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子》心得   》 第24節:感悟與超越(5)      於丹 Yu Dan

  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且得到了確認。
  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這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正確地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能夠有自知之明。那麽,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呢?又怎樣才能不受外部評價的影響,而正確地認知自己的能力呢?
  莊子始終保持着對自我清醒的審視。從物理意義上人生的狀態,到精神意義上人生的境界,莊子始終保有清醒的關照。
  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這件事情沒有別人可以做。儘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了自己的心。
  如果保有這樣一雙靈魂的眼睛始終審視自己,我們纔可以做到寵辱不驚,把握住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
  在莊子的《養生主》裏面,有一個大傢很熟悉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我們權且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庖丁手中的那頭牛,今天,我們真正解得開嗎?
  庖丁是怎麽解牛的呢?他的手臂舞着,肩膀倚着,腳下踩着,膝蓋頂着,整個的動作像舞蹈一樣,“合於《桑林》之舞”,符合《桑林》樂章的舞步;解剖一頭牛發出的聲音節奏,“乃中《經首》之會”,符合《經首》樂章的節奏。刀鋒過處,那頭牛稀裏嘩啦就解體了,“如土委地”,像一攤泥掉在地上,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剔下去了。
  這簡直就是一場表演!是一個漂亮的行為藝術。
  觀看的人大驚贊嘆,問:你是怎麽做到這樣的呢?
  庖丁解釋說:我在一開始解牛的時候,“所見無非全牛者”,看到的都是整頭牛,也就是渾然一體,什麽都看不清楚。但是,我所為在乎的是“道”,“進乎技矣”,已經不在乎技巧了。我能夠從道上去追求,而不僅僅依憑技巧,三年之後我就不見全牛了。我已經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神去體會了。透過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完全知道牛骨骼的結構、肌理的走嚮、經絡的連接。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用刀子準確地進入它骨骼的縫隙,順着牛的自然結構去解牛,而不會硬來。這樣的話,我就獲得了一種效率,遊刃有餘。
  這個庖丁說:庖丁跟庖丁是不一樣的。大傢都是屠夫,但是你看,一個優秀的屠夫一整年纔換一把刀子,因為他用刀割斷筋肉;一般的屠夫一個月就得換一把新刀,為什麽?因為他用刀砍骨頭。我這把刀用了19年了,還像新的一樣,這是為什麽呢?
  這個庖丁說了一句很有奧妙的話,叫做“以無厚入有間”。刀很鋒利,本身是很薄的,而牛的骨骼之間是有縫隙的,用不厚的刀準確地進入縫隙,我又怎麽會磨損呢?所以,整整19年,刀還像新的一樣。
  我們把這個故事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去砍骨頭,背負擔。我們不必每天在唉聲嘆氣中做出一副悲壯的姿態,讓人生隕落很多價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第1節:莊子何其人(1)第2節:莊子何其人(2)第3節:莊子何其人(3)第4節:莊子何其人(4)
第5節:莊子何其人(5)第6節:莊子何其人(6)第7節:莊子何其人(7)第8節:莊子何其人(8)
第9節:莊子何其人(9)第10節:莊子何其人(10)第11節:莊子何其人(11)第12節:莊子何其人(12)
第13節:境界有大小(1)第14節:境界有大小(2)第15節:境界有大小(3)第16節:境界有大小(4)
第17節:境界有大小(5)第18節:境界有大小(6)第19節:境界有大小(7)第20節:感悟與超越(1)
第21節:感悟與超越(2)第22節:感悟與超越(3)第23節:感悟與超越(4)第24節:感悟與超越(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