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東西晉演義 》
第二一六回 桓溫移軍駐武昌
楊爾增 Yang Erzeng
卻說慕容恪既取得中山,遷其將帥土豪數千傢詣荊城,餘皆安堵。軍令嚴明,秋毫不犯。
卻說姚弋仲遣子襄敗冉閔之後,使使來江東降晉。穆帝命群臣議,遣人詔以弋仲為車騎大將軍、六夷大都督,以其子襄為平北將軍,督並州。
時桓溫先聞石氏內亂,上疏請出師經略中原,久不委其行。
溫乃使人入朝探知,聞朝廷仗殷浩以抗己,溫甚忿之,因謂諸將曰:“浩之抗我,吾不憚之。少時吾與浩共騎劣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又謂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嚮使作令僕,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纔耳!因此相待彌年,雖有君臣之跡,羈縻而已;八州士衆,資調殆不為國傢之用。”
乃自收入府,使人工書,求出北伐。穆帝降詔不許。
至十二月,溫見詔書不從,乃拜表即行,率衆五萬人,順流而下。軍至武昌,入城屯紮。晉帝設朝,近臣奏曰:“徵西大將軍桓溫屢上表求出北伐,見陛下不聽,今引大軍十萬,順流而下,屯於武昌,不知何意為也?”穆帝大懼,急問王昱求計。當王昱曰:“可調兵守衛建康、石頭二處,任其所往可也。”殷浩亦知,奏之帝曰:“桓溫此舉,乃是疾臣位重於彼,豈可以臣一人誤國傢,而苦天下元元也?願去位避職,以保社稷!”帝未許。群臣議曰:“桓溫久懷不臣,不若令侍中黃門以騶虞幡駐溫之軍,則溫毋敢為也。”紛紛朝臣,議不能决。
當吏部尚書王彪之,乃琅玡人,見朝廷所决猶豫,乃言於會稽王昱曰:“諸臣所議,皆非奇策,若浩去職,人情離駭,必有任其責者,非殿下其誰乎?”又謂浩曰:“彼若抗表問罪,卿為之首,欲作匹夫,豈有全地耶?依吾膚見,自當靜以待之。令相王手書為陳成敗,彼必旋師;若不從,則遣中詔;又不從,乃當以正義相裁,奈何無故傯傯,先自猖撅乎?”浩鼓掌悅曰:“决大事正自難,頃日來使人悶,今聞卿此謀,意始得了!”
會稽王昱即命撫軍司馬崧草書,使人送去武昌於桓溫拆讀。其書曰:寇難宜平,時會宜接,此實為國遠圖,經略大算。能弘斯會,非足下而誰?然異常之舉,衆之所駭,遊聲噂沓,想足下亦少聞之。苟或望風振擾,一時崩散,則望實泣喪,社稷之事去矣。吾與足下,雖職有內外,安社稷、保國傢,其志一也。
當先思守國傢而後可以圖其外,區區誠衷,豈可顧嫌而不盡哉!
桓溫讀其書,中心有懼色。即上書惶恐致谢,乃回軍還鎮去訖。上疏曰:臣竊觀趙之自亂,欲來厥釁而伐之,由然下駐武昌,以詔待行,非有異危,乃安社稷耳。詎有外室,陛下既不委臣即戎,臣亦何敢攸往?領衆還鎮,以待罪耳!
穆帝得疏,復遣人以諭溫,以安其心。
壬子八年,秦王苻健集群臣議,乃自稱皇帝,即帝位,改元元始年,以苻萇為太子。時健既即大位,以單於及氐羌蠻非天子所宜領,以授太子萇領之。
卻說杜洪與司馬勳既敗,以兵屯宜秋城。洪自以右族輕勳,勳謀與衆,遂殺洪自立。
卻說魏王冉閔聞劉顯弒其王祗於襄國,乃率兵五萬來攻破襄城,獲劉顯斬之,遷其民於鄴。
趙汝陰王石琨見閔殺顯,恐不能敵,乃引殘衆來投降晉。
晉穆帝怒其祖父兇毒天下,故詔斬之,因此石氏遂絶。
於是殷浩使督統謝尚、苟羨以兵進屯壽春,上疏請出師許、洛,穆帝從之。當尚書左丞孔嚴見浩與桓溫不和,而欲自將北伐,因言浩曰:“觀溫妒忌之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將何以鎮之?愚謂宜明授任以北徵,得專徵伐,蕭何守管鑰,深思廉、藺屈身之義,平、勃交歡之情,必穆然無間,然後可以保大定功。趨附之徒,皆人面獸心,恐不知所感。”浩不從。
時王羲之聞殷浩出師北伐,使人以書止之。殷浩亦不聽。
史說王羲之,字逸少,乃司徒王導從子也。極喜草隸,論者稱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鴻。未出任時,與謝安同學。常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其文多不錄。羲之性最好鵝,會稽有老嫗養鵝,善鳴,羲之求市不得,乃攜親友往觀。嫗聞羲之至,遂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又山陰有道士,養一好鵝,羲之往觀之,其鵝果好,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曰:“先生肯為寫《道德經》,當舉鵝相贈,市則不肯耳!”羲之欣然代寫,寫《道德經》畢,遂籠鵝而歸。又在蕺山見一老嫗,持六角竹扇出賣,羲之討其扇,著書各五字,嫗有慍色,羲之因謂嫗曰:“你但言王右軍書,以易百錢,必有人留。”嫗持扇去,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嫗又持扇來求書,羲之笑而卻之。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衡;比張顛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羲之書,初不勝庾翼,及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翼因見深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字十紙,過江亡失,常嘆妙跡永絶。忽見足下答傢兄書,煥若神明,賴還舊觀耳。”因此朝廷知名,以為右將軍。時浩不聽羲之所陳,引兵便行。
卻說謝尚、苟羨二人,進屯壽春。時魏豫州牧張遇,初以本州來降,至是尚等不能撫慰,反加輕慢。遇怒,據許昌,叛降於秦。由是浩軍不能進,浩命羨以軍鎮下邳。
三月,姚弋仲有子四十二人,及病將危,謂諸子曰:“石氏待吾甚厚,本欲為之盡力,今已滅矣。中原無主,自古以來,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曹同歸於晉,當執臣節,無為不義也。”言訖而卒。長子襄代領其衆,將父靈柩安葬訖,率衆來擊秦,以報前仇。秦王健知備,引軍與戰,襄莫能取勝,遂率衆歸晉。穆帝詔襄以其衆權屯譙城。襄既至譙城,乃聞謝尚在壽春,乃單騎渡淮來探尚。尚聞其名,乃命去其侍衛,幅巾待之,歡若平生。襄本善談論,由是江東人士皆重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回 王瀎王渾大爭功 | 第二回 罷武備諸鬍兵起 | 第三回 袁甫銜玉於何勖 | 第四回 北魏祖逢天女配 | 第五回 夷夷兵犯沒鹿回 | 第六回 竇竜以謀攻力微 | 第七回 拓跋力微霸長川 | 第八回 束皙誠心祈天雨 | 第九回 劉毅對帝似桓靈 | 第十回 石崇與王愷鬥寶 | 第十一回 劉毅論上中正九品 | 第十二回 武帝托孤立惠帝 | 第十三回 後父楊駿獨秉政 | 第十四回 賈後南風奪朝權 | 第十五回 賈後謀害皇太後 | 第十六回 八王用事相圖害 | 第十七回 司馬亮專權執政 | 第十八回 司馬瑋殺亮奪權 | 第十九回 楚王司馬瑋執政 | 第二十回 帝用華計殺楚王 | 第二十一回 陸雲縣治若神明 | 第二十二回 趙王倫徵鬍三寇 | 第二十三回 周處合兵討氐羌 | 第二十四回 周處戰死在羌陣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