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情到深處即為詩 》
第23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2)
納蘭秋 Na Lanqiu
李白有一個道士朋友,名叫吳筠,這個人仙風道骨,仿佛世外神仙。玄宗為了祈求長生,經常嚮吳筠打聽一些可以延緩衰老的神方。吳筠因此成了玄宗皇帝的座上客,就趁機嚮玄宗推薦自己的老朋友,也同樣喜歡修煉道術的李白。
有老神仙的推薦,玄宗覺得李白自然脫俗超群,就徵召這位不甘寂寞的大詩人到長安做待詔翰林。
待詔翰林是個什麽樣的官呢?說好聽點是御用文人,說不好聽的就是文學弄臣。不過李白倒不在意這些,管它是御用文人還是文學弄臣呢,能見到竜顔就非常有幸了。在李白的心裏,得寵是第一部的,如果得不到玄宗的青睞,下一步建功立業還怎麽展開?
消息傳到李白耳朵裏,高興勁怎麽形容呢,他簡直是瘋了。或許這是自他出生以來的最大的快樂,他感覺周身上下輕飄飄的,來一陣風就能輕揚九霄。他痛痛快快的豪飲了三百杯,狂醉之餘寫下了令人傳唱千古的文字: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傢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個發狂、極樂的形象呼之欲出。這就是李白,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怒,高興就是高興,沒必要故作鎮定偽裝深沉,自己夢寐以求的希望變成了現實,無論怎麽慶祝都不為過,高歌取醉,起舞落日,殺雞酌酒……想怎麽來就怎麽來。
李白的真性情、直率可愛的性格至今讀來都讓人神往。
然而,快樂衹是短暫駐足。
殘酷的現實令詩人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悲嘆。
待詔翰林以後,李白的任務不過是寫一些輕薄詩文哄楊貴妃開心。他寫的詩令楊貴妃非常開心,因此得到了玄宗的青睞。不過玄宗皇帝一直在嚴格的控製着青睞的程度,那就是控製在文學的範圍內,絶不讓李白染指政治。
李白沒有進入朝廷中樞參與朝政的機會,使他又一次感到了絶望的降臨。
絶望的時候,李白想到了酒。酒可以幫助人得到暫時的麻醉,使人忘懷不如意不稱心的事情。
李白心裏對玄宗充滿了抱怨,為什麽把我當作文學弄臣?在你的眼裏,我和其他的小太監有什麽區別嗎?華清池內,小太監用來搓背擦澡,搓背擦澡的同時,還需要我這個待詔翰林躬立一旁,朗讀那些奢靡豔情的詩詞,這種事是我李白要做的嗎?
李白的心中一汪苦水,他决定以酒澆愁。於是就有了杜甫筆下的那個醉漢李白: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傢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痛苦不僅僅來自玄宗不讓李白參與朝政,還有因李白的狂傲任性而招致的誹謗和嫉妒。李白是個桀驁不馴的大師,他的眼光高得使人難以企及,他的率性而為的性格和行徑更是世人一輩子都不敢奢望的。
有時候他的自信讓人窒息,自信不僅僅是他的性格特色,而且還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支柱,他容易沉浸於那種不可一世、旁若無人的狀態中,他覺得整個世界衹有他是高大的,因而招致他眼中那些"渺小而可鄙"的小人物的怨恨和嫉妒。
李白的"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理想和熱情,玄宗皇帝並不喜歡。玄宗喜愛的是他的綺靡華美的豔詩。李白的待詔翰林不過是玄宗眼裏的類似於漢武帝時期東方朔一樣的文學弄臣,衹有在玄宗苦悶無趣的時候,纔會想到這個詩思才華俱為一流的詩仙。
痛苦讓李白感到刻骨銘心的孤獨。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大概是李白清醒地覺察自己的處境時的心情了。
自己太孤獨了,衹有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可以相伴,互相慰藉,可是為什麽會有浮雲遮住月影呢?浮雲遮住了明亮的月影,也葬送了李白舉杯邀月痛飲的夢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詩人的眼淚為誰而流 | 第2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1) | 第3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2) | 第4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3) | 第5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4) | 第6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1) | 第7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2) | 第8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3) | 第9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4) | 第10節:王勃:生如夏花(1) | 第11節:王勃:生如夏花(2) | 第12節:王勃:生如夏花(3) | 第13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1) | 第14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2) | 第15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1) | 第16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2) | 第17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3) | 第18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4) | 第19節:李季蘭,春心怦動(1) | 第20節:李季蘭,春心怦動(2) | 第21節:李季蘭,春心怦動(3) | 第22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1) | 第23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2) | 第24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