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陌上花开   》 第24节: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2)      An Yiru

  王粲本来从洛阳流离到长安,这下又要离长安而去,因此说"复弃"。一而再地离家使家人朋友都满心伤悲,攀着车辕流连相送,不能放心。
  第二段是写离家途中所见。他目睹乱象,民不聊生,心痛难言。"无所见"三字极淡极沉痛。他看不到一点生机,只看到遍地战死或饿死的骷髅。一个妇人满脸饥色坐在路边。女人把孩子放在草丛中,听到孩子号泣,她竟然头也不回地哭着走掉,边哭边说:"我自己还不知死到那里,怎能互相保全呢!"王粲也爱莫能助,不忍再看再听下去,驱车走开。
  王粲有《七哀诗》三首,最感触的还是这句"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不但王粲不忍听,千载之下我读起来犹觉心寒。这是个母亲啊,将自己的孩子丢弃。我相信,但凡有一点希望她都不会这么做。
  人在动荡中,钱财权位都可举手丢弃,唯独最难割舍骨肉至亲。母子之情更是天性,万难割舍。现在母子也不能相顾,其他人其他事可想而知。我想那母亲,她狠心丢下孩子,不是想他冻饿而死,她已知自己无活路,孩子跟着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抛弃他,也是死中求生的方法,也许这孩子被好心人拣去,有一线生机。如果没有,孩子一定会死,而她也行将死去,那只好泉下相见,来生再续母子缘……
  目睹惨剧的诗人,黯然离开,一路颠沛前行,阴霾牢牢盘踞心头。他怀着内疚和失望,登上了霸陵南岸,这里是汉文帝的下葬之处,回马长安思想着汉文帝时的太平盛世,进而体会到《下泉》诗作者怀念明君,渴求治世的心情,王粲不禁五内俱焚
  他也是出身名门,祖父王畅为汉灵帝司空,王粲在年幼时,即得到蔡邕的赏识,谓其"有异才"。可是现在他的才华全无用处。他被这剑拔弩张的世道逼得仓皇逃窜,惶惶如丧家之犬。投奔一个他根本瞧不上的刘表,求他收留庇佑。
  自身难保,谈何济世。他的出口成章不能救回一条性命,满腹才华不能供饥饿的母子饱餐一顿。他不得不动摇,怀疑,鄙弃自己。其后在荆州的数十年,他一直萎靡,意志消沉。
  《七哀诗》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七哀诗》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可以见到的,以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王粲用举重若轻的笔法,记录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催人泪下,为杜甫《三吏》《三别》所祖。清人方东树评价这首诗说:"沉痛悲凉,寄哀终古。其莽苍同武帝而精融过之,其才气喷薄,似犹胜子建。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惟杜公有之。"(《昭昧詹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再版序·隔年见春(1)第2节:再版序·隔年见春(2)
第3节:自序·蔷薇记(1)第4节:自序·蔷薇记(2)
第5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1)第6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2)
第7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3)第8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1)
第9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2)第10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3)
第11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4)第12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5)
第13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1)第14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2)
第15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3)第16节:乐府三行(1)
第17节:乐府三行(2)第18节:乐府三行(3)
第19节:乐府三行(4)第20节:乐府三行(5)
第21节:乐府三行(6)第22节:乐府三行(7)
第23节: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1)第24节: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2)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