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清王朝绝密档案:权臣回忆录   》 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2)      唐博 Tang Bo

  再次,根据原有簿册征收赋税以收揽人心。明朝末年,赋税不断加派,百姓不堪重负。而朝廷根据我的建议,不再另造新册,而以赋税加派前的万历年间旧簿册为额,废除以“三饷加派”为代表的苛捐杂税。沉重的万历税额虽仍让百姓难以为继,但负担总归减轻了不少。
  这些措施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时间一长,明朝遗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对我朝的敌意大为化解。很快,他们成为了我朝巩固对北方统治和征服江南的可靠后盾。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宣告瓦解。我心里很清楚,江南地区是明朝的人文渊薮,这个地区的读书人向来都是华夏文化的代言人,只有笼络了他们,才能有效控制桀骜不逊的江南地区。正所谓“士心得则民心得”,攻占南京后,我立即建议多尔衮开科取士,网罗人才,争取民心,让那些知识分子对我朝俯首称臣,不给他们造反的机会。朝廷采纳了这项建议,规定每逢子、午、卯、酉年,各直省举行乡试;每逢辰、戌、丑、末年,举行会试。此政策一经出台,就让那些穷经皓首的读书人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尽管江南地区的反清叛乱仍然时有发生,但最优秀的知识精英,已经通过科举考试纳入我朝的政治秩序之中,这极大地巩固了我们对江南的统治,也促使江南地区的百姓逐渐承认了我朝对他们的统治。
  正在我作为帝国的最高参谋长,准备为清王朝的发展做出一番业绩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道命令改变了一切。
  清军对江南征服的迅速进展,使得多尔衮似乎有些飘飘然了。他甚至觉得定鼎北京之初的安民政策是多余的。在“剃发”问题上,我与多尔衮的矛盾开始表面化。
  满族习俗,男人应将前额剃光,把剩下的头发梳成辫子,垂在脑后。而中原汉人历来是束发绾结于头顶的发式,汉族士大夫囿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观念,认为剃发是万万使不得的。所以多尔衮入京伊始,为了不刺激汉人的反抗情绪,没有强制执行要求汉人剃发的命令。灭掉南明弘光政权后,多尔衮似乎觉得统一天下已不成问题,可以为所欲为,恣意横行了,于是在一些近臣的撺掇下,重新颁布“剃发令”,特别要求江南新征服地区必须剃发。
  随着剃发令的强制实施,江南地区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骤然发展到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地步,时局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本已安定了的江南,此时又“人心始摇,纷然四起”,人们“毁弃身家,上灭宗祀,断头碎骨,浩然不顾”,纷纷抗命。朝廷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强行镇压。此情此景,与我为之不懈追求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距离越来越远,我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剃发令的颁布也招致朝野上下的反对,但多尔衮此时圣眷正隆,炙手可热,反对剃发令的人先后被废黜,逢迎剃发令的汉族降官冯铨等人居然得到重用,甚至取代了我位居内阁班首。无奈之下,我只能对多尔衮采取消极抵抗的不合作态度。而我的这种态度,招致了多尔衮的嫉恨和报复。
  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多尔衮命令大学士等“宜时具条奏”。我则以“凡有闻见,即面启,无庸具本”为词加以推脱。多尔衮非常不满,加之此前我功勋卓著,可能会成为他专权跋扈的障碍,结果他就以“尔素有疾,毋过劳”为借口,把我的实权架空了。几个月后,甘肃巡抚黄图安上书申请辞官,以赡养双亲,有关部门认为黄图安是辞官以推脱责任,建议将其革职,我将此事报告给摄政王济尔哈朗,并以赡养父母是美德为理由,反对将其革职。我故意绕开倒行逆施的多尔衮,直接禀告另一摄政王的行为,激怒了多尔衮,于是他以“擅自关白”摄政王济尔哈朗为借口,将我下法司问罪。尽管最后没有身陷囹圄,但我今后只能小心翼翼,唯恐再遭打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多尔衮简历
一、丧父殉母的少年贝勒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1)
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2)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1)
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2)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3)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1)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2)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3)悬案发布会:我与太后的是非真相(1)
悬案发布会:我与太后的是非真相(2)范文程简历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1)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2)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1)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2)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3)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1)
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2)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3)
四、我的议政生涯——风烛残年的荣誉流水账(1)四、我的议政生涯——风烛残年的荣誉流水账(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