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揭秘千年幹屍之謎:西域密碼·失落的文明(選載)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1)
舒敏 Shu Min
這是一個令人魄動心驚的地方。面對着交河故城龐大的遺址群落,我吃驚地屏住了呼吸,唯有靜靜地欣賞。我不能描述,無法形容,任何語言和文字都顯得蒼白無力。
之前我已經到過高昌故城,一直認為交河故城不會比高昌故城更宏偉、更壯觀,也不會有更出奇的地方。心裏衹是牽挂着那些歌詠交河的千古詩章,如:“白日登高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氳半掩交河戍”、“交河城邊飛鳥絶,輪臺路上馬蹄滑”、“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正是這些豪邁浪漫的詩篇使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使交河在凝重的歷史氛圍中,平添了幾多壯麗的文學色彩,直覺得有必要去憑吊一番。
當我站在耀眼的陽光下,登高眺望交河故城的時候,竟然産生了一種與高昌故城迥然不同的感覺。高昌與交河同是黃土築就的龐大遺址建築群落,同樣是大大小小沒有屋頂的房屋,同樣有大街小巷、署衙民居、佛塔寺廟、高臺作坊等等。但是,一種不一樣的感覺總是伴隨着我。究竟是哪裏不同,一時間也理不出頭緒。
●
交河故城遺址
是牙爾乃孜溝兩河相交,高聳陡峭的地理形勢?還是交河更悠久的歷史?後來通過閱讀史料,故城位於吐魯番市西部10公裏處,我瞭解,交河比高昌的歷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紀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要不然就是文學藝術的影響在作怪?好像盡然卻又不盡然。
我信步走在交河故城的斷壁殘垣中間,體味着世界上最古老、遺跡保存最為完整、現存規模最大的生土建築城堡的每一個細節。這座古老的城市,佈局設計竟然如同現代城市一樣精緻:大街小巷、寺院民居、市場水井、城門便道、官署、佛塔、墓葬……沒有屋頂的土墻斷垠在強烈的陽光下,毫無顧忌地嚮人們展露出深藏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藴,明白無誤地表達了古代人的智慧和精神。
當我站在全城最高的大佛寺基座上的時候,終於發現,這兩座故城遺址的建築方式截然不同。
●
北端的佛教寺院是全城規模最大的建築物
交河故城簡直就是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一座城,整個城仿佛就是一個龐大的雕塑,巍然聳立在西北大地上。故城一半在地下,從生土臺地面嚮下挖掘;一半在地上,用黃土夯築。城中最高的、或者說最深的建築物有三層樓那麽高,這種建築方式被稱為“減地留墻”。這裏不像是一座王城,更像是一座壁壘森嚴的古代軍事城堡。我想可能是這種奇妙的建築方式,讓人們有了非同尋常的感受。
俯視交河故城,全城就像一片巨大的柳葉,鋪展在西雅爾乃孜溝的峭壁上,高達三十餘米的黃土高臺,東西環水,四周是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幹涸的河床。故城建築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當地人也稱其為“崖兒城”,城的建築以崖為屏障,不築城墻,又因河水在臺地首尾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交河故城衹有南門、東門兩座城門。一條長350米,寬3米的中央子午大道貫穿南北,連接着南門和佛教大寺院。城內建築以中央子午大道分為東、西、北三部分:東區為官署區,西區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區,北部為佛教寺院區,大佛教寺是全城規模最大的建築物。街區被整齊地劃分成一個個“井”字,東西走嚮的房屋門口統統朝嚮所臨小巷,臨大街不見門窗,巷裏纔開房門。沿河𠔌的所有房屋都不設窗戶,顯然,這是根據戰爭的需要而設計的。
文字和考古告訴我們,公元前2世紀,這裏是車師人的傢園。建築年代早於秦漢,距今已有兩三千年。車師又稱為姑師,這兩個詞衹是漢文記音的不同,具體是什麽意思還有待進一步考證。關於“姑師”,最早的文字記錄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澤。”漢時的????澤即今天的羅布泊,表明兩千多年前的樓蘭和姑師已經具有了城市的規模,姑師已經同樓蘭一樣是一個很有一點名氣的小王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自序(1) | 自序(2) | 1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 | 2絲綢之路的三條古道 | 3歷史凝結下來的見證:玉門關 | 4不為時間所衰減的歷史光彩:陽關 | 5嘉峪關上的明代壁畫不可不看 | 6東西文明的碰撞(1) | 6東西文明的碰撞(2) | 1遠古的記錄:《穆天子傳》 | 2寓意深奧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 3千年幹屍之謎(1) | 3千年幹屍之謎(2) |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1) |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2) | 5詩人岑參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紙賬單 | 6一個女人和絲綢的美麗傳說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2)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1)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2) |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1) |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