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 》
宋代三居士名考
張海鷗 Zhang Haiou
漢語的居士稱謂在先秦時代指“道藝處士”,即有文化藝術修養而居傢不仕的士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居士稱謂被漢語譯佛經者藉用,成為對不出傢的佛教信徒或施主的敬稱。自唐、宋以後,居士又不專屬佛門了,很多不在仕途的士人自稱“居士”。宋代此風尤盛。其中有人修佛,有人則與佛教無關,衹取“道藝處士”之意。兩種居士雖有信不信佛之別,但共同之處是居傢(參本書《淮海居士未仕心態平議》)。
宋代士人自稱居士而可考者不下百人,以下是宋代三位文人自稱“居士”的情況。
一、斜 川 居 士
蘇過(1072—1123),字叔黨,號斜川居士。他是蘇軾的第三子。蘇軾的三個兒子均能文,而蘇過是最有文才者。蘇軾曾誇奬他“作文極峻壯,有傢法”(《與元老侄孫》,同前捲七)。蘇轍說蘇軾“遠居海上無他,成就此兒能文也”(見晁說之撰《宋故通直郎眉山蘇叔黨墓志銘》,《宋史》本傳亦用此條材料,文字略異)。
蘇過自號斜川居士是在五十歲時,但其“斜川”之志卻由來已久。
斜川本為陶淵明隱居之處的一個地名,大約在廬山之陰,臨彭蠡湖。陶淵明五十歲時,作《遊斜川》詩並序,寫斜川風景秀美,隱居忘憂,優遊行樂之意(詳見《陶淵明集》)。
蘇過的“斜川”之志直接緣自父親。他九歲時,即隨蘇軾居黃州。蘇軾在黃州得友人送江州東林寺藏本《陶淡明集》,如獲至寶,“每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唯恐讀盡後無以自遣耳”。元豐五年(1082)春,蘇軾在其東坡雪堂眺望四圍山水,吟陶淵明《斜川詩》,遂生“此亦斜川”之感慨,因作《江城子》詞雲:
夢中瞭瞭醉中醒,衹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都是斜川當日境,吾老矣,寄餘齡。
從紹聖元年(1094)起,蘇過(23歲)又隨蘇軾居惠、儋。紹聖三年正月五日,蘇過陪父親出遊。父子各和陶淵明《遊斜川》詩。惠州雖無斜川,但大蘇小蘇卻不乏陶淵明式的斜川情緻。蘇軾詩云:
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節年,未失斜川遊……過子詩似翁,我唱兒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東坡續集》3)
蘇過詩云:
春陰翳薄日, 番石俯清流。心目兩自閑,醉眠不驚鷗……澄江可寓目,長嘯忘千憂。倘遂北海志,餘事復何求?(《斜川集》捲一)
蘇過此詩比蘇軾詩更見淵明神韻。
蘇軾晚年“獨好淵明之詩……前後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並說“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如其為人,實有感焉。……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轉述蘇軾語,見《東坡續集》捲三)。
在父親的熏陶下,蘇過對陶淵明演繹老、莊哲學,委運乘化,不憂不懼,輕軒冕而重志節,遺世俗而任性情,就自然以求自由的精神深有會心。他在惠、儋時期所作《颶風賦》、《志隱》等文章和詩歌,多有闡發老、莊,師範淵明之意。此後他亦終生慕陶學陶,故其《斜川集》中隨處可見陶淵明式的風神韻緻。
蘇過享年五十二歲,他在四十一歲以前基本是個略似淵明的自由人。父親去世後,他安傢於穎昌(今河南許昌市東),伴叔父蘇轍閑居十載,直到蘇轍去世。他在與蘇轍或其他朋友唱和的詩篇中,學陶之意更濃。四十一歲以後,他迫於生計間或出仕,其間詩文中所表達的對小吏生涯的厭倦與淵明無異。五十歲時,卜居城西,“營水竹可賞者數畝,則名之曰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墓志銘》)。今《斜川集》捲六有《小斜川並引》,引曰:
予近卜築城西鴨坡之南,依層城,繞流水,結茅而居之,名曰小斜川。偶讀淵明詩:辛醜歲正月五日,與二三鄰麯同遊斜川,各賦詩。淵明詩云“開歲倏五十”。今歲適在辛醜,而予年亦五十。蓋淵明與予同生於壬子歲也,畸窮既略相似,而晚景所得又同,所乏者高世之名耳。……
詩曰:我老不自愛,幾時真罷休?浮沉閭裏間,漫效馬少遊。年來五十化,逝水無停留。胸中粗已了,浩蕩欲沒鷗。淵明我同生,共盡當一丘。試築小斜川,佳名偶相儔。亦復辛醜歲,與公更唱酬。當時二三友,得如我友否?賦詩俱不傳,疑有湛輩憂。聊將桃李句,瓊瑰副吾求。
慕淵明行事,效淵明情懷,此即“斜川居士”之意。
蘇過在他心愛的小斜川閑居不久,五十二歲又權通判中山府,是年十二月“暴疾以卒於鎮陽行道中”,終未能如他所心儀的陶淵明那樣隱居以享天年。但是,觀其生平行事及著述,可知他終生都以陶淵明為生存楷模和精神支柱。他在正式自號斜川居士時,當然沒有料到自己的生命會在兩年後終止,但他無疑是在明確地為自己的一生定位和定論。蘇軾曾在《書淵明〈東方有一士〉詩後》(紹聖二年在惠州作)說:
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
這話藉用於蘇過或許更合適些。
二、薌 林 居 士
嚮子湮(1085—1152)字伯恭,號薌林居士。
《宋史》本傳說他是臨江人,不確。嚮傢世居開封,臨江乃其曾經暫居之地。《隆慶臨江府志》捲十二載其“本開封人,居清江(今屬江西),丞相敏中五世孫,憲肅皇后(神宗皇后)再從侄也”。嚮敏中是真宗朝宰相,《宋史》本傳明載其為開封人。清江是宋臨江府治所。高宗建炎(1127--1130)初年,嚮子湮(四十四歲)因“中原俶擾,故廬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嚮子湮《西江月》詞序)。
他自號薌林居士的時間,有些史料記載亦頗含糊。《宋史》本傳云:“退閑十五年,號所居曰薌林。”毛晉《酒邊詞跋》曰:“晚忤秦檜,乃致仕。卜築清江楊遵道故第,竹木池館,占一都之勝。又繞屋手植岩桂。顔堂曰薌林”。
以上兩條所記“號所居曰薌林”、“顔堂曰薌林”,本不錯,但卻容易誤導人以為其自號“薌林居士”亦在此時。故不可不辨。
所云“退閑十五年”、“晚忤秦檜乃致仕”,皆自紹興九年(1139)始,其時嚮子湮五十六歲。然嚮子湮自號居士遠早於此。其《西江月》詞序曰:“政和間,餘卜築宛丘,手植衆薌,自號薌林居士”。宛丘,宋時縣名(今河南淮陽縣)。薌,即各種花木。薌林即花木之林。政和(1111—1117)年間,嚮子湮二十七至三十三歲。《宋史》本傳云:“元符三年(1100),以後復闢恩,補假承奉郎,三遷知開封府鹹平縣。”因忤上司而被劾罷職。“宣和初,復官,除江淮發運司主管文字。”可知其政和間卜居宛丘乃因罷職閑居,自號薌林居士亦因此故。宛丘距京城近,其卜居於此,當為復出之計。此亦可證居士之不絶仕宦。
上引《臨江府志》言其“紹興六年召對,易兩浙運使。高宗親書‘薌林’二大字賜之”。據此亦知其於紹興九年起“退閑十五年”之前,已有“薌林”之稱,但因高宗題贈之時,他尚在官職,並未居傢,故不書“居士”二字。
“薌林”非地名,故不論居宛丘還是居清江,薌林居士之號不變。
要之:嚮傢世居開封,嚮子湮二十七歲至三十歲暫居宛丘,自號薌林居士。四十四歲時避靖康之亂暫居清江。後出仕。五十六歲致仕後又居清江十五年,仍號薌林居士。卒於清江。
三、遂 初 居 士
尤袤(1127—1194),字延之,無錫人,晚號遂初居士。《宋史》本傳說他“嘗取孫綽《遂初賦》以自號,光宗書扁賜之”。
“遂初”即“返初服”,“遂”,實現;“初”,初服,即未仕者之布衣,與官服相對而言。《離騷》曰:“退將復修吾初服”。王逸曰:“退,去也。言己誠欲遂進,竭其忠誠,君不肯納,恐重遇禍,故將復去,修吾初始清潔之服也”。蔣驥曰:“初服,未仕時之服也”。劉夢鵬曰:“退而自治,可以遂初也”(均轉引自遊國恩《離騷纂義》162─164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孫綽(314—371),東晉人,《世說新語》言語第二:“孫綽賦《遂初》,築室畎川,自言見足止之分”。註引《中興書》曰:“綽字興公,太原中都人。少以文稱,歷太學博士、大著作、散騎常侍”。其《遂初賦》敘雲:“餘少慕老、莊之道,仰其風流久矣。卻感於陵賢妻之言,悵然悟之。乃經始東山,建五畝之宅,帶長阜,倚茂林,孰與坐華幕、擊鐘鼓者同年而語其樂哉!”早於孫氏作《遂初賦》者,有漢劉歆、葛龔(見費振剛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版)。
尤袤雖號遂初居士,但卻與宋代很多因離仕居傢而自號居士者不同。他自入仕途,真正居傢賦閑的時光卻衹有六十三歲那一年。晚年居高位,六十八歲卒於任上,“遂初”衹是他的一個心願。他自號遂初居士的時間亦無明確記載。
尤袤於紹興十八年(1148)二十一歲時中進士。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陳俊卿、虞允文等推薦他為秘書丞。乾道九年(1173)因上書反對張說入樞密院、梁剋傢罷相,被外放任臺州等地方官,此時他四十七歲。此後幾年間他“屢請祠”(即領祠職而居傢休閑)未果。淳熙九年(1182)九月,梁剋傢復相,薦袤還朝,歷七載,官至中書捨人等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禪位於光宗。五月周必大罷相,袤被指為周黨,落職奉祠大約一年。此時他六十三歲。紹熙元年(1190)復入朝,官至禮部尚書。這次他一上任就聲明:“老矣,無所補報。凡貴近營求內除,小礙法製者,雖特旨令書請,有去而已,必不奉詔”。這表明他已無戀官之心,而“遂初”之意甚堅。他多次“不奉詔”,繳還“詞頭”,以至有一次氣得光宗撕了他的奏疏。他請求告老還鄉,未獲準。六十八歲卒於任上(事見《宋史》本傳,並參陳俊卿、虞允文、梁剋傢傳,及《宰輔表》高、孝、光三朝)。
尤袤藏書甚豐,其無錫傢中有藏書樓,名遂初堂。所著《遂初堂書目》尚存,是今存宋人三大私傢書目之一。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稱其“傢有遂初堂,藏書為近世冠”。
尤袤自號遂初居士的時間,衹有兩個可能:一是四十七歲後外任,“屢請祠”的幾年間。但宋人自稱居士皆在居傢(閑居或謫居)之際,而尤袤這時並未得到奉祠居傢的機會,故不太可能自號居士。那麽,其自號居士就衹可能是在六十三歲落職奉祠之際了。且“遂初”之意,一般說來也多屬人到晚年的心態。
(刊於《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中國文化中的疏狂傳統與宋代文人的疏狂心態 | 狂者進取——宋代文人的淑世情懷 | 蘇軾的文化“原型”意義 | 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的疏狂心態 | 盛宋詩的雅化傾嚮 | 步入老境——北宋詩的趨勢 | 宋初詩壇“白體”辨 | 餘靖詩學及其詩之通趣 | 梅堯臣的詩歌審美觀及其文化意藴 | 蘇軾文學觀念中的清美意識 | 浪子詞人柳永與正統君臣審美意識的衝突 | 小晏詞的對比結構 | 稼軒詞中的英雄人格意識 | 稼軒詞中的雅人格意識 | 評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 | 史論求其通而深——評王兆鵬《唐宋詞史論》 | 宋代文人的謫居心態 | 淮海居士未仕心態平議——兼與後山居士比較 | 宋代隱士隱居原因初探 | 宋代隱士作傢的自由價值觀 | 蘇過斜川之志的文化闡釋 | 宋代三居士名考 | 宋文研究的世紀回顧與展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