《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独怜其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歌情感虽然浓烈真挚,但让很多喜欢李白的读者很不服气,觉得杜甫的态度变化实在太大,从费尽心机结交,投其所好,仰慕到平等的规劝,到如今的哀怜同情,似乎过于势利,有违交友之道。在这些读者看来,李太白那样飘逸的诗人,晚年即使落魄,政治上有了污点,也没有谁有资格去怜悯他,杜甫也不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