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精品讀庫:這十本書改變了世界 》
第26節:《君主論》:暴君導師(2)
梅朝榮 Mei Chaorong
因此,君主永遠不要讓自己的思想離開軍事訓練問題,而且他應該在和平時期比在戰爭時期更加註意這個問題。他要做到這一點,可以有兩個方法:其一是采取行動,其二是靠思考。關於行動方面,君主除了必須把他的人妥善地組織起來加以訓練之外,自己必須不斷地從事狩獵,藉以鍛煉身體,習慣於艱苦生活,並且認識各處地理狀態,瞭解山脈是怎樣起伏的,峽𠔌是怎樣凹陷的,平原是怎樣展開的,還要明了河流沼澤的特性,而且對於這一切必須予以最大的註意。
這種知識有兩種用處:首先是他學會怎樣瞭解自己的國土,就能夠更好地懂得怎樣保衛它;其次,如果此後他有必要瞭解任何其他地方時,由於他對那個地方的知識與經驗,他就能夠很容易瞭解那個地方。因為,舉個例子說,在托斯卡納的丘陵、山𠔌、平原、河流和沼澤同其他地區這些地方有某種相似之處,從而一個人由於瞭解一個地區的地勢,就能夠很容易地瞭解其他地區的地勢。君主如果缺乏這種專長,也就是缺乏了一個首領應該具備的頭一個條件,因為這種專長告訴他怎樣發現敵人,選擇根據地,率領軍隊安排作戰陣地,以及利用有利條件圍攻目的地。
阿凱亞人的君主菲利波門曾經受到史學家的各種贊揚,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他在和平時期還是思考着戰爭的方法;當他和他的朋友一起在鄉村的時候,他常常停下來同他們討論:如果敵人在這個山丘出現,而我們和我們的軍隊卻在這裏,誰享有地利呢?我們怎樣才能夠保持隊形穩妥地打擊敵人呢?如果我們想退卻,應該怎樣采取行動呢?如果敵人退卻了,我們應該怎樣追擊呢?當他和他們一起走着的時候,他會嚮他們提出一支軍隊可能遇到的一切情況,他傾聽他們的意見,並且說明自己的意見,同時提出理由加以論證。這樣一來,由於這樣經常不斷地深謀遠慮,他在率領軍隊時就不可能發生他不能夠應付的任何意外事件。
但是,為着訓練腦筋,君主還應該閱讀歷史,並且研究歷史上偉大人物的行動,看看他們在戰爭中是怎樣做的,檢查他們勝利與戰敗的原因,以便避免後者重蹈覆轍。最重要的是他應當像過去那些偉大人物那樣做。他們要選擇某一個受到贊美和尊崇的前人作為榜樣,並且經常把他們的舉措和行動銘記心頭,據說,亞歷山大大帝就是效法阿基裏斯,愷撒效法亞歷山大,西奇比奧效法居魯士。誰讀色諾芬所寫的居魯士王的生平,誰就會從西奇比奧的生平看到他效仿居魯士給自己帶來多大光榮,同時在純潔、和藹、仁慈、寬宏大量方面,西奇比奧同色諾芬所描述的關於居魯士的特性多麽吻合。
這樣一類的方法,賢明的君主必須遵守;而且在和平時期絶不能夠無所事事,相反,應該努力地利用這些時間,以便在命運逆轉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反擊的準備。
第十六章
論慷慨與吝嗇
現在從上述的頭一種品質開始談起。我說,被人們稱為慷慨可能是好的;可是,如果慷慨在做法上使你不獲稱譽,它就損害你了;因為如果你有道德地並且正當地慷慨行事而不見知於人,你就逃避不了與此相反的惡名。所以,一個人如果希望在人們當中保有慷慨之名,就必不可免地帶有某些豪侈的性質,以致一個君主常常在這一類事情上把自己的財力消耗盡了。到了最後,如果他們想保持住慷慨的名聲,他就必然非同尋常地加重人民的負擔,橫徵暴斂,衹要能夠獲得金錢,一切事情都做得出來。這就使得他的臣民開始仇恨他,而且當他變得拮据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會敬重他。結果是,因為他這樣的慷慨損害了許多人,而受惠者衹是很少數人,所以他是第一個遭遇睏難的人,不論發生什麽危險,他將先受其害。而等到他認識到這一切想要縮手的時候,他將立即獲得吝嗇的惡名。
因為君主除非使自己負擔損失,否則就不能夠運用這種慷慨的德性揚名於世,所以,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話,對於吝嗇之名就不應該有所介意。因為當人們看見由於節約的緣故,他的收入豐盈,能夠防禦對他發動戰爭的任何人,能夠建功立業而不加重人民的負擔;因此隨着時間的流轉,人們將會認為這位君主愈來愈慷慨了。這樣一來,他對於一切人說來就是慷慨的,因為他沒有增加他們的負擔,他們人數又很多;反之,他對於沒有施與的人說來是吝嗇的,但這些人畢竟為數甚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論語》:東方聖經(1) | 第3節:《論語》:東方聖經(2) | 第4節:《論語》:東方聖經(3) | 第5節:《論語》:東方聖經(4) | 第6節:《論語》:東方聖經(5) | 第7節:《論語》:東方聖經(6) | 第8節:《論語》:東方聖經(7) | 第9節:《論語》:東方聖經(8) | 第10節:《論語》:東方聖經(9) | 第11節:《論語》:東方聖經(10) | 第12節:《莊子》:道傢寶典(1) | 第13節:《莊子》:道傢寶典(2) | 第14節:《莊子》:道傢寶典(3) | 第15節:《莊子》:道傢寶典(4) | 第16節:《莊子》:道傢寶典(5) | 第17節:《莊子》:道傢寶典(6) | 第18節:《莊子》:道傢寶典(7) | 第19節:《莊子》:道傢寶典(8) | 第20節:《莊子》:道傢寶典(9) | 第21節:《莊子》:道傢寶典(10) | 第22節:《莊子》:道傢寶典(11) | 第23節:《莊子》:道傢寶典(12) | 第24節:《莊子》:道傢寶典(1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