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唐詩百話 》
25.王昌齡:七言絶句四首
施蜇存 Shi Zhecun
長信秋詞(三首之一)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寄穆侍禦出幽州
一從恩譴度瀟湘,塞北江南萬裏長。
莫道薊門書信少,雁飛猶得到衡陽。
七言絶句的唐律聲調,完成於初、盛者之際,作者愈多。加以西域歌麯大量輸入,需要新的歌詞以配樂,詩人們都利用絶句的形式。因此,開元、天寶年間,絶句盛行,尤以七言絶句為主。
七言絶句一共衹有二十八字,聲韻、章法、句法的錯綜變化,題材的多樣,詩人藝術手法的各有特色,使這二十八字能組織成種種不同圖案的萬華鏡。在盛唐詩人中,王昌齡特別是作七言絶句的高手,他的七言絶句傳到今天的也是最多。我們現在再選講他四首七絶。關於從軍,邊塞的絶句,已經講過一首,這裏不再選了。現在選取的是其他兩種題材的作品。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今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官秘書郎。二十二年,中宏詞科,調汜水尉,遷江寧丞。史傳中說他因為“晚節不護細行”,貶竜標尉。安祿山之亂,他回到家乡,不知因何事,為縣令閭丘曉所殺害。所謂“晚節不護細行”,竟無從查考,不知是怎麽一回事。做江寧縣丞的時候,大約是他作詩的全盛時期,因此當時人稱他為王江寧。他最後的官職是竜標尉,故後世人稱他為王竜標。
這裏所選四首絶句,前二首屬於宮詞、閨怨一類,後二首屬於朋友投贈一類。加上從軍邊塞詩,就是他全部七絶的題材了。
宮詞是寫宮中妃嬪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她們對君王的怨情,或者是失寵了,或者是求寵而不得,或者是悲嘆青春虛度。閨怨是寫一般民間婦女的情懷,或者失寵於丈夫,或者懷念離別已久的丈夫。二者實在是同樣的題材,不過作宮詞就需要多用些華麗的辭藻,而且往往是藉古喻今,不能明白地直說是當今皇宮中時事情。這一類閨情詩,雖然《詩經》中已開始出現,但在晉宋之間,民歌流行以後,助長了它的波瀾。《樂府詩集》中有許多晉代的民間情歌,如《子夜歌》、《讀麯歌》,也都是五言四句。到了梁陳時代,文人用這種題材來描寫貴族婦女的生活和愛情,就成為宮體詩。唐代詩人繼承這一傳統,但采用比興方法,將失寵或不得寵的婦女的怨情,隱喻自己不得志的遭遇。於是使這類詩具有新的意義,形成了一個新的傳統。
《長信秋詞》共有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三首。五首詩的題材是漢成帝兩個妃子的故事。成帝先寵愛上班婕妤。不久又寵愛了趙飛燕。班婕妤失寵後,自請到長信宮去侍候太後,這樣纔得避免趙飛燕的妒害。班婕妤是史學家班固的祖姑,也有文才。她留下了一篇自敘性的賦,其中有句云;“奉供養於東宮兮,托長信之末流;供灑掃於帷幄兮,永終死以為期。”就是敘述她退居東宮,為太後執酒掃之役,甘心從此終老。王昌齡運用這個歷史故事,作《長信秋詞》,描寫班婕妤在長信宮中秋天裏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說:天色黎明,殿門開了,她捧了掃帚進去打掃。第二句說:暫且拿一把團扇在殿前徘徊休息。將,作持字解。為什麽這裏忽然用到團扇?因為秋風一起,團扇被人拋棄了,恰好象徵婦女的失寵。班婕妤在殿前徘徊,是和團扇在一起,一個是失寵的人,一個是失寵的物,所以詩人說“共徘徊”。昭陽是趙飛燕居住的華麗的宮殿。班婕妤看到從昭陽宮那邊飛來的烏鴉,背上還帶着太陽光,而自己身上卻照不到,因而感嘆自己的容顔反而不及烏鴉。太陽,在文學上常是君王的象徵,太陽光,是君王恩寵的象徵。這樣一說明,這兩句的形象思維就清楚了。從散文的語法觀點來看,“猶帶"的主語,應當是“玉顔”,但這是講不通的。從詩意的分析來看,主語應當是“寒鴉”。這是詩與散文語法結構不同之處。
第二首較為簡單,用正面描寫的賦體。一個不知憂愁的青年婦女,在春天裏打扮得齊齊整整,上樓去眺望。忽然看到路邊楊柳已經抽青,纔後悔不該讓丈夫離傢遠去,追求封侯做大官。凝妝即嚴妝、盛妝。翠樓、朱樓、紅樓都是指婦女所居,詩人可以隨便用,但青樓卻專指妓女所居了。覓封侯是從軍的代用詞。衹有從軍殺敵,建立軍功,才能得封侯之賞。所以這一句等於說“侮教夫婿去從軍”。這首詩有兩個麯折。第一個麯折是第三句與第四句的關係。為什麽她看到陌頭柳色,就後悔不該讓丈夫遠行。不動腦筋,就不能瞭解。不能體會封建時代婦女的思想感情,也不能瞭解。原來柳色青青,表示春意濃厚,這時孤獨的婦女,為春意所感動,迫切需要愛人在身邊。覓封侯是沒有把握的事情,而孤獨無伴卻是當前忍受不了的生活。她這時纔覺悟到:犧牲青春的愛情,去追求無把握的富貴,完全是錯誤了。第二個麯折是前二句和後二句的關係。這裏,關鍵全在“忽見”二字。雖然在春天,她原先並沒有什麽感傷,照樣打扮齊整,高高興興地上樓去望遠景。這是她“忽見”以前的情況。“忽見”以後,情況大變。從“不知愁”劇變而為悔恨了。四句詩刻劃了一個出徵軍人妻子的心理過程。用散文寫,二十八字肯定不夠。這就是王昌齡所作七絶的凝煉的特色。
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評解此詩時指出了一個問題:“傷離者莫甚於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徵婦之辭也。”我們看唐代詩人的閨怨詩,果然大多描寫軍人的妻子。這是為什麽呢?傷離為什麽莫甚於從軍呢?這裏就必須聯繫到唐代的兵役制度。原來唐代采用府兵製。府兵就是分別隸屬於各個軍府的常備兵。這種兵士的服役期極長。最初的規定是二十一歲入伍,年滿六十退役。武則天時改為二十五歲入伍,五十歲退役。一個青年如果被徵召入伍,他的妻子就差不多做一輩子寡婦。因此,兵士的妻子特別有傷離怨別之情。這就是唐人閨怨詩的社會背景。
第三首是在芙蓉樓上送朋友辛漸回洛陽去而作。芙蓉樓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是當時的北門城樓,面臨長江,大約船碼頭就在城下。這個樓最近已修飾一新,一定是王昌齡此詩的影響。全詩大意說自己從寒雨中乘江船來到吳地,已是夜晚了。可是第二天清早卻要在這裏,孤獨的楚山下,送人遠行。鎮江是吳地,也曾經屬於楚。上句用吳,下句用楚,沒有關係,總之這兩個字都代表“此地”。送客時要托他帶個口信去給洛陽親友。如果在洛陽的親友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正象玉壺裏的一片冰一樣。這是一句隱語,也是一種比喻。嚮來註解者都引鮑照的詩句“清如玉壺冰”,以為這是王昌齡詩意的來源,以為作者藉用來比喻自己對於做官已經冷淡得很。玉壺是比喻自己的清高,冰是比喻自己宦情之冷。
我們如果查考一下當時詩人用“冰壺”二字的含義,恐怕對王昌齡這句詩,就不能這樣解釋。開元初,姚崇做宰相時,曾寫了一篇《冰壺賦》以告誡官吏。賦前有一段小序,文曰:
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不忘乎清。夫洞沏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是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賦的最後有銘,銘文的最後幾句云:
嗟爾在位,祿厚官尊。固當聳廉勤之節,塞貪竟之門,冰壺是對,炯戒猶存。以此清白,遺其子孫。
這裏說得很明白,他要求官吏廉潔奉公,象冰壺一樣的內清外潤。這篇文章在當時是澄清吏治的指導文件,為官吏和士大夫所熟讀,而且連考試也以此為題目。王維有一首詩,題日《賦得玉壺冰》,註曰:“京兆府試,時年十九。”
《文苑英華》有失名作《玉壺冰賦》,題下註云:“以堅白貞虛,作人之則為韻。”又陶翰、崔損各有一篇《冰壺賦》,題下註云:“以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為韻。”這三篇賦顯然都是考試時做的限韻的律賦。同時詩人王季友也有《玉壺冰試詩》,其結句云:“正值求珪瓚,提攜共飲冰。”盧綸亦有一首題作《清如玉壺冰》的詩,有句云:“玉壺冰始結,循吏政初成。”韋應物有一首《寄洪州幕府盧二十一侍郎》詩,其句云:“文苑臺中妙,冰壺幕下清。”李白有一首詩,贈其侄臨漳縣令李聿,也說:“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清光洞毫發,皎潔照群情。趙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這許多詩賦,都是響應姚崇的《冰壺賦》而作,玉壺冰的意義是比喻為官廉潔清正。王昌齡此詩,應該也是寓同樣的意思,請辛漸回去告訴洛陽親友,說自己做官,一定守冰壺之戒。瀋德潛代表了明清許多選傢,給此詩批道:“言己之不牽於宦情也。”(《唐詩別裁》)我以為全都錯了。王昌齡不是一個“不牽於宦情”的人。
第四首是作者在竜標寄給一位姓穆的朋友,此人官為侍御史,正要到幽州(今河北省地區)去。詩意說:自從我蒙恩降官,度過瀟湘二水,來到竜標,我在江南,你卻到塞北去了。我們相隔萬裏,可是,你不要說,你不容易從薊門寄信來,要知道在秋天裏從北方飛來的大雁也飛得到衡陽呢。這兩句是希望他多寫信來。封建時代的官吏,因有罪而被降職,還得感激皇帝,說是受到恩惠,定罪從寬。“恩譴”二字就是降謫的禮貌語。
王昌齡這四首絶句,每一首都符合“起承轉合”的邏輯程序。第一句當然都是起句,又稱為發句。這一句要起得不平凡,不閑空,還要能夠控製全詩的主題思想。有些著名的詩,起句非常突然,好象桂林的山,拔地而起,一句就抓住了全篇。例如鮑照的《登黃鶴樓》起句云:“木落江渡寒”,謝朓的《贈西府同僚》起句云:“大江流日夜”,吳均的《春詠》起句云:“春從何處來”,王維《觀獵》的“風勁角弓鳴”,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都是以起句雄健著名的。第二句是繼承第一句的思路而作補充或發展的。到這裏,必須完成一個概念,而全詩的主題思想還沒有透露出來。第三句應當轉一個方向,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然後用第四句來完成這個概念,從而說明了第三、四句與第一、二句的關係,這一句稱為結句,或曰落句。一首詩,能否使讀者感到有餘味,就要看結句的藝術手法。起句和結句是固定的,承句並不固定。也許第一、二句都是起句而沒有承句。第三句轉也是固定的,它是全詩的關鍵句子,讀到這裏,就看出詩人的用意來了。學習古代詩歌,應當註意絶句的第三句,看作者用什麽方法表現全詩的主題。
現在引用《峴傭說詩》兩條,可供參考:
七絶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衹作推宕,或作指點,則神韻自出。若用意在第四句,便易盡矣。
若一、二句用意,三、四句全作推宕或指點,又易空滑。故第三句是轉舵處。求之古人,雖不盡合,然法莫善於此也。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王績:野望 | 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 3.楊炯:從軍行 | 4.五七言絶句四首 | 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 8.雜言歌行三首 | 9.陳子昂:感遇詩(上) | 10.陳子昂:感遇詩(中) | 11.陳子昂:感遇詩(下) | 12.王梵志詩 | 13.初唐詩餘話 | 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 | 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 | 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 | 18.高適:燕歌行 |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 | 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 | 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 22.邊塞絶句四首 | 23.五言絶句四首 | 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