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子》心得 》
第2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6)
傅佩榮 Fu Peirong
接着,拖纍我們天賦的是什麽?是“厭惡、愛好、喜悅、憤怒、悲哀、歡樂”。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樂”加上“惡欲”這六種情緒反應。所謂天賦,是指我們與生俱有的本性與稟賦,如果沒有情緒的起伏波動,就很容易處於平靜和諧的狀態。
最後,阻塞我們走嚮大道的又是什麽呢?是“去職、就任、取得、給予、智巧、才幹”。這六項涉及了得失利害的計較,讓人以為短短的一生、眼前的成敗就代表了一切,以致完全無視於萬物的起源與歸宿,亦即完全忘了還有大道的存在。
莊子列舉上述四組六項的幹擾之後,作出重要的結論。他說:“這四種各六項不在心中激蕩,就會心正,心正就會安靜,安靜就會澄明,澄明就會虛空,虛空就無所作為,同時沒有什麽事做不成的。”由此可知,修煉的方法是:不受“四六”操控,再由正而靜,由靜而明,由明而虛。到了虛的下一步,則是“無為而無不為”了。“無為”是指無心而為,順勢而行,然後所有該做的事情都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從這裏可以回溯莊子所強調的“心齋”之說。《莊子?齊物論》藉孔子之口教導顔回說:“你心志專一,不要用耳去聽,要用心去聽;不要用心去聽,要用氣去聽。耳衹能聽見聲音,心衹能瞭解現象。至於氣,則是空虛而準備響應萬物的。衹有在空虛狀態中,“道”纔會展現出來。空虛狀態,就是心的齋戒。”
這一段描述最難理解的是“要用氣去聽”。這種聽根本不是聽,而是以空虛狀態來“準備響應萬物”。意思是:我沒有任何預設立場,也不去判斷自己聽到什麽,或者自己喜不喜歡所聽到的;我要讓聲音像風一樣,聽到風聲,卻不知道它從哪裏來,或它將吹往何處;有聲就像無聲,無聲亦如有聲,我衹是單純地接受一切。
心齋所形成的空虛狀態,還有一個最神奇的效果,就是“道”將會展現出來。莊子身為道傢的代表,他的著述目的無非是嚮世人說明“道”是怎麽一回事,以及如何可以悟道,並且悟道之後將會産生何種妙境。
原來,我們的心除了一般的認知及思考能力之外,還有豐富的潛能,可以經由心齋的修煉而呈現出一種特殊狀態,讓“道”在其中展現出來。這樣的“道”,實在不是言語可以清楚描述的。道傢固然強調覺悟,但是若無適當的修煉,一切將衹是空中樓閣而已。【引文】
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纍,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纍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