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类 》 《詩經》心得 》
第20節:第三章(5)
劉緒義 Liu Xuyi
然而,在古代,“燕燕”卻是春天裏人們傷心的見證。
我讀《詩經》,常常感慨這邶國的人不簡單,其文明程度不在成周之下。不僅詩做得好,而且情來得真。一首《燕燕》更是把人們的思緒拉回到了這個神秘的邶國。
說它神秘,一來,這個國傢存在時間短,所處位置衆說紛紜,給人平添了幾分神秘;二來,《邶風》裏的詩,不僅詩人不如二南那樣自表身份、自述經歷,而且詩中的本事也是含蓄莫測。
這使我想起,為什麽古人在編選《詩經》之時,不把邶風與衛風編在一起,大約是有意要把帶有新風(一稱淫聲)的衛風與這神秘古樸的邶風區別開來。
讀《詩經》,我又常想,詩不能寫得太好,太好了,容易引起後人太多的誤解。
像前面那首《緑衣》,就因為寫得太好,致使後人打死也不相信《毛詩序》,寧願把它與後世悼亡詩聯繫起來,稱之為千古悼亡之音的先聲。這一首《燕燕》也是如此,也被後人視為千古送別傷離詩。清人王士禛就說:“合本事觀之,傢國興亡之感,傷逝懷舊之情,盡在阿堵中。《黍離》、《麥秀》未足喻其悲也,宜為萬古送別詩之祖。”
如果從為文學而為文學的角度而言,說它是萬古送別詩之祖,一點也沒有擡舉它。然而,古人不是為了文學而文學,孔子編《詩》教《詩》,五百年間引《詩》用《詩》,都是要合禮義,明教化的。所以,詩中之送別,衹是本事。本事的背後是人,人才是《詩經》的重心。有德之人則歌之詠之,無禮之人則諷之諫之。
揚之水說,《燕燕》之敘事,也有一個虛與實的問題。其實,何止《燕燕》,《邶風》裏面,甚至整部《詩經》都有一個虛與實的問題。何謂虛?虛就是詩人所敘之風物情懷,即即興所發之自然景觀;何謂實?實就是詩人所詠之情景背後的歷史本事。前者即情,後者即志。然而,這還衹是其中一面。再細細回想,所言之志,卻在詩人吟詠中虛化了,而原本不過是興之所起的情卻在詩人眼裏實化。此之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
這首《燕燕》,《毛詩序》稱:“衛莊薑送歸妾也。”鄭箋解釋此本事之原委道:“莊薑無子,陳女戴媯生子名完,莊薑以為己子。莊公薨,完立,而州籲殺之,戴媯於是大歸,莊薑遠送之於野,作詩見己志。”“大歸”就是不容於國,不得不回娘傢。後人總覺得毛序、鄭箋是多餘的,甚至是牽強的,都僅僅以詩觀詩,就詩解詩,而無視詩中之史、詩中之情志。
此詩也是以“燕燕”起興。看燕燕,上下雙飛、羽毛舒張,是一派很好的春光。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我卻要把你相送。想我處此人倫大變,非常之情不能以常禮自禁,不知不覺“遠送於野”,“遠送於南”。真好比十裏長亭,又十裏短亭。直到你的身影遠去,任我登高而望也望不着的時候,我的眼淚早已堪比珍珠。讀到“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一句,就不能不令人想起晏小山的《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此情此景,景同心同。從此後,燕子去了,還會歸來;伊人遠去,春風不再。
或許是顧影自憐,或許是前車在鑒,詩人心中的傷感是自然而然的産生了。如果這樣,那麽詩中的女子也不過如此。然而,緊接着末章一轉,想起昔日姐妹們在一起的日子,她的為人是那麽可靠,她的心地是那麽厚道、溫柔、謹慎,處事是那麽周到,並且常常用先君的話來勸慰我。詩雖然衹寫到這裏,然而其意卻似無法就此瞭瞭。詩人想到這些,自然會回想當年姐妹燕燕雙飛的情景,對遠去的姐妹更是會念念不巳。焦琳對這一章解說得非常到位,“此言媯氏既去之後,念之而無時或已之情也”,“若以為稱述戴媯之賢,縱極其佳,而意已盡於所言”,但若解得莊薑之情,乃是“媯氏雖去而姜氏目中時不絶媯氏之影,耳中時不絶媯氏之聲,即戴媯之賢亦益生動,不但作評語斷定其人品已也”。
可以試想,這樣的姐妹,儘管在莊公生前,因生育問題,遠去的妹妹更得寵於丈夫,然彼此之間應該是關係較為親密的。史書上也載,姬完雖是戴媯的親生兒子,而仁德的莊薑也將他視為己出。要不然,她也不會不顧“婦人送迎不出門”之常禮,來一個長亭更短亭。所以鄭箋說:“婦人之禮,送迎不出門。今我送是子,乃至於野者,舒己憤,盡己情。”揚之水也說,此一章“見性情,見境界,見一真摯誠篤而不拘拘於爾汝之私的和厚胸次”(《詩經別裁》)。全詩復沓質實,卻把詩人對剛剛經歷過的那場人倫大變(即弒其君完)的一種氣憤,以及對戴媯喪子大歸的處境的深切悲懷,寫得感天動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第一章(1) | 第2節:第一章(2) | 第3節:第一章(3) | 第4節:第一章(4) | 第5節:第一章(5) | 第6節:第一章(6) | 第7節:第一章(7) | 第8節:第二章(1) | 第9節:第二章(2) | 第10節:第二章(3) | 第11節:第二章(4) | 第12節:第二章(5) | 第13節:第二章(6) | 第14節:第二章(7) | 第15節:第二章(8) | 第16節:第三章(1) | 第17節:第三章(2) | 第18節:第三章(3) | 第19節:第三章(4) | 第20節:第三章(5) | 第21節:第三章(6) | 第22節:第三章(7) | 第23節:第三章(8) | 第24節:第三章(9)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