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   》 第25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1)      David - Smith

  北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进行的重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是如何运转的。北京奥运区曾经是上万名低收入者的居住区,如今这些居民已被妥善迁往他地,为向世界展示新建筑留出空间,其中之一就是具有未来派风格的鸟巢型体育场。"鸟巢"是由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设计的,他们曾经将伦敦的一座电站变成了现在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建设奥运设施动用了众多的建筑工人,其中修建机场就有四万人,这证明了中国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表明国家具备按照自己的意志调配民众的能力,而工人的目的则是利用奥运前北京大兴土木的机会努力赚钱。萨迪奇写道:"奥运之后他们将无事可做,只有回到他们遥远的家乡,把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新城市留给别人居住。新北京展示了最近中国成长为经济强国的新面貌,但同时也可能会让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更加突显。"为了向世界呈现北京可能展示的最好形象,政府正在考虑在奥运期间北京企事业单位分时上下班、车辆分单双号上路等问题。空气治理现在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以前外国游客常听说北京是一座雾蒙蒙的、街道脏乱的城市,到时他们见到的可能是一座非常清新的绿色城市。政府还要求首都市民要尽量规范行为,《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在奥运开幕前两年就分发到了每个家庭,为居民的行为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高盛对中国的期待
  2001年11月,也就是"9·11"事件两个月之后,当人们还在思考伊斯兰恐怖主义如何改变世界时,高盛公司却抛出了另外一个话题。该公司在一份名叫《建设更加美好的全球经济"金砖四国"》的报告中,指出投资银行正把目光投向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这四个国家也被称为"金砖四国"。高盛公司的经济研究全球总裁吉姆·奥尼尔是该报告的作者,他说,尽管这四个国家的GDP总量只占不到全球经济的8%,但是如果以其他方式计算,它们的总量会是非常惊人的。当各国的市场汇率与事实不一致时,经济学家常用购买力评价来进行国际比较。原理比较简单:汇率意味着用同样的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买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奥尼尔指出2000年"金砖四国"的经济总量不是8%,而是超过了23%。无论从哪方面衡量,中国都变成了四国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它占据了调整后的全球经济份额的12.5%,比"金砖四国"中其他三个国家之和还多。以购买力评价计算,日本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因而中国就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意大利在内的八国集团有效地操纵着当今世界经济的走向。自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八国集团对全球金融市场做出了不少声明,有时还用政策行动来支持它们的声明。但是在2001年,据奥尼尔的研究,它的成员资格变得非常不合理,他写道:"我们认为中国应该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同时相对于加拿大,巴西和印度也可以参与到该组织的某些领域中。"他补充说,要管理全球经济最好是通过一个新的"九国集团"来实现,九国是指"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美国、日本、德国、欧元国家(单一货币成员国)和英国。他也对中国10年后的经济规模做了简单的估计。到2011年,即使不用购买力评价的方式来衡量,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总量也将会超过法国和英国,甚至会超过德国。奥尼尔承认仅仅凭借经济规模并不能保证中国可以加入世界大国的俱乐部,但是不管怎样,中国的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
  中国的成长故事
  2005年底,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2004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评估有很大变化。一项新的经济普查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私营经济的准确数据,从而为GDP的更改提供了依据。中国政府突然发现多出了17%的经济产出,主要反映在电信业、零售业、房地产行业以及诸如旅店和停车服务等低收入行业。这使得中国2004年的GDP大大超过了位居世界第六位的意大利,并有望在200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这些数据再次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但是人们也提出中国如何能保持经济增长的问题。这是否仅仅是亚洲增长神话更大规模的一个版本?是否仅仅犹如首先在日本,接着在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韩国出现的神话那样?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确遵循了亚洲模式,所以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除了庞大的规模和巨大的人口外,中国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中国其他方面的独特现象却值得我们描述一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第2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第3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第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第5节:第一章、历史回顾(2)第6节:第一章、历史回顾(3)
第7节:第一章、历史回顾(4)第8节:第一章、历史回顾(5)第9节:第一章、历史回顾(6)
第10节:第一章、历史回顾(7)第11节:第一章、历史回顾(8)第12节:第一章、历史回顾(9)
第13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0)第1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1)第15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
第16节:第二章、走进中国(2)第17节:第二章、走进中国(3)第18节:第二章、走进中国(4)
第19节:第二章、走进中国(5)第20节:第二章、走进中国(6)第21节:第二章、走进中国(7)
第22节:第二章、走进中国(8)第23节:第二章、走进中国(9)第24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0)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