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票 》 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幸存和發展:大衰退 》
第25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8)
辜朝明 Koo
但是,當時美國的企業債券回報率和銀行貸款利率的下降程度卻沒有70年後的日本那樣顯著,這或許是因為在大蕭條期間,美國經濟倒退的嚴重程度使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受到的質疑要超過它們70年後的日本同行。反過來說就是,日本在大衰退時期依然高於經濟泡沫頂峰期的國內生産總值支撐了日本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
伯南剋(2000)20主張美聯儲本應在1929年至1931年期間註入準備金,因為在此期間銀行可以有效地運用這些追加準備金。但實際情況是,當時的美國銀行甚至連它們在1929年以前從美聯儲藉的七億美元都無法有效利用,正在嚮美聯儲歸還準備金。當銀行由於缺少來自私營部門的資金需求因此轉而嚮美聯儲歸還所欠債務時,美聯儲增加銀行係統內部準備金的做法就完全是無的放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31年。儘管美聯儲的放貸在1931年後期爆發的銀行危機,以及1933年初全美銀行停業整頓期間有所增加,但這兩次貸款回升都衹是暫時性的,在長期走嚮上依然保持着下跌趨勢。所有這些事實都表明,自1929年起,美國私營部門資金需求在急劇降低。
儘管伯南剋(1983)和其他學者也觸及過諸如無力償還債務和負債過高等與債務人有關的問題,但是大多是從它們對放貸機構的影響這個角度來展開的,例如債務人的睏境如何引發了銀行危機,或者增加了債務仲裁成本等。這些學者從未考慮過債務償還本身的破壞力,也沒有意識到全國性的償債風潮能夠在無須放貸機構做出任何改變的情況下,顯著降低總需求和貨幣供應量。每當一個無力償還債務的藉貸方遭到銀行清算,就會有千百個藉貸方更加努力地償還債務,以避免那種可悲的下場。也正是這些藉貸方償還的債務,最終摧毀了美國的經濟和貨幣供應量。
特敏(1976)註意到了個人部門的去債務化(Deleveraging)現象,但卻以“數據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痕跡”21否認了它的影響。而事實是銀行儲蓄已經減少了33%,銀行貸款減少了47%。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1978)通過考察個人資産負債表得出結論,認為消費的下降是由於負債導致個人資産減少所致,他的觀點衹留意了資産價格下跌造成的負財富效應,而沒有考慮到個人債務的償還對於消費和貨幣供應量的負面作用。放眼1929年以前美國個人債務驚人的急速擴張,也就毫不奇怪為何個人也像企業一樣忙於償還債務了。
同樣的,伯南剋和米霍夫(2000)同艾森格林(2004)在探討貨幣創造乘數效應減弱的原因時,他們也都將責任完全歸咎於公衆對於貨幣囤積需求的增加。22他們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因為藉貸方開始償債而造成貨幣創造乘數效應減弱的可能性。事實上,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的債務償還纔是削弱貨幣創造乘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對於伯南剋和米霍夫“為什麽貨幣存量的變化如此反常(從1928年到1931年)”23的疑問,回答就是:因為企業和個人都在償債。
儘管公衆囤積貨幣傾嚮的上升總是和銀行擠兌的發生相輔相成,但是這種傾嚮僅僅導致了貨幣創造乘數效應最多15%的減弱,其餘的85%則是由於公衆減少負債傾嚮的上升。以上提及的這些學者之所以很少考慮到這種可能性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最基本的假定就是:企業永遠都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並尋求資金。
當企業開始動用銀行儲蓄來償還債務時,就對貨幣供應量和經濟發展兩個方面造成了損害,進而導致了通貨緊縮和銀行危機的發生。雖然艾森格林(2004)認識到了藉貸方對於通貨緊縮的預計使他們停止繼續藉貸,但實際情況是,資産價格下跌引發的經濟低迷以及隨之而來的通貨緊縮導致這些藉貸方不僅停止藉貸,而且還開始積極地償還債務。
4.對於弗裏德曼的批判
有意思的是,在米爾頓?弗裏德曼和安娜?施瓦茨聞名於世的著作《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中,有許多篇幅的內容實際上支持了在大蕭條期間美國承受的是貸款需求不足的觀點。比如弗裏德曼和施瓦茨講述了當時的紐約聯邦儲蓄銀行行長喬治?哈裏遜(George L.Harrison)如何給其他地區聯邦銀行行長們寫信,企圖說服他們在1930年6月增加更多的流動性。但是結果衹有亞特蘭大和裏士滿的兩名聯邦銀行行長支持他的建議,另外九名行長則大多毫不猶豫地拒絶了他的請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
|
|
第1節:導讀(1) | 第2節:導讀(2) | 第3節:導讀(3) | 第4節:日本經濟衰退(1) | 第5節:日本經濟衰退(2) | 第6節:日本經濟衰退(3) | 第7節:日本經濟衰退(4) | 第8節:日本經濟衰退(5) | 第9節:日本經濟衰退(6) | 第10節:日本經濟衰退(7) | 第11節:日本經濟衰退(8) | 第12節:日本經濟衰退(9) | 第13節:日本經濟衰退(10) | 第14節:日本經濟衰退(11) | 第15節:日本經濟衰退(12) | 第16節:日本經濟衰退(13) | 第17節:日本經濟衰退(14) | 第18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1) | 第19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2) | 第20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3) | 第21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4) | 第22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5) | 第23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6) | 第24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7)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